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退休教授解囊,给山区孩子订报

积极参与《羊城晚报》公益订报活动,去年订送50份,今年追加到100份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1月04日        版次:A06    栏目:今日·广州    作者:徐振天、 甘韵仪

     陈春鸣 画

  羊城晚报记者 徐振天 甘韵仪

  华南农业大学一名退休教授连续两年支持《羊城晚报》公益订报,去年给山区孩子订送50份,今年又追加到100份。到底是怎样一种情怀,让他对山区孩子读报念念不忘,爱心加倍?

  “公益订报是好事,我们夫妇大事做不了,只能做点小事帮助孩子们。”10月31日,这位退休教授方老师(他为人低调,一再要求记者不公开其全名)和他的妻子徐女士呼吁,希望更多人参与《羊城晚报》公益订报项目。

  A、“山区孩子应多读书看报”

  “我们是《羊城晚报》的老读者,也一直关注公益订报活动。”今年83岁的方老师精神矍铄,指着电视柜里整齐码放的厚厚一摞报纸说:“多读报有助于中学生们了解时事、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我非常支持这个活动。”

  退休在家20多年的夫妇俩,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看报。空闲时候,方老师偶尔也会去到学生在花都区成立的蔬菜育种基地,指导他们对蔬菜进行良种筛选。但他们平时最挂念的还是山区孩子们的教育问题,特别提出山区孩子应该多读书看报。

  多年的教书育人经历,使方老师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去年一看到《羊城晚报》的“公益订报”项目,就拨打了热线,为山区中学生订送50份整年的报纸。

  “我们的孙子都工作了,自己平时的生活开销也不大,就想着为社会公益做点贡献。”他说。今年,两位老人再次参加“公益订报”,在去年的捐订数额基础上翻倍,为山区中学生订送100份报纸。

  B、 受助小朋友以为他是老板

  据了解,方老师祖籍潮汕,父母是马来西亚华侨,他两岁时便移居国外。1955年,19岁的他独自来到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上大学,并结识了同班同学也就是妻子徐女士。在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两人因家国梦想相识相依,扎根广州,一待便是60余载。

  退休后,夫妻两人一直热心参与公益活动,不求回报。这一次,也一再要求记者不拍照、不留名。

  在参加《羊城晚报》发起的“公益订报”项目之前,他们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已有十余年,如今,这些孩子年龄最大的已参加工作,年龄小的还在上小学。

  在他们的卧室抽屉里,一个收纳盒装满了厚厚一叠从全国各地写来的感谢信。这些信里,小朋友很认真书写:“谢谢方老板对我的帮助。”称他为“方老板”,是因为孩子不知道捐助方的真实身份,以为是企业家。

  “从来没有和孩子们见过面,但孩子们和他们的父母会在节假日打电话过来问候。”方老师和老伴相视一笑,在退休时光里默默收获付出后的幸福感。

  C、 一份份报纸送达山区传递希望

  目前,粤东西北和惠州、肇庆等一些地方,部分居民收入和认知有限,鲜少为孩子购买课外刊物。而很多中学担心学生沉迷电子产品,禁止学生携带智能手机进校。学生了解时事、开拓知识面便少了一个渠道,读报知天下尤为可贵。

  2016年以来,《羊城晚报》推出“公益订报”扶贫帮困项目,得到了众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认可和支持,越来越多的山区学生受益。过去两年获得各界公益订送全年报纸,让粤东西北的16万多名高中生受益。2019年,4239份《羊城晚报》每天发往粤东西北22个县(区、市)的2514个高中班,供全班共享阅读,受益学生达12万人。比如,云浮市云城区过去一年每个高三班都收到了一份“公益订报”。

  羊城晚报曾对受捐赠学校进行回访,发现大部分学生认真读报并收获成效。“让孩子们每天都能读到报纸,在课堂外了解国家大事,是很好的一件事。” 捐赠者方老师说。

  怎样参与《羊城晚报》公益订报

  羊城晚报发起的公益订报活动,是响应“精准扶贫”“文化扶贫”号召,创新教育扶贫形式,支持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

  市民认捐羊城晚报“公益订报”项目的报纸,赠送对象主要是广东省内经济欠发达的粤东西北12个市及惠州、肇庆的高三班学生,具体资助学校可以由羊城晚报联系确定,也可以由出资参与公益订报者指定,原则上每个高三班1份或2份全年《羊城晚报》供全班同学共享阅读。羊城晚报负责联系落实并提供送报读报情况反馈。

  欢迎拨打《羊城晚报》公益订报热线020-87133333认捐,期待各位热心人士,一起撒下善意的种子,为山区学生插上梦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