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新城日新月异 叶海威 摄
梅县区情景党课 叶海威 摄
梅州综合保税区 宋金峪摄
梅县区丙村镇芦陵村美景 丙村镇供图
文/危健峰 刘洪桥 王雅 曾健锋
勤勉务实,叶帅故里,红色精神代代传。
沐浴党恩,一代又一代的梅州梅县区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党建、抓实业、促项目、优服务、惠民生,用心用情用力推动苏区振兴发展。“十三五”期间,梅县区GDP年均增长4.6%,人均GDP突破4万元,年均增长4.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8%,五年累计超过600亿元。
凝心聚力,客都明珠,踌躇满志创辉煌。
百年奋斗,征程伊始。当前,梅县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勠力同心、艰苦奋斗,充分利用国务院关于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利好政策,在建设“一区一港一带一园”绿色产业平台、构建“3113”绿色产业体系、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等方面持续发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成绩。
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苏区振兴磅礴力量
梅县区是原中央苏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一个个坚定的中国共产党人闪耀在梅县这片红色的热土,他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战斗,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乐于奉献,他们的不畏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梅县区现有革命遗址120处(其中列入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68处),我们将以叶剑英纪念园为中心,以九龙嶂革命根据地旧址群和松源革命旧址群为两翼,重点保护利用叶帅故居、同怀别墅、东江工农红军总指挥部等红色革命遗址,深度发掘红色资源,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让革命遗址焕发新的生机。”梅县区委党史研究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梅县区高度重视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的修缮工作。2005年叶剑英纪念园建成开放,2015年九龙嶂红军烈士纪念碑、九龙嶂革命斗争纪念馆建造完成,2021年5月14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展在梅南镇龙文公学开展,2021年6月25日,中央九月来信传达贯彻历史陈列室在松源镇同怀别墅揭牌……一批批红色革命遗址为缅怀先烈、传承苏区精神提供了载体。
丰富的红色资源为梅县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提供良好的基础。梅县区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革命遗址、党员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和“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试点村(梅南镇水美村、雁洋镇雁上村、松源镇金星村)的红色教育功能,广泛开展“浸润式”的党史学习教育,让干部群众在红色旧址中接受党史、革命史和红色文化的熏陶。今年6月25日,《梅县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情景党课》在梅县区文化活动中心开讲,党课分为初心、信仰、力量三个篇章。其中,“初心篇”情景演绎《不忘初心》、讲述中央九月来信《不忘来时路》、山歌演唱《九月来信》;“信仰篇”讲述叶帅生平事迹和朗诵叶帅红色家书、宣讲九龙嶂革命故事《坚守红色信仰》、情景歌曲《祖国不会忘记》;“力量篇”情景朗诵《我是共产党员》、音诗舞《我们的绿水青山》并举行梅县区“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奖等,感人、动人的篇章故事,鼓舞人、振奋人的信仰和力量,让在场的干部群众从内心更加认识和了解中国共产党,学习共产党人的崇高的革命精神。
据统计,今年以来,梅县区组织2.4万人(次)就近参观革命遗址遗迹、主题展览等414场(次),组织3.38万人(次)开展阅读红色经典、观看红色影视、讲好红色故事等活动457场(次),有效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砥砺初心使命,赓续精神谱系。同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上门走访、窗口受理、网络收集、座谈调研等形式,建立“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机制,策划454项“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已完成项目155项,其余项目正加快实施中。积极主动对接梅州市2021年“亻厓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受理意见11件,已完成9件,正在推进落实2件。
提升城市品位
增强人民幸福感获得感
近年来,梅县区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联动”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新城西片区为建设重点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完善城市架构,建成曾宪梓体育场、文体中心、亲水公园、中山三院粤东医院、高铁西站等一批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引来富力地产、碧桂园、锦绣国际、红星美凯龙、翼天文旅集团等知名央企、民企投资,同时依托“数字城管”平台,大力开展“两美”行动,提升城市环境面貌。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格局。梅县区围绕构建“一核两城”城乡发展格局,规划建设丙雁“三宜城”和畲江水车“产业城”,带动东、西两翼各乡镇一体协同发展,在优化提升“一江两翼”生态发展格局方面持续发力。“2020年底,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项目开业迎客,拉动当地社会发展的同时,吸引了大批的游客,进一步擦亮了梅县‘中国旅游强县’的金字招牌。接下来,我们将把握当前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契机,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为抓手,加快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推动绿色经济崛起。”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为改善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环境,梅县区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9月,梅县区城乡公交开始开通,至2020年共有722辆公交车和77条公交运行线路,运营范围覆盖355个建制村。2019年10月11日,梅汕高铁开通运营,大大缩短了梅州与珠三角、汕潮揭、海西区等地的时空距离,方便群众出行的同时,有力促进人流、物流集聚,拓展商贸、文化、旅游等交流合作与产业发展。
“至2020年底,梅县区公路已硬化通车总里程将达到3380.66公里,公路密度将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36.2公里,比2015年底分别增长833.86公里和33.61公里。”梅县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时期,梅县区交通运输建设累计完成投入约127.3亿元,完成国省道公路升级改造272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及自然村道路建设1365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高铁、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公路为脉络,农村公路为补充的交通路网格局,并率先在全市获评“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当前,梅县区正全力加快以“两高一场”为重点的综合交通建设,推进S223线梅县区松源至雁洋段(出省通道)改建工程(简称‘东部快线’),尽快实现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2小时经济圈”,形成外联内畅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推进乡村建设
构筑“山水梅县·客韵乡村”
丙村镇芦陵村以前是一个“软弱涣散村”,近年来梅州市和梅县区两级通过“与党建相连,与民心相连,与产业相连,与基础设施相连,与精品游相连”的措施,提升改造党群服务中心、建成文体公园和卫生站、开通老农村公交;建立村级旅游合作社、旅游驿站,引导发展特色水产、金银花、酿酒等土特产,建成了3家农家乐、2家精品民宿,成为梅县区乡村振兴的一个示范点。
坚持“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原则,以“精致规划精美打造精细管理”美丽乡村,通过连线连片美丽乡村建设和打造示范带动精品村,是梅县区构筑“山水梅县·客韵乡村”的一个方面。近年来,梅县区整理资金、大力推进乡村建设,建成如画水乡白沙村、厨师之乡玉水村、美丽红色水美村等“百村示范”工程示范村30个;打造石窟河沿线连线连片示范等“六条精品游线”,促进农村景区化、生态产业化。其中,沿石窟河连线连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由丙村镇、雁洋镇、白渡镇牵头,依托石窟河沿线的山水脉络和秀美风光,覆盖沿线14个村庄总长26公里,打造一张汇聚美丽乡村、生态产业、农村改革、乡村治理的精致名片,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松口镇大黄村是远近闻名的“金柚村”。该村凭借梅县金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优势,吸引了33家金柚专业合作社进驻园区,带动周边9个镇的1000多户贫困户发展金柚生产,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农户均增收1.5万元,让金柚真正成为了梅县农民的“致富果”。据了解,目前梅县区种植金柚面积达25.5万亩,柚果产量达55.6万吨,鲜果产值预计近28.9亿元。柚农5万多户,金柚人均年收入8200元,占农业人口人均年收入的40%。梅县金柚区域公共品牌评估价值113.27亿元,位居全省第一。“我们将以金柚产业入选国家级2020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契机,打造金柚五十亿产业集群,进一步打响‘金柚之乡’的美名。”梅县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农民富了,农村的“颜值”不断提升。沿着干净整洁的道路走进各个村庄,随处可以感受到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桃尧镇麻坝村村民张运安说:“村里用地票凭证打消了大家对于土地权属的疑虑,激发了村民参与家园建设的热情,‘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得以顺利推进,昔日的破旧乡村才有今天的好环境。”
乡村振兴,梅县先行。当前,梅县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动“1+N”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持续开展“厕所革命”、污水治理等行动,完成1386个自然村环境整治,行政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同时加快“三江四线”生态景观廊道建设,串珠成链打造新的乡村精品游线。同时,扎实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发动161家企业和355个村结成帮扶,其中“一地多用、一地多产”的新型立体种养帮扶模式获得众多好评。
搭建产业平台
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
6月15日,广东首个内陆型综合保税区、粤北生态发展区首个综合保税区、梅州首个国家级发展平台——梅州综合保税区进行模拟预验收,标志着梅州综保区建设各项工作进入到最后的扫尾阶段。6月28日,梅州综合保税区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而毗邻梅州综保区的梅州国际无水港也在加快建设进度,建成后可通过铁路对接盐田港、汕头港、潮州港等沿海港口,实现铁路物流与综保区无缝对接。
梅州综保区的发展是梅县区围绕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推进“一区一港一带一园”绿色产业平台(即:梅州综合保税区、国际无水港、工业产业带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的缩影。根据构建“3113”绿色产业体系的要求,梅县区正深入实施产业集聚地提质增效工程,集中资源全力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电商物流、文化旅游四个百亿集群,统筹电力、大健康、金融、体育产业,发展跨境电商、保税物流、外贸综合服务等开放型经济,主动接受“双区”辐射带动,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高端铜箔和装备制造产业在“十三五”期间逐渐成为梅县区工业经济的支柱,也是梅县区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2020年11月27日,梅州市铜箔产业大会在梅县区举行,《梅县区新材料特色产业园规划》新鲜出炉,其中提到以嘉元科技、超华科技为基础,规划建设铜加工产业区、铜箔产业区、电子线路板产业区、周边配套功能区、终端应用功能区。
“今年一季度,嘉元科技年产1.6万吨高性能铜箔项目等一批总投资24亿元的重点项目在梅县区集中开工、签约,为我区谋划打造铜箔百亿元产值产业集群、建设产城融合发展的铜箔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增添了新动能。”梅县区科工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梅县区高度重视对企业的服务工作,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建立了领导挂钩联系机制、部门联动机制、问题会商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制定出台了《梅县区企业贷款贴息扶持实施办法(试行)》《梅县区企业融资(助保贷)扶持实施办法(试行)》《梅县区企业上市(新三板)扶持实施办法(试行)》,全面整合政府部门服务资源,健全行政服务中心功能、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企业融资、企信担保、信息咨询、创业辅导、教育培训、技术创新等提供支持,切实推动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我们按照‘培育一批、上市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在与企业的对接中做到‘一企一策’,有效开展各项扶企促产活动,有目的地指导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或境外市场上市。”梅县区金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0年底,梅县区共有4家企业在国内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1家企业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8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交易。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好“红色牌”,做优‘绿色牌’,做精‘特色牌’,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梅县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争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排头兵。规划要求,经过5年努力,梅县区综合实力要显著增强,绿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社会治理机制日益完善,基本形成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五位一体”发展新格局。预计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
百年初心不忘党恩,奋勇直前谋发展;风鹏正举万里扶摇,客都明珠光芒耀。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梅县区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感恩奋进、乘势而上,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广东、梅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书写梅县篇章、做出梅县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