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爱国从爱家乡开始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1月15日        版次:A13    作者:

    

  堂上作文

  (本栏目与广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

  文题

  (2019年第二十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的题目)

  说说家乡味道。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记得住乡愁。家乡是每个人的出发地,也是灵魂牵挂一生的地方。不管离家多远,家乡的美丽和记忆中的点滴都会萦绕在脑际。爱国应该从爱家乡开始,爱家乡就是爱我们美丽的祖国。写一写你品出的家乡味道、风土人情、家国之思。

  教师点题

  首先从写作内容看。根据题目要求,要写出自己家乡的特有味道,要善于选取家乡最有明确地域辨析度的美食,譬如广州的早茶、潮汕的肉丸等。

  其次,题目的“味道”二字不应只局限于味觉上的物质感觉,更应该从物质的味道提升到家乡内在的“人文味道”,即题目所说的“风土人情”。从广州的煎堆,可以写到长久保存下来的特有的传统“年味”;借广州早茶的历史变迁,可以见证广州城市的变迁;从潮汕出名的各种美食,联想到潮汕人特有的热情与团结……要从“写家乡”下笔,最终写出的应是“家国情怀”。

  从写作手法来看,本题目的写作宜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下笔点可以小一点,这样才能挖得深一点。切忌面面俱到,这样会显得中心不突出。也不要为了写出家国情怀,而布局得过于宏观巨大,内容上如果空洞无物,就不容易产生亲切感,也无法唤起读者的共鸣。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教师 梁秋燕)

  学生 作文1

  煎堆里的年味□王梓健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高一(3)班

  广州的年味,藏在一个个煎堆里。

  因为老广们爱做甜点,南方的新年,总是甜到能拉出丝来。他们做的煎堆圆滚滚、胖嘟嘟,裹着香气扑鼻的白芝麻……尤其叫人一想起就馋。每逢新年,老广最爱听的广州话,就有一句是“煎堆碌碌,金银满屋”,老广们做煎堆时会讲,送煎堆时也会讲,吃煎堆时还会讲。我奶奶就特别爱讲这句话,她也特别会做煎堆,特别爱做煎堆。

  我在广州某条不知名的小巷子里出生、长大。记忆里,过年,就是这条小巷子的盛典。年三十还没到,奶奶就会提前翻出那些做煎堆的宝贝:大油锅、大托盘、大木勺,风风火火地赶去市场买几斤糯米和芝麻,做起煎堆来。糯米细细磨成粉,加水搓成团——水放多了,煎堆太软,咬起来没劲;水放少了,煎堆就硬邦邦的,咬起来磕牙。奶奶做的煎堆,软硬适中,街坊们尝过都说好。以前家里拮据,奶奶做的煎堆团子没有馅料。只把糯米揉成球,滚上白芝麻,放到油锅里一炸,滋啦一声,白胖的球球片刻就变得金黄,浮在油面“游泳”。小小的我,一旁看得口水直流,奶奶则看着我乐开了花。

  奶奶最引以为豪的手艺就是做煎堆。而吃煎堆的那一天,就是我家那老房子门前最热闹的时候,也是年味最浓的时候——奶奶会走街过巷地招呼街坊们都来品尝。老房子屋檐上挂上红灯笼,大门两侧贴上春联,十几个街坊围坐在桌子旁,尝着煎堆,有说有笑。大家都叫奶奶“四婶”,这时就不住口地夸:“四婶做的煎堆真是比不得,吃了肯定发财行大运,红红火火又一年。”奶奶则叉腰站在桌旁,神气地说:“那是!四婶敢认第一,没人敢认第二!”谦虚的爷爷一旁笑着看他的妻子,不出声。我呢,捧着个小煎堆,满院里跑来跑去,笑得像个小傻瓜。

  后来,日子好了一点点,奶奶就给煎堆加蜜豆做馅。轻轻一口咬下去,先是略带油香的脆,然后是沁人心脾的甜。一颗颗蜜豆,是对新年的祝福,也是对生活的期盼。街坊们说,奶奶的煎堆更好吃了。

  再后来,老房子被征收了,灯笼挂不起来了,春联贴不上了,爷爷也不在了,街坊们也散了,年味好像也消失不见了。那条小巷子渐渐变得安静又冷清。奶奶只好带着她做煎堆的老宝贝,随着我们住进了高楼里。在这崭新却又陌生的小天地里,奶奶听孩子们的话,含着泪花收起了做煎堆的宝贝,关上铁门、木门,照顾着她的孙儿。高楼里,家家户户都紧闭着大门,煎堆似乎已成了记忆里抹不去的遗憾。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当年捧着煎堆跑来跑去的小傻瓜,成了泡在书堆里抽不出身的高中生;神气十足的四婶,鬓发早已染上了岁月的痕迹。

  又一个春节临近,上完辅导班最后一节课的我,急匆匆地搭地铁回家。地铁里挤满拎着大包小包准备回老家的人们,要过年了,再过几天,路上的行人就会渐渐稀少,正如当年老房子门前的小巷。回忆突然涌上心头,对我而言,没有煎堆,终归是缺了点年味。谁知推开家门时,我竟惊讶地发现那几个老家伙:大油锅、大托盘、大木勺,又被摆上了桌。

  “奶奶,您做煎堆吗?”我惊喜地问。

  “煎堆?”奶奶看着桌上还未拆封的糯米粉和芝麻,有些糊涂,“瞧我这记性!我怎么就忘了今天要做煎堆呢?”

  我心里掠过一丝轻轻的悲凉。奶奶在上一年年尾诊断出脑萎缩,我真担心她会忘了美味的煎堆,甚至忘了我,忘了我们曾经在那条不知名的小巷里共同度过的春节。

  我主动提出自己动手来做煎堆。“奶奶,我来做吧。小时候看着你做的呢,照猫画虎我还是会的呀。”我笑道。

  奶奶浑浊的双眼中露出期盼:“那就靠你咯!奶奶老咯——”

  我带上奶奶的老宝贝,缩进了厨房里,一边用水把糯米粉兑开,一边悄悄地抹眼泪。我不知道能不能做出像奶奶做的一样好吃的煎堆,我只希望我能让奶奶回味一下当年那些美好的点点滴滴。

  当一个个白胖的球球变得金黄,在锅里重新游来游去时,我竟有种幡然醒悟的感觉:原来年味从不曾远离,它藏在煎堆里,早已是我永恒的记忆——小时候一次又一次地观看,我早已将做煎堆的方法熟记在心。当我欢喜地捧着煎堆,小心翼翼地摆在奶奶面前时,我俩迫不及待地各自尝了一个,然后相视而笑。

  “非常好吃!”

  欢天喜地的奶奶翻出电话簿,开始一个挨一个地邀请往日的旧街坊们来品尝她孙儿的杰作。于是年廿九那天,我家门口又挂上了红灯笼,门两边又贴上了春联,街坊们如约而至,围坐在桌子旁,笑得比以前更开心。

  年味,又回来了。而我在一旁自豪地叉起了腰,一如十多年前的四婶。

  我不禁想:他们都说零零后是世纪的新生儿,是会忘记传统的一代。我看未必。属于广州的年味不就像煎堆一样,早就在我心里扎了根。它从不会消逝,它终会被传承。

  学生 作文2

  潮汕情□洪绵绵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高一(3)班

  广东省东边沿海一方平原上,浓浓的乡土人情与悠久的发展历史相结合,汇聚成片,令人瞩目——这里就是广东潮汕。潮汕地区自古便在“海丝”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19世纪80年代又被划为经济特区。作为一个地道的潮汕人,我对潮汕更有别样的热爱。

  先说美食。都说“民以食为天”,潮汕人在美食方面的探究不亚于广东人之于粤菜。最广为人知的是潮汕牛肉丸。肉切碎,放置木桩上,用两根粗壮的大铁棒用力捶打。左手刚起右手即落下,节奏分明,动作迅速,不时可见红色的肉泥黏着铁棒一起扬起。逢年过节,一家人欢聚一堂,一顿牛肉丸火锅必不可少。锅放八仙桌的中间,鲜红的牛肉与丸子围着锅,翠绿的蔬菜再围着肉,层次分明,令人垂涎欲滴。“锅烧开了!”只见袅袅白烟轻飘飘地漫上去,一层接一层,仙境般地烘托出一种温暖的气氛。大人们津津乐道地谈着旧事新章,小孩们着急地红着脸,目不转睛地盯着锅中上下起伏的肉丸,咬着嘴唇哀求着爸妈:“我要吃!”食之润泽,深入人心。

  再说人情。“是潮汕人吗?”见我点头,卖菜的大叔憨实地笑了,“胶己人胶己人(潮汕方言:自己人)”地招呼着,不知不觉中我的袋子里便多了一把菜。身在异地,若得知同是潮汕人,两人的关系总会瞬间被拉近。若在潮汕当地,一条街里的阿姨叔叔还会盛情邀请你去家里喝“米茶”,边品茶边唠嗑。人情味,常常溢满心间。

  当然还要说说乡愁。潮汕人喜欢向外跑,出去创业,出去打工。马化腾、李嘉诚等都是在外创业成功的潮汕人。还有一大部分潮汕人在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生根发芽。同为海外游子,心中有浓浓乡愁,潮汕人总把每位老乡都当作家人,随时送上家人般的温暖。

  对客居他乡的游子来说,潮汕美食是无可替代的,潮汕人的温暖人情也是最打动人心的。思念家乡,最念潮汕情。

  学生 作文3

  □黎彦洋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高一(3)班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当街头巷尾都在播着这首脍炙人口的童谣时,才发觉已是四月了。春天的暖意驱散了盘旋在广州上空潮湿的冷气团。冷暖交际间,真真是“春潮带雨晚来急”。为了躲雨,我走进街口常去的那家肠粉店,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点了一份鸡蛋拉肠、一份艇仔粥。

  现在播这首童谣真是应景。我笑了笑,托腮望着窗外“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的云情雨意。我开始感谢这场雨的到来,是它让我能够坐在这里,自由闲适地看着这如珠帘般顺着房檐滑下的雨点。手脚干净利落的阿姨很快端上了肠粉和艇仔粥。红褐色的酱油均匀地铺在雪白的肠粉皮上,艇仔粥则“噌噌”地冒着热气,伴着鲜香的氤氲雾气覆上了我的眼镜片,眼前一片模糊。我索性闭上眼睛,在这香气缭绕中先轻尝一口艇仔粥。鲜甜的河虾和鱼片,配上海蜇、炒花生仁、凉皮和葱花,一切都搭配得如此天衣无缝,徒增一种融合的美感。

  雨绵绵长长地下着,道旁的橘黄色路灯陆陆续续地亮起,数不清的人影被路灯拉长,若隐若现。这样温馨的画面轻轻拨动着我的心弦,将我心里那些美好的回忆微微搅动,唇角勾起淡淡的笑意。

  无意识的,思绪飘到了小时候的早茶时光。细长滑溜如白玉一般的濑粉,配上一只外酥里嫩的烧鹅腿,撒上青翠的葱花、金黄的姜和花生粒,通透爽口,滑而不腻;晶莹剔透的外皮,看似单薄却能完好无损地包着好几只鲜甜的大虾,还带有少许汤汁,它被唤作“虾饺”;坚实细密的丝苗香米连同生菜、排骨等肉类一锅煮就的生滚粥,伴着酱汁香油,滋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都说“走遍天下,食在广州”,广州的早茶其实已能完美诠释作为八大菜系之一的粤菜风采。我坐在茶楼里,品味着每一道菜,品味着花城美食的历史,于珍馐美馔中成长为一个粤菜的“头号粉丝”。

  记忆长河继续流淌。大约两个月以前,在西湖路花市上,我作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站在人群之中做疏导工作。花市热闹非凡,十里长街摆满各式各样的鲜花,也有“卖懒”的小儿提着灯笼招摇过市。早上,有许多民间画家书法家齐聚一堂,免费为人们写“福”字,画如意祥图;夜晚,花市亮起了五彩缤纷的彩灯,巨大的生肖灯立在花市中央,人们争相合影,记录着这美好的一瞬。这是名扬五洲、饮誉四海的民俗景观,是属于广州人民的一场嘉年华。品味着这花城的人与风景,我能感受到每个人的快乐。

  这时指尖传来微微的震动,我打开手机,一条推送新闻让我屏住了呼吸——2019广州亚洲美食节将在下个月于广州拉开帷幕。“于舌尖上品味花城,在美食节遇见亚洲。”这句话应是对这场美食节最好的描述吧,我兴致勃勃地翻看着美食攻略,许多中式创新菜,如“酸椒滋味炒鲜鲍”“鸡汁泡椒羊肚菌”“山泉水煮大鱼头”等。拥有“美食之都”美誉的广州这次又要声名远扬了,身为一个地道广州人,我为此感到无比自豪。

  窗外,雨渐小了。我幸福万分地将那小半碗艇仔粥一饮而尽,背上书包走进烟雨朦胧中。

  (指导教师 梁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