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获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图书特别奖

一桥贯通港珠澳三地 一书谱写中国复兴梦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08月22日        版次:A06    作者:龚卫锋、黄宙辉、吴大海

     报告文学《中国桥》

  羊城晚报记者 龚卫锋 黄宙辉 吴大海

  8月19日,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在北京公布,评出特别奖13部,优秀作品奖60部。由广东省委宣传部报送的、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港珠澳大桥主题报告文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以下简称《中国桥》),荣获本届“五个一工程”图书特别奖。该书作者曾平标历时5年,采访了逾100位港珠澳大桥的亲历者,完成了这部聚焦广东重大题材、广东作家创作、广东出版社出版的精品力作。 

  聚焦港珠澳大桥建设

  “我采访过众多的建设者,他们不约而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此生能参加港珠澳大桥这样的超级工程,没有白活。”该书作者、广东省作协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曾平标说。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历经八年建设,全长55公里,工程投资逾千亿,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座新地标,是一张“国家新名片”。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次月,《中国桥》由花城出版社正式出版。

  《中国桥》描述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发轫到2018年梦想成真,港珠澳大桥的缘起、立项、论证、环评、施工的过程,以“心灵桥”作为轴线,紧紧围绕“圆梦”来展开叙述,将现实和历史交织,书写从远古开始,伶仃洋和港珠澳三地对桥的渴望,以及三地人民共圆中国梦的奋斗事迹。曾平标自评道:“它具有史诗品格,就是一部《港珠澳大桥传》。”

  敲定《中国桥》做书名,曾平标有两层考虑:“从物理上看,这座桥左手牵着香港,右手牵着澳门,一桥连三地,是座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桥’。其次,中国是桥梁大国、古国,但中国近代史上,很多桥却是外国人修建的,所以,港珠澳大桥是一座国人的圆梦桥、复兴桥。”

  收集创作素材两麻袋

  《中国桥》的创作耗时五年。为保证内容详实、扎实,凡是与港珠澳大桥相关的材料,都被曾平标搬进书房:“收集来的材料至少两麻袋,拷贝的电子文本、图片和视频有6G。”

  曾平标做了大量实地走访、调研,也曾遭遇危险:“有次我到CB05标段采访,头一天拼装的围堰被海浪打散了,我们乘坐的交通艇驶过这片海域时,差点被海上漂浮的钢块击中,好在驾驶员经验丰富,紧急处置避开了危险。” 

  曾平标回忆,大桥坐落的伶仃洋海域是中华白海豚最大的栖息地,为了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确保白海豚“不搬家”,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们专门对部分施工方案做了优化调整,多花了3.4亿元。研究人员300多次出海跟踪,拍了30万张照片,对当时保护区内千余头白海豚进行标识,每次见到白海豚就按照距离选择停工或减速施工。最终,大桥工程顺利完工,并实现海洋环境“零污染”、白海豚“零伤亡”“不搬家”,“特别突显环保情怀和责任担当。”

  五年来,曾平标采访了120余人,收集了大量鲜活故事。他采访耗时最长的是普通工程师和一线工人的故事,也有些故事是偶然得之,比如书中提到,2002年的一天,正在澳门建桥的香港桥梁工程师巫启华,接到父亲病危消息,在天气不好、水路被封的情况下,他从珠海到广州,再到深圳,绕了一大圈,耗了12小时才回到香港,没能见父亲最后一面。曾平标说:“巫启华是我一个香港朋友的亲戚。我无意间听到这个悲怆的故事时,粤港澳三地专家正在为建不建、如何建、谁来建的问题争论不休。当我决定写这本书后,我就毫不犹豫地把这个故事写了进去。”

  作品满满的“广东元素”

  《中国桥》此前已经获得不少荣誉:2019年3月,中央电视台《读书》节目连续两期介绍《中国桥》;4月,《中国桥》获中央电视台、中国图书评论学会颁发的2018年度“中国好书”奖;6月,《中国桥》入选中宣部2018年“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十部作品之一,获评为广东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

  今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桥》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说:“以港珠澳大桥为题材的书中,广东作家曾平标的《中国桥》最扎实,是今年广东最出彩的报告文学作品,可作为港珠澳大桥的一部百科全书,因为它内容的丰富性和翔实性达到了一个境界。”

  上个月,以《中国桥》为蓝本制作的广播剧在澳大利亚悉尼2ac电台粤语频道播出,深受广大华人听众好评;《中国桥》繁体版也输出到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中国桥》不仅沟通着港珠澳,还牵动着海内外广大华人的心。

  曾平标说:“这座桥已经不仅仅是一座物理上的建筑,而是一座拉近粤港澳三地的心灵桥,它已经成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及实践下港珠澳三地人心中的一座精神雕塑和文化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