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援建,广东立足实际更着眼未来

广东建的“水磨模式”创灾后重建全球最佳范例

来源:羊城晚报     2018年05月11日        版次:A03G    作者:

    航拍汶川水磨镇 刘延珉 摄

  羊城晚报记者 李国辉 温建敏 李妹妍 实习生 吴爱丹 袁梦菲

  汶川水磨镇原是一个有着63家污染企业的工业小镇,在汶川地震重建之后,却成为了西羌文化名镇、避暑胜地,更被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广东作为对口援建汶川的省份,开创了震后援建的“水磨模式”。时任广东省援建工作组组长陈茂辉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广东援建“规划先行”,就是考虑到了汶川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产业升级、生态改善。

  决心让水磨镇脱胎换骨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与震中映秀相距只有20公里的水磨镇,山河破碎房屋被毁。来自广东佛山的援建工作组,进入水磨镇后,不光看到了一片废墟,也看到了水磨在发展模式上的隐忧。

  “让我们触目惊心的是,水磨的工业污染特别严重,后来我们了解到,在这个小镇上竟有63家工业污染企业。”佛山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党组书记、时任佛山援建工作组副组长周霞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十年前,当地人罗启彬就在离水磨镇不远的漩口镇开石灰矿。“那个时候,就算在家里也到处是厚厚的一层灰,很多人都不愿意留在水磨住。”罗启彬说。

  2008年前后,佛山正在大面积地进行“腾笼换鸟”,将污染巨大的陶瓷工厂迁出佛山。援建干部们意识到,水磨的重建绝不能继续走这条路。他们调研发现,水磨毗邻青城山、都江堰两个国际旅游风景区,只要将63家工厂全部关闭或转移,再打通交通、搞好环境,就可以实现腾笼换鸟、产业升级。

  从2008年8月7日进入水磨开始,佛山援建工作组提出了“谋在动之先,要对历史负责,对水磨的未来负责”的理念,决心以高远的眼光打造一个脱胎换骨的水磨。最终,工作组将“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作为水磨灾后重建后的定位。

  而在当时的汶川,“冒烟的就是财富”仍被一些干部群众所认同,为打破这种思想,援建工作组积极游说当地政府、宣传远景规划。在阿坝州委、州政府的支持下,63家企业陆续被迁出。

  规划着眼未来可持续发展

  定位做好了,小镇的规划设计怎么做?涉及汉、藏、羌等多元文化,该如何进行融合?工作组拿出了在佛山惯用的方法——通过概念性城市设计竞赛邀请全国的知名设计机构对水磨镇的城市布局进行总体规划,最终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领衔的设计方案得到了一致认可。

  “那时已经快到年底了,有些工作组已经开始建设援建项目了,我们还在做规划。”周霞说。在水磨的灾后重建上,仅规划就用了7个月时间。

  “当时许多人不理解,他们急了就催我们:你们怎么还不动工?”周霞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为了向当地老百姓宣传水磨未来的总体规划方案,他们组织镇、村的一些有影响力的干部群众,到丽江去考察旅游小镇的建设模式。与此同时,许多规划设计的效果图也被打印出来,“像墙面一样大”。当地的百姓一看,才相信援建组真的是要建设一个“脱胎换骨”的水磨。

  正是这一规划先行,“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做法,最终成为广东援建汶川最重要的理念之一。

  时任广东省援建工作组组长陈茂辉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广东援建的科学规划,就是要考虑到汶川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升级、生态改善。

  获评灾后重建最佳范例

  十年前本地人都不愿意回来住的水磨镇,已经成为成都周边主打羌族风情的知名旅游小镇。罗启彬后来在水磨开起了民俗客栈,几乎每个周末他家的房间都被订满。

  汶川县水磨镇的春风阁,如今成为了水磨镇的标志性建筑,集汉、羌、藏族风格于一体。站在春风阁上,水磨羌城、禅寿古街、寿溪湖以及湖两边的阿坝师范学院、水磨中学尽收眼底。

  水磨中学校办主任王泽文说,如今来水磨旅游,从春风阁下沿石阶而上,欣赏禅寿古街、水磨羌城,已经成为水磨旅游的经典路线。

  水磨在规划设计上,确立了以湖为核心,以桥为骨架的“一湖四区”的总体空间布局。在寿溪河上,六座桥梁佛山桥、顺德桥、南海桥、三水桥、高明桥、禅城桥,将佛山援建的烙印,刻在了这一座滨水小镇上。

  寿溪湖边上的水磨中学,是一个总建筑面积达42万平方米、占地面积近6万平方米的学校。在水磨中学的建筑设计上,多民族、地域的融合体现得更加明显。校园采用三合或四合的围合院落方式布局,教学区、教研区、生活区各自形成院落,由回廊连成整体。羌藏传统建筑元素符号与现代建筑材料、语言相结合,能够充分展现羌藏文化艺术的魅力。

  周霞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岭南夏天日晒,又多雨,所以风吹日晒是岭南地区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水磨中学的连廊式的设计,正是受到了岭南建筑的启发和影响。

  “对汶川的重要建筑的规划设计,广东是下了很大力气的,请了何镜堂等世界有名的专家来帮我们搞规划设计的把关。”陈茂辉说。

  2010年,全球50多个曾经遭遇过7级以上地震的国家和地区,以水磨为样板交流灾区重建的经验。水磨镇还被联合国人居署《全球最佳范例》杂志等授予“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称号。

  “神来之笔”增强造血能力

  要让汶川实现可持续发展,10年前的广东援建工作组根据广东的发展经验,还创造了许多“神来之笔”,这让汶川在重建之后,大大增强了内生造血能力。

  陈茂辉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由于汶川地形复杂,无法发展工业,广东援建工作组还开创了“飞地工业园”的特色,在成都金堂县划出了十平方公里的土地,大大增加了汶川全县的财政收入,并解决了不少就业问题。

  而在水磨,援建工作组清楚地看到,当时水磨镇的人口只有数千人,重建之后以旅游为主要生态,客流、人流将是维持水磨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

  他们将目标瞄准了阿坝师专(后更名为“阿坝师范学院”),一所在当时就有近15000多名师生的大学院校。如果能将阿坝师专引入水磨,仅这15000多名师生,就可以将水磨盘活。

  然而,一所大学院校要搬迁到一个小镇上,本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了说服阿坝师专“嫁”到水磨,援建工作组向校方重点描画了水磨的未来规划和发展方向。重建之后水磨 “西羌文化名镇”的定位,让阿坝师专这一所有诸多羌族文化研究专业的学校最终下定决心。

  经过了10年的发展,水磨在旅游客流量的接待能力上已经饱和,正积极与映秀、三江等镇联合,实现区域旅游上的合作。同时,水磨镇也在借助阿坝师范学院打造文化园区,吸聚更多的人才留在水磨,增强造血功能。

  “我觉得这是一种真正践行了新发展理念或者说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在当时就有一种走在前列的精神。”周霞认为,当年佛山援建水磨,将佛山的改革经验带到了水磨,而水磨模式十年后的总结,也会让佛山自身的发展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