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梅州·平远

以“一城一区一带”建设书写新时代答卷

来源:羊城晚报     2018年06月28日        版次:AT22    作者:

    走进平远县城,城市名片年年新,满城美景入眼来,图为宜居小区平城花园一角 姚鸿 摄

    平远县三期工业园一角 林庄 摄

    河头镇打造出“十里水乡·梦里老家”的美丽乡村画卷 冯锡权 摄

    济广高速穿过平远县城,架起平远腾飞的希望 吴腾江 摄

  文/ 黄蔚山 朱双玲

  1500年前,客家先贤程旼率族南迁,在“荒蛮之地”的平远开化育人、传播中原文化。自此将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思想,牢牢植根于这片古老的土地,代代相传。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梅州平远和全国各地一样,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砥砺奋进,书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40年弹指一挥间。迈入新的历史时期,勤劳的平远人民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希望和要求,向着建设“一城一区一带”的宏伟目标风雨兼程、拼搏前行。

  美丽县城

  满城美景入眼来

  从跃进岗、戏院岗到平城中路、平远南路、平远大道,道路日益宽敞明亮;从老车站、百货商店、大操场到百川淘宝中心、城南综合体,商业区愈发繁华兴旺;从政府宿舍、集资房到平城花园、优山美地、碧桂园,宜居环境日新月异……

  上世纪70年代初,平远县城大柘镇没有编制规范化的县城总体建设规划,城区布局不紧凑,功能分区不明确。改革开放后,平远按修编后的县城总体规划要求,加快城乡建设步伐,各项公共设施逐步配套,城区旧房老街得到改造,街道路面进行扩宽。至2000年,平远城区主街道达到22条,总长34公里,城区“三横五纵”道路网络骨架已基本成型。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近年来,平远县突出精致规划,强化项目带动,把城市的规划设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城区从新田花园,到金色华府、鸿禧中心城、平城花园、优山美地再到碧桂园、城南财富广场等一个个宜居小区,日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的生活需求。

  如今,平远已完成《平远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修编,县城规划控制区面积由原来的13.81平方公里扩增至67.12平方公里;2017年6月启动《平远县城市总体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正加快推进;2017年8月启动“多规合一”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平远县“多规合一”规划(2018-2035年)及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方案》《平远县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计划书和《平远县近期建设规划(2018-2025年)》等初步编撰工作。至2017年,县城建成区13.97平方公里、人口约9.26万人,城镇化率为53.8%;规划到2020年扩容至16.92平方公里、人口约14.9万人。县城主体功能区划为“一心两轴四片区”,即:城中行政、商业综合服务中心;以206 国道为支撑发展的城市功能发展主轴;串联“程旼公园-石龙寨景区-南台山景区”构成贯穿东西的城市休闲绿轴;东北宜居综合发展区、城西休闲养生体验区、东南文体商贸新区、西南生态工业园区。突出以重大项目为牵引,谋划推进G206线绕城段项目,碧桂园、优山美地、平城花园、金绿新城等宜居社区加快建设,南区市场片区改造实施清拆完成,建成兴隆路、“两河四岸”景观工程,雨污分流及人行步道改造项目有序推进,县城基础设施短板逐步补齐,城市架构不断拉开。突出以城镇功能提升为重点,加快推进石正、仁居、东石三个中心镇“六个一”和一批圩镇扩容提质项目,镇域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生态工业园

  万亩园区跑出工业“加速度”

  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工业是实体经济核心。改革开放前,按照国家大办“五小工业”(小钢铁、小氮肥、小水泥、小农机、小水电)的要求,平远县以本地资源为基础,兴办了矿冶、机械、化工、建材、轻工、水电等行业的工业企业,企业所有制以国有、集体为主的公有制体制。

  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平远的工业企业逐步进行改革,工业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形成了有矿产、冶炼、机械、建材、化工、轻纺、食品、稀土、林产、水电等工业体系。至2000年,县氮肥厂、水泥厂、汽车底盘厂、造纸厂、南台酒厂、电机厂等国有工业均得到迅速发展壮大。

  2000年后,平远先后提出“以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发出点的”工作方针和建设“生态经济县、文化先进县、安康和谐县”、“一城两区”和“一城一区一带”等目标,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保持了全县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喜人景象。

  规划建设的广州南沙(平远)产业转移工业园自2013年纳入省管园以来,分别于2013年、2014年和2016年三次获评省优秀产业园,累计获得省扶持资金2.71亿元和1250亩用地指标奖励。近年来,平远借助南沙对口帮扶契机,利用南沙自贸区政策优势,加快建设“南沙·平远国际经贸合作中心”,建立双向招商机制,共享自贸区政策红利,承接珠三角优质产业梯度转移,近年来共从珠三角地区引进产业项目23个,完成实际投资21.66亿元。至2017年年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9.21亿元,建成区扩展至6000亩,其中一、二期1500亩已全面配套完善,三期正在快速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和地块平整。工业园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逐步凸显,2017年实现产值29.63亿元,同比增长30.56%;规上产值27.29亿元,同比增长25.73%;规上工业增加值6.52亿元,同比增长26.28%;税收1.81亿元,同比增长26.24%。完成新增固投21.47亿元,其中设备7.44亿元,分别占年度任务的107%、124%。现有入园企业81家,其中投产51家(规上24家),在建17家,协议投资13家。

  今年以来,平远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一城一区一带”建设,探索发展方式和产业定位优化,全力推进一批新的特色“园中园”的规划建设工作,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以产业项目建设为支撑,切实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把园区建设成为全县主要的经济增长极。

  该县将共建园区和招商引资作为产业共建突破口,把实现高水平产业共建作为主攻方向,加快编制园区专项规划,整合现有土地资源,坚持打造绿色生态园区,围绕通过推进稀土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家居建材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东台生态园五个“园中园”建设,促进产业链融入产城联动,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生态富民带

  美丽乡村 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改革开放前,平远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公有制体制,在“以粮为纲”方针指导下,农业结构单一,基本以粮食作物种植业为主。

  改革开放后,平远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81年,全县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任制”,农民的生活积极性空前高涨,并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农业经济结构从过的小家经济模式发展成为多种所有制并存,第一、二、三产业经营一体化的大农业格局。

  近年来,平远县立足绿色生态和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推进脐橙、油茶、南药、优质稻、优质茶和生态畜禽养殖、特色水产养殖、特色农产品和林下经济等特色高效现代农业产业为抓手,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壮大生态富民产业。

  今年,平远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对原来“一城两区”的基础上进行继承拓展,加快乡村振兴发展。

  该县以生态立县、全域美丽、全民幸福为目标,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机衔接起来,依托各镇资源禀赋,在原有农业产业集聚的基础上,推广“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模式,每个镇量身打造1个以上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互为融合的产业发展平台,构建将全县12个镇 的产业平台串珠成链的生态富民带。

  该县重点推进差干旅游特色小城镇、八尺酒业特色小城镇、梅畲田园综合体、仁居威华茶博园、南台森林康养小镇等项目,以及华清园、新大地、飞龙、金穗等休闲农业体验综合体,筹办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等节会,延伸发展养生养老、运动健康、电子商务、农家乐、民宿等新业态、新产业,让农民通过参与高效优质农业、旅游产业发展和土地流转务工、从事服务业等实现就近就业、稳定脱贫,确保每个镇有1个以上产业发展平台、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扶贫产业带动。

  延伸

  强党建 抓治理 美乡村

  在河头镇的青山绿水间,一座座白墙、灰瓦、斜顶的富有客家元素的民居掩映其中,房前屋后的绿树红花随风摇曳,构成了一幅山村宜居富乐图……这是平远县“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该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在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创建的基础上,以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产业发展

  “你家里近期还好吗?还有什么好的想法,我们一起解决……”近日,帮扶党员陈祝生又一次踏进河头镇贫困户陈桂冉的家。陈桂冉妻子早逝,家中只有80多岁的老母亲,5个月大的孙女和一个智障妹妹,平日家里家外都靠他一个人支撑,日子十分清贫。

  为精准扶贫,当地探索“党员+贫困户”帮扶模式,将15名55周岁以下的家党员分挂39户贫困户对口帮扶。在陈祝生的帮助下,陈桂冉通过向蔬菜基地流转土地,每年获取1100元租金,利用农闲到基地参与劳作,获得每日80元的收入。“有了这份收入,总算对脱贫有了信心。”陈桂冉高兴地说。

  据了解,向阳村在对口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引入本地企业祥涛餐饮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集约50多亩土地,发展专业化农村产业基地,让许多像陈桂冉一样的农民增收致富。无独有偶,在石正镇安南村,不少贫困户在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依靠种植富硒红薯增加了收入。

  近年来,平远县从选培管用上下功夫,全面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村民理事会、村集体组织等,各村纷纷建立起“党委搭产业发展平台”“党支部带合作社”“党员带农户(贫困户)”等模式,更好地把农民群众和“新乡贤”等动员起来,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目前该县共筹集扶贫开发资金11969.2万元,投入使用9223.73万元。举办农村贫困户劳动力适用技术及转移就业(或科技)培训1506人次,贫困户实现就业1026人;累计实施光伏扶贫项目11个(座),发电规模达1.7815MW,投入资金583.194万元,带动贫困户417户;累计投入小额信贷担保金400万元,贴息金400万元,发放小额信贷资金343万元,带动贫困户120户。至2017年年底,全县实现预脱贫1291户3194人,预脱贫率达72.9%。

  环境整治共建宜居家园

  基层党建“强起来”,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户脱贫致富,还在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外立面改造等方面成效显著。如河头镇启动“四村联动”打造出“十里水乡·梦里老家”的美丽乡村画卷;石正镇启动“六村联动”建设,中小河流连片治理,将杂草丛生的石正河畔改造成河滨公园……

  记者在河头镇向阳村看到,清拆老房子留下的旧石磨,泥巴墙铺成的小广场,打造出让人记得乡愁的乡村公园;穿过篱笆小道,错落有致的民房外墙绘着浓墨重彩的壁画,一句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一个个客家民俗故事跃然墙上;沿着新改造的风雨桥行走,田里长势良好的水稻与道路两旁绿化相映成趣。

  据村民陈士达回忆,该村此前由于周边杂房、猪舍都没拆除,门口的道路只能通过拖拉机,房子周遭环境也比较杂乱。后来,在村党员陈生军的示范带动下,很多村民响应“美丽乡村建设”的号召拆掉了老房子,大大改善了交通条件和人居环境。

  这样的变化并非个案。三年前,全长约16公里的石正河过去河道狭小,两旁杂草丛生,行洪不畅。该县抓住全省中小河流治理的机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石正河进行综合治理,并沿河建设亲水公园、生态休闲带项目。“河流治理后环境特别好,已经成为大家休闲锻炼的好去处,我每天都要走上一圈。”村民凌友兰说。

  据了解,平远县正加快“三清三拆三整治”,县财政已下拨20个省定贫困村建设资金10324.9万元,筹集社会资金3625万元,村级群众自筹2415万元。已完成157个自然村,拆旧复绿33.9万平方米,改造外立面31.5万平方米,力争年底完成30个示范村环境整治,滚动推进剩余106个村环境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