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加快汕头经济特区发展,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

汕头勇立潮头风正劲 活力特区再出发

来源:羊城晚报     2018年11月30日        版次:T05    作者:

    

    

    

    汕头拥有“百载商埠”深厚文化内涵。图为小公园骑楼区

    汕头“一湾两岸”,正致力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的重要发展极

    加速发展的汕头城市新面貌

    

    

    

    

    汕头经济特区向新时代再出发 汕头经济特区向新时代再出发

    

  文/赵映光 王漫琪 黄东华   图/方淦明

  A

  初冬的汕头,天地间的绵绵细雨,滋润着这片勇立改革开放“桥头堡”之上的侨乡热土。

  1981年,汕头经济特区因侨而立。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的百载商埠,成为了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被赋予了在体制改革中发挥“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重要“窗口”作用的历史重任。

  40年来,汕头经济特区从1.6平方公里的荒滩起步,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创造了多个全国率先的成功经验,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民生福祉、城市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和海内外潮人携手谱写了许多生动而伟大的侨乡故事,成为了粤东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汕头经济特区迎来了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数次提及汕头,指出要加快汕头经济特区发展,把汕头作为重要发展极,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广东省委书记李希莅临汕头调研时也要求,汕头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立足“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特区优势、区位优势、侨乡优势,乘势而上、奋起直追, 把汕头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成内秀外名的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

  当前,广东全省上下正持续兴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热潮。汕头如何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特区改革开放再出发呢?对此,汕头市委书记方利旭近日在接受羊城晚报独家专访时,掷地有声地表示:汕头通过补齐“三大短板”、突出“四个重点”、打造“四个平台”,有坚定自信赢得新一轮发展,把汕头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出水平。

  跨越发展:从市郊荒滩走向华侨试验区

  1981年11月14日,时代的大潮终于向汕头汹涌而来——在这载入史册的一天,汕头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宣告成立,汕头经济特区在市郊龙湖1.6平方公里的一块小荒滩上正式诞生了,汕头自此勇立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据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第一任主任刘峰回忆,特区创立之初,既没有像深圳、珠海、厦门毗邻港澳台的区位优势,而且远离广东经济发展的核心区,面临着人多地少、资金欠缺、基础设施差等现实困难,是一个“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通”的地方。

  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开荒牛”们凭着肩挑背扛、白手起家,在用锄头、铲子掀起的滚滚黄土中书写汕头经济特区的发展故事。

  尽管初创期的条件极差,汕头经济特区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确立了“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产一片、获益一片”的思路,并且从软件机制上破题,实事求是地启动了特区自身的制度建设,逐一探索解决了许多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问题,在全国创造了多个“率先”。

  比如在引进外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汕头制定出台了《汕头经济特区个人独资企业条例》,成为全国首部个人独资企业法规,并且首提集体经济、横向联合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一齐上;在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方面,制定了“三三四”“二二六”补贴出售住宅制度,启动了住房商品化的探索,并且出台了全国第一个保护华侨房地产权益的综合地方性法规;在改革用人制度上,将原来执行的“无限期委任制”改为“任期制”,企业干部改为“聘任制”,率先实施了领导干部定期述职评议;在管委会办事作风上,率先推行了24小时审批答复制,要求24小时之内必须要给出答复,提高工作效率。

  40年的改革开放,弹指一挥间,汕头经济特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如今的汕头经济特区和40年前相比,经济总量增长98.6倍、人均GDP增长49.8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9.5倍。汕头上市公司达32家,稳居全省地级市前列。

  自创立以来,汕头经济特区为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曾历经多次扩围。2011年5月份,汕头经济特区最后一次扩围,将全市六区一县全部囊括其中,特区的面积也由原来的1.6平方公里拓展到了全市域。

  2014年,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成立,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华侨”为主题、以“经济文化合作”为纽带的国家级创新发展平台,被赋予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重任,成为汕头经济特区再出发的新里程碑,也是汕头未来新辉煌的希望所在。

  如今,“特区速度和特区效率”正在华侨试验区中重现——高标准规划建设汕头东海岸新城新津、新溪和塔岗围三大片区,完成河口综合治理建设并实现互联贯通;东海岸大道通车,跻身广东沿海经济最美滨海公路的一段;明园、泰盛科创园已经落户并施工,粤东首个地下管廊也在此启动建设。华侨试验区创设的全国首个以华侨为核心概念的区域股权交易板块“华侨板”,目前已累计挂牌企业达518家,挂牌企业合计意向融资额约70亿元。

  40年前,汕头经济特区在1.6平方公里的荒滩上奋力开拓;如今,汕头在20平方公里核心区、480平方公里规划区的华侨试验区里,继承着先辈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勇立改革潮头,正以更大的力度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造特区的升级版。

  B

  和美侨乡:厚植文化认同根基凝聚侨心

  如果说我国的经济特区是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那么特区之于汕头,则是因侨而立,因侨而兴。

  华侨既是汕头经济特区最独特的资源,也是最大的“富矿”,改革开放40年来,华侨资源为汕头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而汕头经济特区携手遍布全球的华侨华人,也谱写出了许多生动而伟大的侨乡故事。

  “本土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海内又一潮汕”,是对汕头作为著名侨乡、也作为潮商大本营的一个形象说法。据不完全统计,从潮汕走出去的海外潮人约1500万,遍布全球各地,其中便有500多万汕头籍的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居住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改革开放40年来,汕头的每一个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8月份,汕头全市的“三资”企业约900多家,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90%以上;该市来自华侨华人投资项目5673个,合同侨资金额121.64亿美元,实际吸收侨资金额78.95亿美元,投资国家和地区44个。

  更为具象的是,如今走在汕头的市区、乡村,随处可见以港澳和海外华侨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医院、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而汕头目前拥有的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两所高水平大学更是得到了李嘉诚先生的大力捐助和支持,这无不镌刻着汕头与海外交往的独特人缘、亲缘优势。

  那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在推动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汕头在思考,在践行。

  汕头过去注重的是发动广大侨胞支持家乡公益事业,面对新时代新格局,汕头需要更注重海外华侨所拥有的、所能联系的科技、人才、产业和信息等资源,发挥华侨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华侨连接世界先进生产力。

  据此,新一届的汕头市委领导班子主动作为,依托“国际潮团联谊年会”“世界潮商大会”“华侨华人产业交易会”等平台载体,提升国际服务能力和水平,打响侨乡品牌,提升国际知名度。加快外经贸转型升级,提高国际化双向投资水平,积极培育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基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智慧口岸管理体系,不断优化货物通关监管服务。

  上述这一系列具体举措得到了海内外潮人的踊跃响应与支持,可以预见的是,发挥侨商的资本、技术和资源优势,将是未来汕头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的必然着力点。

  近年来,汕头一方面积极“请进来”,借助华侨试验区平台,大手笔投入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吸引海外高智人才,培养后备力量,打造海外华侨华人回国创业的基地。目前,汕头市已在美国硅谷、洛杉矶、加拿大温哥华、英国伦敦等地设立了4个海外人才工作联络站,并于2017年11月首次在香港设立了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广东(汕头)海智基地(香港)工作站。

  今年8月份,汕头还举办了“和美侨乡·与我同行”主题的系列文化采风活动,邀请港澳台、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地区的华侨青少年代表,到潮汕“寻根同味”,体验“出花园”成人礼仪式,与本土青少年联欢交流等,旨在讴歌祖国改革开放成就,加深广大华侨尤其是新生代华侨的感情,凝聚新华侨的力量。

  而在另一方面,汕头也积极地实施“走出去”策略,在海外多地设立海外联谊会文化驿站,搭乘国家“一带一路”伟大倡议的东风,以共同的文化为纽带,通过“行走潮文化”等专题文化活动,将优秀的潮汕传统文化带给海外潮籍乡亲共享,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厚植文化认同的根基。

  C

  活力特区:

  积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在过去40年的发展浪潮中,汕头经济特区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相比先进城市和其他特区,汕头在第一轮发展相对滞后。面向新时代,面对万马奔腾、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从汕头的普通市民到各级领导干部,都有一种时不我待的发展危机感和时代紧迫感。

  而深究汕头发展较为缓慢的原因,则在于营商环境、政务环境、生态环境、城市环境等“软实力”不足,一些公职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优、办事效率不高,部分群众文明生活习惯尚未养成,突破规则、不讲规矩的现象时有发生。

  精准“把脉”诊断病情后,便要“对症下药”破除顽疾。近年来,汕头市委、市政府牢牢抓住了“全力冲刺国家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这一“牛鼻子”,在主动顺应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加快乡村振兴建设,强力推进练江流域综合整治,不断补齐城市短板,一大批市政道路、公园绿地、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完成升级改造,公园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改造初见成效,城市净化、序化、美化和文明水平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汕头市委、市政府还以开展“作风建设年”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以及风气转变,使得当地的干部作风持续改进、社会风气的焕然一新、营商环境不断改善。

  “颜值”和“气质”双提升的汕头,也迎来了信心回归、潮商回归、形象回归、特区精神和特区效率回归。这种好环境、好风气,成为最好的“招商广告”,香港招商局、上海电气、比亚迪、宝能、明园、中海信、粤电LNG等一大批知名企业近年来也相继到汕头投资兴业。

  方利旭履任汕头市委书记以来,带领汕头市委领导班子接过了汕头发展的“接力棒”,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起推动汕头经济特区“二次创业”的历史重任。上任伊始,方利旭便按照省委“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的工作部署,带领班子成员开展了密集调研,走基层、访企业、听民意、办实事,提出“认识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总体要求。

  在今年6月下旬召开的中共汕头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汕头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主线,明确提出了未来汕头发展的“三四四”总体思路,就是要紧紧把握汕头在全省区域发展格局的新定位,加快补齐科技创新能力、城市化进程、城市软实力“三大短板”;突出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区域科教文卫中心、建设高水平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培育壮大高端现代服务业“四个重点”;打造自由贸易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国家高新区、汕头江湾新区“四大平台”,努力把汕头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出水平。

  可以说,“三四四”总体发展思路系统地回答了“目前的汕头怎么看、新时代的汕头怎么干”等一系列问题,也为汕头改革开放再出发指明了方向,对未来汕头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针对亟须补齐的“三大短板”和要打造的“四个重点”,方利旭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科技创新是汕头当前和未来要补齐的最大“短板”,筹建省实验室就是打基础利长远的破题之举;唱响“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南部大建设、北部大提升”的城市扩容四重奏,加快城市化进程。

  此外,汕头还将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尽快使在汕就读的大学生人数提高到5万人以上;加强对小公园开埠区的保育活化,规划建设汕头城市发展展览馆,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以汕大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入选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为契机,大力建设一批高层次医院和高水平学科,强化“三医”联动,推动医联体发展。

  方利旭称,站在开启“二次创业”的关键节点上,汕头一方面要用好用足经济特区、国家高新区、华侨试验区等现有平台的政策,大力争取中央、省支持在汕头保税区设立自贸区,逐步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主动作为、不等不靠,模拟自贸区现行试点政策,实行更加开放的管理制度;比照自贸港开放形态,探索内外贸、投融资、财政税务、金融创新、高新技术引进、人才引进、港口通关、出入境等方面更加灵活的政策体系;依托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密切与珠三角、港澳和海西地区的合作,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另一方面,汕头要主动对接省赋予汕头行使的部分省级管理权限,加快优化政府职能,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开放、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精准回应企业对营商环境的现实关切,让企业放心来汕投资、舒心在汕发展,实现企业能盈利、群众得就业、政府有税收。同时,持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培育守规则、讲规矩、树正气的良好风气。

  方利旭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为汕头改革开放再出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省委、省政府也对汕头鼎力支持、寄予厚望,这更加坚定了汕头在新一轮发展中勇立潮头、赢得主动的信心和决心。汕头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加快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的实际成效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