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农产品“卖疯了”背后 拼多多钻研“消费扶贫”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06月28日        版次:T15    作者:马化展

     丛岗村村道旁的“多多农园”标识 受访者供图

    

    

     “拼多多”与商家在丛岗村委会向“建档立卡户”收咖啡豆,贫困户们纷纷把豆子扛过来 受访者供图

     雪莲果香脆可口多汁,削皮即可食用 受访者供图

  文/马化展

  新电商平台拼多多“618”网购节期间(指6月1日至6月18日),农产品又一次“卖疯了”。在这之中,约七成农(副)产品订单来自一、二线城市,显示出海量农产品再次随着拼多多大规模进城。这与拼多多不断探索消费扶贫机制息息相关。自成立以来,拼多多持续大力倾斜资源和技术,持续完善“拼农货”模式,并且打造出越来越多扶贫助农产品。也正因此,农货得以快速通往消费者,利益得以更多地留在农村。

  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表示:“经过3年的实践和投入,平台‘拼农货’体系已经初显成效。今年,拼多多将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投入,持续加大平台‘农货中央处理系统’的技术投入,充分解决平台覆盖产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的农产品产销问题。同时,拼多多还将配合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打造区域农产品知名品牌、推进农产品加工升级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A “618”农货大规模进城,产销无缝对接

  拼多多本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618”网购节期间,农产品销售火爆。其中,6月7日、6月8日、6月9日三天是每月一次的拼多多“丰收节”,广西台芒、百香果、红心火龙果上线即被消费者火热抢购。有商家表示:“很早就开始准备应季水果,这次广西台芒从6月初采摘,可持续两三个月,单独为这次活动就准备了十几万斤,共计2万单商品。”

  相关数据还显示,“618”期间拼多多水果生鲜、食品等农(副)产品订单中,约七成来自一、二线城市。另据拼多多此前发布的扶贫助农年报,2018年度,平台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累计农产品及农副产品订单数逾9亿笔。拼多多AI数据研究院首席分析师王涛表示:“以前是农业农民支持工业和城市,现在一、二线城市居民通过电商平台更多地消费农产品,这也是一种消费反哺。”

  在此背后默默助力的,是一直坚持“拼农货”模式的拼多多。拼多多创立初期,农产品便是平台核心类目,团队很早就发现,“拼”的模式,能在短时间内聚集海量需求,迅速消化掉大批量的当季农产品,为中国农业突破“小而散”的分散化制约提出了新的答案。

  “中国大部分农产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地理条件复杂,只能走‘小农’模式。这些产区天南海北,农产品的成熟期又相对短暂,如何精准匹配生产与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归集效应,从而帮助贫困地区形成长效稳定的产销机制,是拼多多一直努力的方向。”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表示。

  据达达介绍,过去三年间,拼多多大力倾斜资源和技术,持续完善“拼农货”模式。在此期间,拼多多创新打造了“农货中央处理系统”,输入各大产区包括地理位置、特色产品、成熟周期等信息,经由系统运算后,将各类农产品在成熟期内匹配给消费者。

  通过“拼农货”模式,拼多多为分散的农产品整合出了一条直达4.433亿用户的快速通道。经由这条通道,吐鲁番哈密瓜48小时就能从田间直达消费者手中,价格比批发市场还便宜;一度滞销的河南中牟大蒜,打包卖到了北京,价格只有超市的四分之一。经由这条通道,平台将全国贫困县的农田,与城市的写字楼、小区连在一起,成功建立起了一套可持续扶贫助农机制。

  对此,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专家洪涛分析:“新型电商模式的出现,对农产区和市场进行了双向渗透,从而进一步解决了农货产销结合的问题,打通了一条可持续的上行通路。”

  B 助力产区培养新农人,将利益留在农村

  在深入各大农产品产区的过程中,拼多多农货团队遇到的一个重大问题是:贫困地区懂电商的青年稀缺,较为依赖外地客商,很难形成该地区的“内生动力”。基于上述普遍问题,拼多多于2017年年底全面践行“人才本地化、产业本地化、利益本地化”策略,并通过“多多大学”和“新农人返乡体系”,带动有能力的、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返乡创业。基于“最初一公里”直连“最后一公里”的产销模式,2018年,拼多多累计已带动18390名新农人,其中超过11000名为返乡人才。最新案例来自拼多多探索“新农商”机制的“多多农园”。所谓“新农商”机制,是以档卡户集合的合作社为主体,建立农货上行和品牌培育的新模式。该机制中,拼多多将携手地方政府,打造以新农人为创业带头人,工厂、代运营公司提供第三方服务,政府监督、平台扶持的新农商发展模式,以确保档卡户的核心利益。按规划,未来3年,拼多多将在云南培养1000-1500名符合“新农商”机制的新农人。

  6月14日,继云南保山之后,拼多多创新扶贫助农模式“多多农园”第二站落户云南文山。6月,腻脚乡新农商公司正式成立,4个贫困村141位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首批签约新农商。档卡户将无偿成为新农商公司的“股东”,并享有一系列优先条款:新农商公司需优先收购成员村民的农产品,成员则可以任意选择销售对象;公司的所有运营利润,都面向集体新农商分红,确保其在收购款的基础上,有更多额外收益,不再局限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收入;随着公司规模扩大,将逐渐覆盖更多农产品和农副产品,“股东”始终保有均等分红的权利。

  “通过‘新农商’机制,拼多多将重点探索如何让农人变农商,让农村有现代化企业。只有让农户成为产销加工一体化的主体,才能实现人才乡土化、产业持久化、利益农户化。”多多大学负责人蓝天表示。多多大学的统计显示,本地化新农人所激发的“内生动力”,能有效带动地区农货上行。拥有返乡新农人最多的贫困县,在区域店铺数量、冠军单品、产业升级等方面均具备明显优势。

  基于新农人主导产地农产品集聚、分级、加工、包装工作的梳理和整合,“拼农货”模式有效推动了覆盖产区实现增收,使得乡村常住人口中包括老人、妇女在内的非技能型人口,可以通过出租土地、被雇佣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收入。

  C 创新扶贫产品,聚集数亿扶贫有生力量

  “多多农园”是拼多多扶贫助农的新尝试,却非个案。

  同样以云南文山为例,在此之前,当地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依靠种植雪莲果为生,而“多多助农”联合新农人商家,包销全村80岁以上老人种植的雪莲果,丘北县雪莲果仅两天售出30万斤。“多多助农”是“多多果园”专门开设的扶贫助农频道,定向帮助贫困村解决销路问题。在陕西周至县军寨村,“多多助农”还帮助当地包括留守老人在内的农户共计售出500万斤猕猴桃。目前,“多多助农”项目已覆盖25个省,共启动65期对口助农项目,累计销售1600万斤农产品。

  说到“多多果园”,这是2018年拼多多上线的多款尝试创新助农扶贫的产品之一。“多多果园”可以让用户在线上虚拟的果园中种下树苗,并以社交、互动方式育果。果实成熟后,用户将免费收到一份由拼多多寄出的扶贫水果,其大多来自四川大凉山、新疆南疆等国家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目前,多多果园每天送出的水果已经超过100万斤,消费者种下的每一株果树,都代表着贫困地区果农有望实现增收。通过多多果园等创新产品,用户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也自动成了扶贫工作的一分子。截至2018年年底,平台已激发数亿消费者参与扶贫工作。

  再早前,陕西渭南邮政分公司(以下简称“渭南邮政”)直接入驻新电商平台拼多多开了官方店铺,全国各地消费者下单后,渭南邮政邮件处理中心即刻打单,两米外的工人在传送带上即刻贴单,传送带尽头连着邮政物流车,装满即发。从“等”件到“造”件,从增加包裹量到打通收货物流全链条,从渭南一个点带动各县一大片,不到三年,“拼多多+渭南邮政新农人”,创造出了农产品极速上行的“渭南模式”。

  也正因拼多多在扶贫助农方面的突出贡献,今年4月,在由国务院扶贫办、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网与《中国扶贫》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报告会上,拼多多凭借开创创新型电商“消费扶贫”模式及实施的系列扶贫行动,荣获“中国优秀扶贫案例”称号。组委会认为,拼多多通过创新的消费扶贫,带动农产品上行,帮助贫困地区树立脱贫信心,鼓舞脱贫志气,提高致富技能,以模式创新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自我扶贫,成为中国扶贫中的“扶志与扶智”典型。

  洪涛认为:“拼多多采取的模式符合中国实际,以农产品上行为主,采取拼单的模式,特别是‘多多果园’模式的探索,真正起到精准电商扶贫的目的,对以需求为导向,建设高效安全绿色的农产品智慧供应链生态链(圈)具有重要意义。”

  “新电商模式对需求端产生的聚集效应,一旦与公益相结合,能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为此,我们持续探索、实践创新的技术和产品,激发更多新人群参与公益与扶贫活动,对‘拼农货’体系进行有效补充,进一步提升扶贫助农工作的精准度。”达达表示。

  拼多多将扶贫助农视为本分

  “农产品是拼多多的核心类目,对于公司而言,扶贫助农是‘本职工作’。通过首倡的‘产地直发’模式,拼多多不仅有效助力农户的直接增收,也让城市居民以最直接的方式买到新鲜、实惠的农产品,实现消费者、农户、平台三赢。”近日,谈起扶贫助农,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如是说。

  据悉,2019年度,拼多多“农货上行”工程建设团队将扩招500-800人。该团队包含“拼农货”、“多多大学”、“扶贫专项组”三个主要团队,由农业专家、扶贫专家、数据分析师、平台农货运营专员、农产区拓展专员等人员构成。

  扩招后的“农货上行”工程建设团队,将深入更多中国农产区,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有效整合分拣、包装、物流资源,进一步稳固直连全国城市和农产区的“产地直发”供应链体系。

  近年来,农产品上行持续保持超高速增长。2012年,中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198.6亿元,2017年增长至2436.6亿元,增长达12倍。据国家统计局预测,到2020年中国农产品电商交易额将增长至800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9.8%,该项数值的增长,也将带动巨大的社会价值。

  对于农货上行的机遇和责任,达达表示:2019年,“拼农货”既要“保守”,也要“激进”。“在已覆盖的贫困农产区,首要目标是确保上行系统运行稳定、农户有产就有销;在深度贫困地区,平台将联合地方政府启动建档立卡户‘白名单’机制,制定快速采购通道,实现大面积包销到户,持续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作出应用的贡献!”

  “农产品上行是平台的长期核心业务,拼多多将持续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提升覆盖产区的土地价值与生产力价值,让平台直连的农户有利益、有钱赚,助力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达达表示。

  此前,拼多多创始人、CEO黄峥在出席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就“网络公益与扶贫”发表主题演讲时也曾表示:“电商企业参与扶贫工作,核心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让贫困地区有产就有销,多劳能多得。”(马化展)  

  拼多多发布扶贫助农年报显示:

  年销653亿元农货

  激活消费扶贫新动能

  不久之前,拼多多发布扶贫助农年报(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度,拼多多平台农产品及农副产品订单总额达653亿元,较2017年的196亿元同比增长233%。上述数据表明,拼多多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之一。

  报告显示:销量过百万的“冠军农货”中,雪莲果、芒果、百香果、大蒜、小黄姜等名列前茅。此前,雪莲果、百香果等非传统消费类水果,在“拼农货”体系的推动下,已成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消费者的新宠。

  2018年度,在拼多多平台上,包括黄姜、大蒜、芒果等在内的单笔金额超千元的农产品订单逾10万笔,采购方多为线下餐饮连锁品牌以及食品加工类企业。该项数据表明,拼多多“农货上行”体系,已经成为部分线下产业的固定原材料采购源。

  随着农产品需求量的攀升,区域性农副产品产业实现快速升级,乡村车间、县域加工产业集群扎堆涌现。拼多多扶贫助农报告显示,2018年度,平台新增林特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产品商户超8万家,绝大部分注册地址为农村地区。

  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拼多多平台注册地址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商户数量超过14万家,年订单总额达162亿元,经营类目以农产品和农副产品为主,预计带动当地物流、运营、农产品加工等新增就业岗位超过30万个,累积触达并帮扶17万建档立卡户。

  其中,注册地址为包括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区,甘肃临夏州、四川凉山州和云南怒江州在内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商户数量为24555家,相关订单总额达9.35亿元。上述数据表明,在农货新供需模式下,消费扶贫已经成为建设长效扶贫机制的重要抓手。

  基于“最初一公里”直连“最后一公里”的产销模式,截至2018年年底,拼多多已累积带动62000余名新农人返乡,平台及新农人直连的农业生产者超过700万人,基本实现覆盖中国各大主要农产区。通过精简农产品供应链,拼多多持续提升留存价值链的附加值,推动生产要素尤其是人才要素实现优化配置,有效激发覆盖产区的内生动力。(马化展)  

  数说

  目前,“多多助农”项目已覆盖25个省,共启动65期对口助农项目,累计销售1600万斤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