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用信仰力量撬动城乡创造力

全国晚报总编增强“四力”大型采访活动走进浙江金华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06月11日        版次:A09G    作者:

    在“义新欧”国际班列始发点七一村坐上“小火车”,体验“义新欧”之旅 金华晚报供图

    “古婺窑火”通过陶瓷开发文化衍生品,树立地方品牌 金华晚报供图

  文/羊城晚报记者 朱帆

  5月31日至6月3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全国晚报总编增强“四力”大型采访活动走进浙江金华,全国85家知名媒体的总编、记者深入金华多地,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入了解金华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和厚重的人文历史。

  垃圾分类衍生出艺术馆和主题公园

  在金华市金东区江东镇六角塘村的入口处,一座新地标悄然立在路边,这是金华农村垃圾分类艺术馆,也是全国首个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艺术馆。

  占地3000平方米的艺术馆里,有近500件垃圾做成的艺术品,纽扣、铁丝做成的花束,废酒瓶做成的花瓶,饮料罐做成的飞机模型,旧台历做成的时钟……让人感叹设计巧妙,脑洞大开。

  据了解,金东区还将在艺术馆外建设300多亩的垃圾分类主题公园,配套花海、民宿、农家乐、停车场等设施。

  金东区从2014年开始探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首创的垃圾分类“二次四分法”走红全国。在六角塘村,村民巧妙地把垃圾分为“会烂的”和“不会烂”的两种,解决了农民不会对垃圾分类的难题。村庄先后走进焦点访谈、央视新闻联播,垃圾分类工作7次被央视报道,是名副其实的“网红村”。走进六角塘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是花团锦簇,每个不经意的转角,都有村民用垃圾做成的艺术雕塑。采访团频频驻足,为农民的艺术创造力感到惊叹。

  金东区制定出台了全国首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地方标准,住建部下文全国推广“金东模式”,该模式还入选中宣部“砥砺奋进的5年”大型成就展,献礼党的十九大。

  400年古村落转型国际研学村

  琐园村地处浙江省十大美丽乡镇之一的金东区澧浦镇,这个古村落自汉代名士严子陵后裔于明朝万历年间迁居于此,已有430多年的历史。琐园文风鼎盛,人杰地灵,被称为“奇村”。现保存的古建筑有严氏宗祠、黄氏旌节牌坊、务本堂、怀德堂等明末清初厅堂十余座。

  自2015年6月成功承办第一季“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活动以来,已吸引了50个国家1000多名高校学生前来研学旅行。

  采访团感叹,这是一座“活的古村落”,不但拥有众多的古建筑供游客参观游览,本村村民也生活于其中,给游客在村民家中做客的亲切感。发源于琐园村的“家+”模式,正在成为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模式。

  一朵金针菇的自动化之旅

  浙江康诚菌业有限公司总投资约1.5亿元,从搅拌装瓶到灭菌接种、培养、搔菌和采收包装,全程实现自动化流水线作业,改变了传统的菌菇生产模式,大幅度提升了菌菇的质量和产量。日装11万瓶,日产新鲜金针菇60吨,每年消耗秸秆、麸皮等农林业下脚料20000多吨,实现年产值1.2亿元。

  采访团走进发酵车间,车间照明采用幽暗的蓝色光源,装满金针菇的发酵罐从地面一直排到车间屋顶,整个车间常年低温恒湿,用科学栽培繁育的方式生产金针菇。据了解,按照以往传统种植方式,金针菇一年只有一个生产周期,产量低。而现在的工厂化栽培,从制棒、接种到发酵、育菇,到最后菌菇成熟,一个周期只需要20到40天,可以实现全年不间断出菇,产量是传统大棚育菇方式的数十倍。

  走进名人故居

  感受真理的味道

  金华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人民的诗人艾青都是金华金东区人,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则是金华义乌人。

  6月2日,采访团来到陈望道的故乡——义乌分水塘村。陈望道故居内用大量的珍贵图片,展示了陈望道光辉的一生。1920年早春时节,陈望道回到故乡翻译《共产党宣言》,曾将墨水误作红糖水,蘸着吃下了母亲送来的粽子。这则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的故事名叫“真理的味道”,在展厅中不断播放。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从施光南纪念馆到陈望道纪念馆,我感觉到金华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的美好品质精神。在义乌,‘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味道’就是最强烈浓郁的表现。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难能可贵的是对这种精神力量的凝聚和弘扬,最后成为撬动一方百姓的文化力量、创造力量的重要支点。”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川南中心副总监罗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