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十年耕耘,农村美丽蝶变之路

乡村振兴 三水实践

来源:羊城晚报     2018年06月28日        版次:AT07    作者:

    ▲西南街道江根村委会沙塘村美如画

     佛山·三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的方针,成为各地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目标。

  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佛山三水在乡村振兴上有着绝好的基础,近些年,三水投入大量资源推动的新农村建设、“五好”新村居、美丽文明村居建设。三水的一条条村居正实现美丽蜕变,成为内外兼修、标本兼治的新农村。

  这一切,都是三水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三水区被列为全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之一,相关试点方案即将正式出台,未来,三水将进一步做优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乡村环境更整洁美丽,让乡村更宜居,助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A 产业兴旺  万亩鱼塘成为最强引擎

  在距离三水西南城区近八公里的地方,有块“飞地”——青岐村,这里位于三水的最西边,三面环江、淡水资源丰富。青岐村便借助这优越的自然条件,将水产养殖作为主导产业。

  从青岐村口的牌坊开始,近8公里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而在道路旁边则分布着许许多多的鱼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青岐村下面的各个自然村便组织起村民开挖河沟、引入江水养鱼,将回报不高的稻田改造为一片片鱼塘,规模达13万亩,由青岐养殖的鳜鱼、叉尾、生鱼、黄骨鱼、花鳗鲡、黑鳗等水产品,送到了全国各地的水产市场。以水产养殖为主的集体产业为青岐村带来了超过2700万的收入,其中绝大多数都来自于13万亩的鱼塘的发包租金收益。

  如今,这一个规模浩大的连片鱼塘正成为青岐最宝贵的资源,也是青岐实现乡村振兴的最强有力的引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青岐的万亩鱼塘也不断升级。由过去的小规模村民家庭式的承包为主,到现在陆续引进专业从事养育的大公司,包括佛山市珠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水白金水产种苗有限公司、锦汉锦鲤基地等规模渔业企业进驻。

  去年,青岐现代水产园区获得省海洋与渔业厅授予的“广东现代渔业产业示范园区”称号。如今,示范园区的建设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当中,三水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投资5.65亿元,将该园区打造成现代渔业产业集聚区、先进科技转化核心区、生态渔业示范区、水产品质量安全养殖示范区。

  在青岐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永杨看来,青岐现代化产业的潜力还不止于此,他希望借助青岐保留完好的古村文化与丰富的鱼塘资源,将青岐村建设为“海上田园”,发展观光农业,打造为岭南渔耕文化观光休闲区。目前,引进了以中草药种植为主的企业百草堂,将在从未被开发的“处女地”琴沙岛上种植中草药,发展以养生、观光、民宿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

  三水农村产业基础雄厚,去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3.78亿元,在全市的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去年以来,三水区抓住畜禽禁养区养殖场清理的重大机遇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积极探索水产业与畜牧业分离后的发展路径,引进及培育高值水产品种,推动水产业精细发展,加速种植业沿着一二三产业融合方向迈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户收入。

  此外,三水还引导村居根据自己不同的基础发展“新型农业”,包括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文化养生、农村电子商务等绿色经济。

  B生态宜居    旧村居如今焕新颜

  三江汇流的独特地理位置,为三水的许多乡村都造就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三水乡村在保留着这些珍贵的自然生态的同时,还不断地锦上添花,着力改善和提升环境,并通过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加入,让村民生活更舒适便利,使得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何老伯是西南街道沙塘村土生土长的村民,在这里已经生活了近七十年,这两年他培养出了个新的生活方式。每天,何老伯都要去到村中的小公园和老人们围坐在棋盘桌边下一会儿象棋,还要用旁边的健身器材锻炼一会。这一切都得益于村里逐步提升的环境与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

  西南街道沙塘村位于北江河畔,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越。而近些年,村里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让村民更加舒适便利。自2000年开始,沙塘村通过多种渠道筹集380多万元完成后山防护坡、文体活动中心、赖镇庭书室及聚源湖路等项目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先后获得省卫生村、市级“五好”新农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等称号。

  走进沙塘村,农家书屋、篮球场、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焕然一新,村中硬底化道路整洁宽阔,房前屋后栽植的树木花草整齐划一。聚源湖旁供村民休憩娱乐的广场,公共健身设施一应俱全。如今走在环湖路上,两岸现代岭南特色建筑排列,清风拂面,花草成丛,让人陶醉,村民每天都享受着城市人艳羡的优美生态环境。

  沙塘村是三水区较早探索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村之一。享受到三水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仅是沙塘村村民。早在2007年,三水区已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每年坚定不移完成10%左右的中长期目标,争取逐步实现自然区全覆盖。至今,三水共投入5亿多元推进新农村建设,完成692条新农村创建,惠及30万农村居民。

  除了这些示范村居的建设项目,三水在许多农村不断提升人居环境。从最基础的垃圾污水处理、卫生改厕、河沟清理、道路硬化、村庄美化入手,进行环境整治,联动推进区域性路网、管网、河网、垃圾处理网和污水处理网等一体化建设。如今,三水已经有90%的村实现巷道硬底化,99.3%的村实现村村通自来水,100%的自然村已完成垃圾整治并建有卫生保洁队。此外,去年,佛山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五年“创森”之路,三水共投入超20亿,不光为佛山“创森”增色不少,也为三水乡村留下了许多的绿色财富,三水新建乡村“森林家园”100个,其中南山镇森林覆盖率高达59%,成为佛山首个广东省森林小镇。

  C乡风文明   乡贤石记录村民慈善之风

  去年11月17日,岗头村成为三水区内第二个“全国文明村”。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岗头村,是三水最古老村落之一,自古重视教化、文人辈出,清末民初重要历史人物梁士诒便出生于此。此外,岗头村拥有深厚的历史沉淀和传统文化的基础,是白坭镇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村落,保留了以明、清及民国三个时期为主的青砖石脚屋及“镬耳屋”建筑群落。

  这份难得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岗头得以传承与发展。岗头村党委书记梁鸣锐介绍,岗头村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到重要节日、村民日常活动当中,每逢重阳节就开设敬老晚宴,村里还开展“最美家庭”、“十大好媳妇”、“金婚夫妇”、“五好文明家庭”等颁奖活动,更好地传播孝德文化。

  更为难得的是,岗头的文明之风早已渗透到了岗头人的生活当中。村里的志愿服务队如今已经超过200人,优秀党员、种养致富能手纷纷加入志愿者,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解决生活困难。在村委会大楼内设立志愿岗,为来访村民提供咨询等帮助。每年志愿队伍会不定期举办活动,为到场的村民提供义诊、义剪、义修等服务。

  乐平镇大旗头古村村头树立着一块乡贤石,上面记录了为大旗头乡贤慈善会慷慨捐赠的乡贤和爱心企业的芳名,是大旗头村乐于助人的文明之风的最好见证。去年8月成立的大旗头乡贤会是乐平镇首个村级慈善机构,致力于扶贫济困、助学兴教、发展慈善事业服务,成为大旗头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多年来,乐平乡贤心系村民,身怀推动家乡发展的使命感,民间威望很高。乐平镇一直在思索,如何把这股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同推动大旗头村基层治理。而推动乡贤会成立、发挥实效成为重要的突破口。

  乐平镇把乡贤文化作为精神地标,多举措发挥乡贤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实际上是紧紧抓住了社会治理“人”的核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顺了、和谐了,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和谐稳定。

  在乡贤会的带动下,大旗头村的环境和村风不断提升。今年8月,乡贤会举行了认捐会,短短一个多月就筹集了近60万元善款,这些善款被用于村中的大学生奖学金以及村民重大疾病慰问。

  三水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光提升村居外在的颜值,更加注重提升“内涵”,将其打造为内外兼修的美丽文明村居。在三水村居中,不光保留了传统的孝老爱亲、家庭和睦、团结乡里等文明乡风,还并培育新型文明村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本地实际、运用群众语言,依法依规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

  D治理有效  祠堂成为维系村民情感纽带

  在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富景社区的村口,一座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中社公祠”修葺一新,于去年12月29日重新投入使用。公祠翻新后,先后举行了一场场村民婚礼、龙船饭、年夜饭等,每逢佳节盛事,村民们都相聚公祠之中,一同庆祝。

  中社村党支部书记何勇忠介绍说,中社公祠原本是村里四姓之一的邓氏族人所建,以前叫邓氏祠堂,但由于年久失修,这座象征着团结和谐的祠堂失去了昔日光彩,在很长的日子里只是作为杂物房使用。

  去年,村里申请到资金对中社公祠维修改造,维修改造后该宗祠也正式更名为“中社公祠”,成为同村四大姓氏共用的祠堂,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宗祠的“一姓一祠”的宗族界限,成为中社村四姓亲如一家、基层善治的最好见证,也成为维系村民情感最好的纽带。

  就在中社公祠开幕的当天,中社村的美丽文明村居系列工程也正式竣工。村前新铺设的道路、广场干净整洁,花圃、苗木间,一条绿道环绕村前池塘曲折蜿蜒,树下还安置了崭新的石凳、石桌和健身设施……中社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中社村从旧向新的蜕变过程中,党员、普通群众、乡贤……村里的各种力量一同参与其中,共同推动村的里发展。

  如今,每当村里有了重大事情,村里都会召开“村民议事会”,党支部书记何勇忠作为召集人之一,为了能让村民议事会更具有代表性,中社的“村民议事会”与会人员从过去的三五人拓展为18人,将党支部的党员、家乡建设委员会与乡贤慈善会成员吸收进来。党员冲锋在前,村民也紧随其后,共同为中社村的治理献智献策,这可谓是三水当前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写照。

  “在三水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的过程当中,三水农村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三治结合、四会联动’的农村治理的新思路。”白坭镇党委副书记张绍新介绍道,中社村正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和自治组织建设,发挥乡贤以及宗祠等道德高地的力量和作用,加快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而村民议事会、乡贤慈善会、家乡建设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四个农村社会组织,成为推动中社村发展的四支生力军。

  据了解,目前,三水全区村、组两级全部建立村民议事会,还在村一级建立家乡建设委员会120个,组一级建立乡贤慈善会122个。形成了“村民议事会、家乡建设委员会、乡贤慈善会”的农村议事决策、民主协商的平台。得益于这些平台,三水区的农村建设从村庄规划、新农村建设工程招投标,到项目预算、决算和监督等,全部实行事前公示、会议表决通过制度,全过程阳光操作,没有发生一宗投诉事件。

     E生活富裕  合作社带动农户奔小康

  2011年,多年经营“南菜北调”的李广彬在家乡白坭镇发起成立的“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搭建小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合作社负责买种子、育苗,再将育好的优质种苗低价卖给农户。农户种植出来的瓜果由合作社负责收购,还根据村民种植的成本制定最低收购价让农民绝不亏本,市场情况好的时候,合作社还会以高于市场收购价1到2毛钱的价格收购瓜果,真正受到实惠。此外,合作社还将流通基地设在田间地头,农民不用再将瓜果一车车的拉到附近的农贸市场销售,也给农户降低了不少的成本。

  “农产品市场风险较大,市场不好的时候,农产品滞销往往会给农民造成巨大的伤害,而合作社的出现帮村民解决了这一难题。”康喜莱总经理吴朝江表示。通过合作社的销售渠道,农户们种植黑皮冬瓜、豆角、包菜,不光销售到江浙地区,还出口到东南亚、美加、欧洲等。

  去年,合作社瓜菜销售2.5万吨,其中近七成销售到国外,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按照去年的收购价,农民的亩产收入达到1.5万多元,一个种植面积在10亩左右的农户,去年的收入就达到了20多万元。

  目前,合作社成员发展到102人,带动周边1500多农户致富。“农民亩产瓜菜收入增加了1000元以上。”李广彬说。这种由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也成为三水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三水正推动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

  实际上,为了支持农户发展生产、促进农民生活富裕,三水区率先做出了许多探索。为了支持农户发展农业,2008年,三水首创了合作农业贷款模式——“政银保”,该模式通过保险公司为贷款主体提供保证保险,银行提供贷款,政府提供保费补贴、贴息补贴和风险补偿支持,共同扶持农业经营主体。截至目前,三水累计共发放“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金额超过12.57亿元,有效支撑了农业发展和农户增收所需。

  三水也是佛山市第一个提出开展区内精准帮扶工作的区,三水针对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够强、各项民生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村居,以及家庭经济收入还不是很富足的农民开展帮扶,认定30个村民小组为帮扶村民小组,433户农户1290人为帮扶户和帮扶人口,他们虽然早已超过国家和省设定的贫困人口的划定标准,但三水却希望通过区内精准帮扶计划,帮助他们实现真正的生活富裕。

  文/图 张韬远 三宣 詹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