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政商关系健康指数东莞排名第一 A 2018年2月,国内第一份城市政商关系排行榜在新浪财经发布;该排行榜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政企关系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在这份“中国城市政商关系排行榜(2017)”里,对中国285个城市的政商关系健康指数进行排名。 在政商亲近指数方面,排名前十的城市为:东莞、深圳、上海、苏州、长沙、合肥、金华、广州、福州、邢台。课题组的研究显示,经济发展程度与省级政商关系亲近程度正相关。 叶秀山是落户在谢岗镇的东莞善募康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也是这家韩资企业在中方对接当地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就在昨日回复本报记者的一份营商指数调查问卷时,在“商事制度”和“行效效率”的评分上给了满分10分;在“产业配套”和“资本效率”上则给了9.5分。 事实上在2016年,东莞就出台了《东莞市开展“亲企清政”工程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同时东莞经信局出台“一企一策”精准助力服务企业。至今,东莞市镇两级领导班子成员不定期走访企业倾听声音,已被列为日常工作。 东莞开办企业便利度蝉联全省地级市第一 B 近年来,东莞致力于高标准构建国际化法制化营商环境,构建政府服务“加一”、综合成本“减一”的优势,推动企业稳定健康发展。截至今年9月底,东莞市场主体达111万户,总量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拥有全球40多个国家的14350家外资企业。东莞外贸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外贸百强城市中排名第3位,开办企业便利度蝉联全省地级市第1位。 引领发展要“高站位” 服务企业要“低身架”。2018年9月,《东莞市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名义印发。据悉,今年省委省政府将东莞作为四个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在该《方案》中,部署了38项改革任务。东莞提出:大幅压缩开办企业时间,力争将开办企业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同时,还将在东城街道试点进一步压缩开办时间至3个工作日,并逐步向东莞其他镇街推广。“而在以前则需要10-15个工作日”,一位前往东莞松山湖办理业务的董秘李小姐这样告诉记者。 同时东莞提出了“打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完善政策落实兑现制度,建立健全政务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和倒查机制,制定政商交往行为规范及清单措施。全面实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2018年全面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格保护企业产权。 市民服务中心一期进驻58个部门 C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使市民办事更加便利,今年4月初,东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东莞城区地标建筑国际会展中心升级改造为市民服务中心,同时,将市级统一的实体办事大厅纳入市民服务中心一期项目建设中,计划一期进驻58个部门,设置259个窗口。 “除公安、税务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事项外,其余政务服务事项实行全综合窗口,一窗通办的业务占比可达到90%。”市政务服务办政务建设科科长陈钊算了一笔“时间账”,目前,除了公安、社保等业务量较大的部门外,其他部门一个专业窗口平均每天受理业务量为12~15件;按照全市窗口业务量核算后,市民服务中心一个综合窗口每天可配置的业务量将达到50件,是专业窗口的4倍,两者效率立分高下。 据介绍,目前,市民服务中心项目正在不断完善室内空间布局设计,规划办事大厅信息化、智能化项目,计划2019年3月将正式对外开放。 延伸阅读 营商环境改革之路: 从早期“一条龙”服务到“商改东莞样本” “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便开始探索简政放权、简化办事程序,可以说优化营商环境是东莞起家的法宝。”东莞市委改革办副主任王国雄分析说:譬如,东莞当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对外加工装配办公室,对洽谈、签约、办证等业务实行“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小企业从签约到投产仅需一周,从而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来莞投资。“这一服务模式,加上诸如群众集资建设高埗大桥等硬件设施,‘一软一硬’助推东莞从传统农业县快速腾飞发展为工业大市。” 进入2000年以后,东莞营商环境建设更加注重于城市硬件设施的提升和完善,启动“一网(高标准基础设施网)两区(城市新区和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三张牌(城市牌、外资牌、民营牌)”发展战略,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启动,“三位一体”大城区初步形成,依山傍水格局基本成型,投资创业环境显著改善。 面对传统要素资源优势弱化等突出制约,东莞近年来主动探索,深化改革,积极创新,不断简化服务流程,优化营商环境,多项改革成果突出。譬如,2012年,东莞成为全国商事制度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其后率先开展了“先照后证”、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企业集群注册改革等首创性改革,成为全国商事制度改革的“东莞样本”。 2015年,东莞入选全省唯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其后在质量导向外贸促进体系、加工贸易便利化流程再造等改革上积极探索,试点经验获商务部等13部委联合发文在全国复制推广。 2017年,东莞部署实施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总部经济、推进兼并重组、开展服务型制造、加强产业链整合、强化资本运作等,部分经验也被“省实体经济十条”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