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茅海跨海通道旁,鸢飞鱼跃 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供图
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发展空间广阔 郭永乐 摄
文/陈卓栋 江轩
从粤港澳大湾区西岸一隅,到珠江口东西岸融合发展、珠西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深中通道及黄茅海跨海通道的相继开通,让江门西部地区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江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迎来绝佳机遇。立足大湾区新阶段建设加强城市合作,市域内县域间结对合作,打造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江门城乡区域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将更趋协调、更加平衡。
从“边角”到“重点”
江门陆地面积有9535平方公里,占粤港澳大湾区的1/6,下辖7个县(市、区)、73个镇(街)、1330个村(社区);在地理意义上,东部的蓬江、江海、新会三区及鹤山市,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约30%;西部的台山、开平、恩平三市,土地面积约占全市的70%,但在GDP总量上却呈2:1的“反比”。
面积大,发展不均衡,这是江门的现状。而江门西部要发展,必须改变“偏远”的传统定位。
江门五邑地区被群山、河网分割出众多零碎平地。其中,坐落在新会区与台山市之间、南北走向的古兜山脉,把江门东西部清晰分隔。从江门西部向东前往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必须绕开古兜山脉。北线路经过新会区司前镇穿过江门东部地区前往广州、深圳,而南线路则走台山沿海前往珠海、澳门、香港。但两条线路分别遇到珠江口、黄茅海,绕行路程远、时间久。受制于交通劣势,江门西部地区无法“借力”发展。
而在今年,这一局面因“双通道”的开通而改变。深中通道的开通,让江门西部地区跨越珠江口,更快捷地到达深圳;而连接港珠澳大桥的黄茅海跨海通道,让江门西部拥有了一条连接港澳的快速通道。江门西部有了融“湾”快速路。
“双通道”的开通,让粤港澳大湾区辐射粤西地区的能力大大增强。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梁立农认为,黄茅海跨海通道在广东省内将形成一条沿海经济大动脉,提高粤西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居民的生活往来效率,将进一步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笔者注意到,江门西部台山等地正处于上述经济大动脉的“中心”位置,起到“承东启西”的关键作用。这里从粤港澳大湾区西岸的偏远一隅,变为珠江口东西岸融合发展、珠西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江门也迎来了西部“迎头赶上”、东西“并进”的良机。
“东西”携手合作 区域创先争优
江门西部的优势因“双通道”逐渐凸显:江门拥有大湾区近三成的大陆海岸线,且当地具备建设大型深水港的条件;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是大湾区唯一的“省重点主平台”,发展空间广阔、开发强度低、经营成本低;江门西部农业发达,是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海鲜铺子”;江门西部台、开、恩3地均为著名侨乡,祖籍当地的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共有约346万人,是当地最独特、最丰富、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江门西部拥有广东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众多华侨建筑、侨村星罗棋布,“乡村、海洋、温泉、侨文化”元素兼备,适合发展文旅产业。
2021年,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区域平衡发展综合试验区,持续推进东西部共同富裕。随后,江门在全省首创市域内县域间结对合作机制。蓬江、江海、恩平协作共建江门市水都产业园,新会、台山共建汽车零部件合作园并聚力发展海工装备产业,鹤山、开平建设水暖卫浴产业配套基地(共性工厂)。如今,7个县(市、区)共实施近百个人才交流、园区共建、产业协同、教育集团办学等结对项目。
2023年4月,江门市委印发实施千亿级经济强县培育、镇域经济发展壮大等“十大行动”方案;同年6月,江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把“百千万工程”作为“头号工程”高标准实施;同年8月,江门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分类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城乡建设大提质;2024年1月,江门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将加快建设海洋强市纳入推进“百千万工程”范畴,提出打造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江门通过创新实施东西部对口合作,让后进的赶上来,领跑者有后劲。特别是推进“百千万工程”以来,江门因地制宜统筹用好县城“点”的优势、圩镇“线”的资源、乡村“面”的特色、海洋“网”的潜力,不断强化“点线面网”融通共促的区域协调发展逻辑,实现良好开局。这也为江门用好“大桥经济”机遇,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通道”引资源 “对接”促发展
驶入“快车道”、立足大湾区,跨越东西岸的城市合作让江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了新的动力。
今年3月,珠海市党政代表团到江门考察交流,双方表示将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共同加快珠江口西岸一体化发展,促进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交通互通、创新协同、产业联动、要素对接。
今年7月,香港总商会考察团30余家企业代表来到江门。“距离很近,很方便。江门资源很丰富,两地合作潜力巨大。”香港总商会中国委员会主席、大湾区医疗集团联席行政总裁李家聪希望,未来两地互补优势,进一步深化交流,实现共赢发展。
不久前,江门与深圳就海洋产业合作进行座谈,双方正谋划在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融资保险租赁服务、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海洋探测与观测等领域,共同推进系统性布局、集成式改革,通过差异定位、互补发展,共同擦亮深江“海洋名片”,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海洋产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近日,蓝碳深圳试点经验全国推广第一单——恩平市镇海湾红树林保护碳汇在深圳交易集团总部大楼成功拍卖。江门、深圳两地深化合作,共同开拓自然资源增汇市场,推动政府、企业、公众与自然保护开放合作、共赢共享,把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优势。
城市间的合作也带动了企业纷至沓来。深圳市海斯比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把目光投向江门,计划在江门建立深海装备制造基地,期望借助资源优势,发展壮大万亿级市场规模的移动浮岛产业。香港合兴集团旗下独资企业广东合兴食用油有限公司在台山斗山开设厂区,计划购入当地特色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销售到香港、澳门等地,打造供港供澳基地。
沿着“双通道”,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也来到这片热土。祖籍台山的香港青年陈健科把非洲咖啡豆种子带回故乡试种,不仅开花结果,还培育出第二代咖啡树;美籍华人李旻禧,在台山打造祠堂咖啡品牌,在文旅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祖籍台山的澳门人余立一,目前正着手将端芬海口埠的东陵学校改造为华侨文化研学中心,打造集华侨文化交流、学术研讨、教育培训及特色零售于一体的大湾区游客畅玩侨乡文化首站。
当众多资源汇集,区域协调发展的步伐便迈得更稳健。江门市委十四届七次会议提出,到2035年,江门城乡区域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更趋协调更加平衡,成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双通道”的加持,“大桥经济”的机遇,让江门有望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东西平衡、协调发展”的梦想也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