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实现历史性跨越 深圳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2021年06月30日 李晓旭

深交所旧址

深圳打造智慧城市

深圳引领5G技术开发

盐田港区

深圳南山科技园

  

  文/李晓旭 图/王磊

  

  百年荣光,鹏城见证。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深圳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罕见奇迹。当前,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由中国共产党擘画蓝图的深圳,正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改革开放初起步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1980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着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正式诞生。

  经济特区建立之初,基础设施差,外商对特区优惠政策尚在观望等待,招商引资难度很大。深圳市加大对率先来投资建设外资企业的支持力度,使之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大力招商引资,深圳吸引了最早的一批港资进驻,包括第一家酒店、第一座加工厂等,迅速打开了深圳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1979年,深圳建设蛇口工业区,“开山第一炮”如同春雷炸响神州,成为改革开放的启幕乐章,蛇口工业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管”,开创了多项制度革新与观念革新。1980年开始,深圳大规模展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罗湖和上步城区,建设蛇口、赤湾、东角头、妈湾等港口,开发建设一批工业区,引进一批外资和先进技术,工业开始起步。此外,建设深圳大学、图书馆等八大文化设施,文化事业开始起步。

  1980年10月,新中国最早一批中外合资酒店之一的深圳竹园宾馆注册成立。1981年1月25日,竹园宾馆正式开业。同年3月,新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酒店工会组织——竹园宾馆工会宣告成立。1982年4月,竹园宾馆在全国率先实行工资制度改革,打破铁饭碗,开创职务工资加浮动工资的工资制度先河。

  这一时期,深圳开放沙头角,先后开放文锦渡、蛇口码头、梅沙、赤湾、大亚湾等口岸,开放金融业,引进一批境外银行,并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理念,创造三天建成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同时,渔民村利用地理优势和特区政策,引入香港工厂在村里投产,到1981年,渔民村的集体收入达到60多万元,在全国率先成为“万元户村”。

  经过几年改革开放的大胆探索和艰苦创业,在深圳,旧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对外开放的大门已经打开,城市建设初具规模,为特区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外向型经济特区

  

  1986年初,国务院召开中央特区工作会议,要求深圳特区把工作重点由过去的铺摊子、打基础转到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上来,坚持“以工业为主、工贸技结合、综合发展”,努力发展成为一个以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特区。1986年开始,深圳特区进入一个发展外向型工业经济和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新阶段。

  1986年,深圳开始了全国最早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市政府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制试点的暂行规定》,一些国有企业根据规定进行股份制改造,一些企业一开始就按照股份制的要求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有的还向社会公众发行了股份。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股份制企业相继成立,并成为支撑深圳特区迅速发展壮大的企业集团。

  在改革金融体制方面,深圳建立多层次、开放型的金融市场,成立全国第一家外汇调节中心,建立有色金属期货市场,公开发行股票,建立证券交易所。1987年12月,深圳市在深圳会堂举行中国第一场土地拍卖会,敲响新中国历史上拍卖土地使用权的“第一槌”,拉开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大幕。深圳率先通过土地拍卖方式有偿出让土地的做法,在全国城市中得以广泛推广应用。1988年11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此外,深圳经济特区还争取到特区立法权。1992年7月1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决定,授权深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规、市人民政府制定规章,在深圳经济特区施行。特区立法权的获得,为推动深圳的改革开放和民主法制建设产生了重大作用。

  通过一系列开放措施,深圳迅速形成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1987年,深圳出口贸易大于进口贸易,扭转逆差局面。1988年,深圳出口总额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1992年开始,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一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努力增创新优势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由过去主要依赖中央赋予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素质,增创新优势。中共深圳市委实施战略调整,提出“三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特区发展从主要依靠特殊政策向提高整体素质、增创新优势转变。

  在体制改革方面,深圳提出在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深圳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法规体系等方面继续进行大胆探索。比如,深圳市不仅全力推动国有企业的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革,还特别提出企业要实行员工持股,实现财产占有社会化。

  1995年,深圳掀起“二次创业”,以适应特区优惠政策逐渐变成普惠制的新形势,把发展重点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向高科技企业。1999年,首届中国国际高新科技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举行,其后发展成为“中国科技第一展”。为了实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任务和目标,深圳陆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比如,1996年9月建立“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对整个园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等。

  1998年,《深圳市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开创中国内地审批制度改革先例,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政府进行大胆探索。在这一轮改革中,深圳市政府部门和单位审批事项减少了418项,减幅57.8%。深圳进行的审批制度改革,拉开了全国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要内容的政府改革的序幕,为在全国进行的审批制度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这一时期,深圳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金融业异军突起,成为三大支柱产业,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迈进大特区时代

  

  进入新世纪,深圳发展面临着土地、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四个难以为继”的问题。2003年,中共深圳市委提出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战略目标。2005年,提出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目标,先后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

  深圳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2004年深圳脱农,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行政建制和农村社会体制的城市。同一年,深圳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首届文博会在深圳举行,并逐步成为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成为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桥梁。2005年,深圳被评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标志着深圳的城市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2007年,《深圳市实施“走出去”战略规划纲要》印发,深圳首次把“走出去”列入城市重点发展战略,鼓励企业以并购、参股、股权置换、技术和品牌投资等多种方式开展跨国经营,并大力扶持航母型企业,培育打造深圳本土跨国公司。在深港合作方面,签订深港“1+8”合作协议、“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和深港“1+6”合作协议,开放深圳湾和福田口岸,加快在跨境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口岸通关合作、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服务业、旅游、机场、教育科技等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积极融入珠三角、泛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加快落实CEPA和“9+2”合作框架的有关内容,最大限度地扩大深圳发展的腹地和空间。

  2008年,国家发改委《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确定深圳“一区四市”的定位,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化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2010年,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深圳经济特区面积从327.5平方公里扩大至1952.8平方公里,深圳正式迈进大特区时代。

  

  建设先行示范区

  

  党的十八大后,深圳以闯关夺隘的先锋精神进一步擦亮改革的金字招牌。2012年,深圳市率先制订全国第一部涉及商事制度改革的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在“放管服”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推出了“多证合一”“秒批”、开办企业“一网通办、一日办结”等一大批超前性、破冰式的改革,推动了公司法等一批法律法规的修订。

  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吹响了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号角”;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印发,深圳向着打造“全球标杆城市”迈进;2020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

  在今年的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上,深圳提出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是:瞄准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持续奋斗,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深圳经济特区在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由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跨越,由进出口贸易为主到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跨越,由经济发展到统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由解决温饱到高质量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

  当前,深圳进入了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深圳将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