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该怎么教? 广州五中学子活学活用数史地制作“城市模型” 2022年07月06日 蒋隽、杨筱雨

同学们的作品

同学们分组,以手工模型方式对园区进行二次创作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蒋隽 实习生 杨筱雨

  

  “双减”下如何开展跨学科学习?中高考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一线教学怎么教“解决问题”?7月2日,广州市第五中学针对城市变迁、产业更新的时政课题开发出探索性课程,以海珠区标志性的创意园区为户外实践场地,举办了独树一帜的“我的城市模型”活动。

  

  学生动手做1:100沙盘模型

  

  海珠区是广州的老城区之一,历经时代的变革,很多原有的产业和地块在使用性质和方式上发生了变化。作为海珠区的核心学校,广州市第五中学带领学生走近这些改变后的园区,亲历建筑设计对老城的赋能过程与变化。

  建筑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历史、几何、结构、艺术和科技等很多领域,它还需要设计师有很强的驾驭能力,将以上领域的内容融合起来为真实的社会需要服务。在本次活动中,同学们在设计师的带领下,通过了解园区的历史,结合新时代的改造需要,记录园区设计师的设计思路与手法,开展设计想象,以手工模型方式对园区进行二次创作。

  五中近百名同学被分成八个小组,分别负责园区内八个不同区域。在建筑设计师的带领下,通过了解园区的历史,记录园区设计师的设计思路与手法,结合新时代的改造需要,开展设计想象,利用纸板材料,经历整体布局、结构设计、功能与材料、切割与制作等多个工序,对园区进行二次创作,历时4个小时完成1:100的沙盘模型作品。

  李同学表示:“课堂学习更多学的是书本上的知识,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实践创造出有趣的作品,在通过一定的比例还原建筑以及制作模型过程中,还可以把数学里的几何、比例尺知识,以及地理和历史知识都运用起来,对学习也有帮助。”

  张同学说:“一开始我们一直在用黏土制作树,但是这样制作难度很大并且效率很低。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这个问题,就找到了花泥,提高了效率。我们在模型上增加了新的装饰条,画上了喜欢的卡通形象,还写上了诗歌。”

  

  全学科项目式学习如何做研究

  

  近年来的中考和高考命题,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但一线老师怎么教“解决问题”?对学校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次活动让学生们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例如坐标系、计算公式等,将其运用到模型的制作中,锻炼了学生数学建模思维,在活动中实现以数学学科为核心,以地理和历史学科为辅的跨学科实践活动。

  广州市第五中学副校长吴晶晶介绍,解决问题其实就涉及跨学科学习,2022年出台的最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对学生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提出了要求,因此五中开展了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研究,并将其发展为“减量提质”要求下学生作业的有效补充,多个实践入选国家、省、市级“双减”工作典型案例。本次活动中,学校的数学、历史、地理学科教师与专业建筑设计师、团队活动策划人合作,设计出“参观感知-资料收集-建筑模型制作-展示汇报”等环节,让学生在项目式作业要求的导引下经历项目式学习过程,导向师生学科教与学的重塑,也是在学生学业评价领域向“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方向改进的尝试。

  此外,这次活动也是学校与海珠文旅再度跨界合作打造的品质活动。2021年,以整合海珠区本土文教旅游资源,打造富含地域文化特色校本课程为目的,广州五中与海珠文旅合作开发了“‘慧研海珠’学科轻研学”系列课程,其中“植物猎人的海珠湿地之旅”活动引发了各界的关注。本次活动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次升级,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体验,为教育课程的开发构建提供实践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