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所运营一部总监暨书店力研究所所长 |
不打烊书店创始人 |
跨界创意人,三乐文创书点运营顾问,“剙”民艺图书馆创始人 |
|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林清清 10年前,2009年第一届“广州书墟”上,人们在悲观地讨论一种说法:“九年之后,纸质读物将要从主流消失”。 10年后,2019年7-10月,在这个暑假档与开学季的书店传统旺季中,三家颇有名气的书店接连撤场,又引发众人关注。 这10年间,广州的书店业界发生很大变化,甚至似乎迎来了一个蓬勃的“小春天”。广州书店的复合形态,几乎成为一种文化消费潮流。而广州新开设的大中型商厦,也开始将书店的作为一种“商场标配”,甚至成为各种“新零售”的尝试。到底广州的实体书店,现状如何?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书店主理人以及业内人士。 新闻 直击 三月内三书店撤场! 是个别情况还是市场信号? 踏入10月,一则消息在广州年轻人中热传,开业三年的联合书店高德置地店,突然结业。10月15日羊城晚报记者现场探访,透过门口已经关闭的铁闸,场内图书已经尽数撤走,书架座椅等也已经拆除得所剩无几。不时有行人走过,拍照留念。而在今年7月-10月这短短的三个月间,在这个暑假档与开学季的书店传统旺季中,这已经是第三家有影响力的书店撤场。 7月29日,三乐文创书店暂停营业。这个2017年4月14日开业,曾以少有的3000㎡独栋人文空间美学书店之名声,而成为城中人们的打卡地。 9月16日,广州的首家24小时不打烊书店,旗下连锁的1200天河店撤场,1200中信店将通宵营业的时间改为10:00-22:00。由此,全广州3间24小时不打烊书店,仅存一家体育东旗舰店。 短时间内扎堆的“书店撤场”“业态调整”,是个别现象还是市场趋势信号? 背后 原因 “生老病死是正常代谢 开开关关才是正常结果” “1200天河北店,是因为大房东与二房东之间的官司,属于外部不可控原因。而且我们当年签了5年合约,如今运营了4年半,也算是租约到期提前撤场。”不打烊书店创始人刘二囍对羊城晚报记者表示,“但对于广州实体书店的生态,我认为总体的势头还是向上的。因为生老病死是正常代谢,但书店还是开的比关的多。比如我们还有两家新店在具体筹划中。” “三乐文创书店业运营了两年半,我作为运营顾问的合同,是今年6月底到期,这两年我认为它的存在也产生了影响力。”三乐文创书店的运营顾问李伟斌,同时也是个多个跨界创意项目的创始人,今年1月开张的“剙”,是他与公立图书馆合作的实验性阅读空间。李伟斌表示:“三乐书店合同到期后,地产商交给了旗下一个教育机构,整体转型为早教培训类运营。我认为在一个成熟的商业社会里,书店不断开开关关,才是一个正常的市场化结果,是健康的发展模式。” 徐淑卿:书店应对社会需求文作出回应 业内 对话 书店的存在价值 决定它不会消亡? 羊城晚报:最近接连三四家书店撤场或改变经营模式,你觉得这是个别的现象还是反映出广州实体书店生态的一些趋势或市场信号? 徐淑卿:从整体书店行业运营状况来看,实体书店在这些年的崛起,是让大家觉得有可为之处的。 实际上,回看当年方所在广州太古汇开业之时,恰好有很多重要书店倒闭。很多人认为当时是一个实体书店没落、衰退的时间点。但方所开业了。在那两个月里,全国各地很多人到方所来走访。我那时候的感觉是,书店这个行业至少在我们所看到的有限未来里,人是一直有这个需求的,书店一直会存在的。 方所2011年的11月25日开业,有图书、咖啡、文创和服饰的一个复合业态组合。只过了一个月,12月25日,茑屋代官山也开业了,它也是一个复合形态书店。也许这给了书店工作者一个灵感,后来很多书店都朝着这个方向去做。毕竟就民营书店来说,租金摆在那里,图书的毛利结构也非常清楚,你要如何存活下来?复合形态也许是一种可能性。但具体到运营上,还牵涉到书店的理念,你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设定。 羊城晚报:你如何看待实体书店在都市人生活中的存在价值? 徐淑卿:方所在成都连续举办了四届国际书店论坛,第一年的论题也许就回答了你的问题:书店不只是书店,它也是一个充满文化动能的空间。而去年的论坛,提出了一个非常本质的问题:阅读人口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当阅读者越来越少时,无论是出版社、实体书店或是网络书店,都是有生存危机,未来堪虞。 在互联网的时代,实体书店如何生存,它的价值是什么?我认为,实体书店必须要提出一个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比如说很多人还是会有求知的需求等,对于一个实体书店来说,你在社会的生存价值,就看你如何去捕捉到顾客或社会的需求,给予一个反应或解答。 方所对自己的定位,除了是一家书店,还是一个公共文化空间,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讲座和展览。像最近,方所的关系企业“广州行人文化”拍摄了叶嘉莹先生的《掬水月在手》纪录片,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也会是我们未来继续推广的内容。方所获得了2019年伦敦书展的“年度最佳书店”,鼓励我们在阅读文化推广上所做的努力。 对于实体书店来说,它是一个借由选书、陈列,表达出你对现在社会的一个想法。对很多人来说,书店是一个入口,有哪些书、哪些话题是当前被重视的,他可以从这本书里连带到其他思考。所以选书陈列与主题策划,是我们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对顾客来说,他能感受到你在当前资讯如此驳杂的情况下,整理出来的一个建议,知道你在此的一个用心。 刘二囍:未来一定有更多业态尝试 羊城晚报:9月中1200天河北店撤场,中信店不做通宵营业场次,大家说广州只剩一家不打烊书店。你觉得是个别现象还是反映一定的整体趋势? 刘二囍:对于广州实体书店的生态,我认为总体的势头还是向上的。因为生老病死是正常代谢,但书店还是开的比关的多。像1200天河北店,现在成为广州文艺青年一个标杆性节目的“奇点文化节”,四年前第一届就是在这家书店举办的。当时两三天内接待了1万多人,很多人在排长队入场。这就是书店的文化影响力。 羊城晚报:24小时不打烊一直是你们书店的核心理念,在目前大力发展“夜晚经济”的背景下,未来会继续24小时理念,还是会有新的业态尝试? 刘二囍:我目前还有两家新店在规划中,但暂时只保留体育东一家24小时店。24小时运营受限于许多现实条件。对我来说,白天的书店是生意,晚上更多的是我想实现24小时的一种温度和人情味。那么经过理性化地衡量,留一家就好。 未来的两家书店也会有不同的新尝试。在永庆坊荔枝湾的一个结合青旅业态的书店,是与荔湾区政府合作的项目,会更富有广州老房子的气息。在机场附近的嘉禾望岗,则是与社区型商厦的结合。每个项目还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规划,起码是三到五年以上的租约,才会去做。 羊城晚报:近几年广州书店的生态尚算热闹,不少新开的大中型商场都会设置书店。你如何看待书店成为新型的“商场标配”? 刘二囍:“商场标配”这件事,书店就像以前的电影院,能够拿到便宜的租金,但是需要带来大量的人流。书店现在变成了商场的新宠,通俗地说,是给商场化个妆。地产商看重的,首先你要给我带来流量,这非常重要。第二带来的是一种文化上的人文色彩和活力。 书店是一个公共文化空间,公共性很重要,但我觉得每个书店都要有自己的差异性。所以,我们不做千人一面的书店,就像我定位1200最独特的3个重要标签:温度、广州本土和嬉皮精神。我会这样形容:方所是“中国的”,1200是“广州的”。我们做了一系列挖掘广州本土文化的事情,我们希望“让1200的存在使得广州更值得被爱”。也许别的书店更讲究人文,在我们书店,可能把温度、人情味看得更重要。 李伟斌:书店不断开开关关,才是正常的 羊城晚报:最近接连三家书店关门,你觉得这是个别状况还是反映出市场趋势? 李伟斌:我认为在一个成熟的商业社会里,书店不断开开关关,才是一个正常的市场化结果,是健康的发展模式。 独立书店,对城市的文化氛围有推动作用。但如果说到持久性,你难以保证任何商业形态一成不变才叫做好。因为城市也在变化,可能曾经是商业旺区,几年后整个商圈性质也会转变。关店或搬家的原因,可能每次都是很具体的。我认为,要分析市场趋势的信号,应该看当下存在的书店和即将出现的书店,而不是看关了几家。 10年前,我们举办了第一届广州书墟,讨论“九年之后”实体阅读是否会消失,当时对实体书店前景是很悲观的。而现在,却出现了更多书店,而且各有不同模式。现在,在浙江陈家铺的一个小山村里,也开了一家“先锋书店”,体量也不小,这些都很有标志性意义。 羊城晚报:你现在主理的“剙”,是海珠区图书馆分馆的模式,这是否你对阅读空间模式的一个新尝试? 李伟斌:没错。我始终认为,阅读是关键。图书馆与书店的系统和模式很不同,它有更多公共资源需要整合,也要有更多的服务性。但我也尽量保证自己这个图书馆的特点与性格。 羊城晚报:你是否觉得,书店已成为新型商场的“标配”? 李伟斌:说到“商场标配”,一个商业空间,总是需要填入各种功能区域的。如果懒得策划,书店、咖啡店、展览是现在最容易入手的方式之一。尽管有人认为,有些书店过于花哨,但我觉得它仍有鼓励阅读的效果,令人参与进读书阅读的空间里,这仍然是好事。所以我认为,未来会有更多个性化书店出现。 我一点都不担心书店会消亡。因为主观上,开书店、咖啡馆,仍然是所有文艺青年的梦想,人的理想主义热情,永远不会消亡。这样理想化的生意,始终会有人想做。而客观上也存在大量的商场空间,需要填入相应的功能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