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几代中大人讲中大故事: 这个动人的故事还要讲许多年……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1月15日        版次:A16    作者:张璐瑶、张颖、吴碧彤

     中山大学95周年校庆晚会上,上演音画诗剧《中山情》 来源: 中山大学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 张璐瑶

  实习生 张颖 吴碧彤

  “你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讲了许多年……”11月12日,是中山大学的95岁生日。从1924年孙中山先生手创国立广东大学至今,中大已走过了近百年风云。校庆这天,不同年代曾在中大求学的校友、学子们,纷纷从世界各地赶来为母校庆生,讲述不同年代的中大故事。

  1960年代:当年的康乐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78岁的方振生,是中山大学1962级生物系校友,为了给母校庆祝95岁生日,他专程从大洋彼岸的美国赶来,为母校送上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中山大学美国南加州校友会制作的校庆专刊。

  方振生从小学开始,就与中大结缘。“我小学毕业于中大附小,中学读的是中大附中,1962年又考上了中山大学。可以说,我的每一次成长都是中山大学给予我的自信和才能。”他告诉记者。

  回忆过往,他仍记得自己考入中大的情形。那是1962年9月,他从众多“学霸”中脱颖而出,考入第一志愿中山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当时我心情特别高兴,对人生充满无限的期待。”方振生说,“当年中大生物系是全校最有影响的系之一,当年的教授有著名的昆虫学家蒲蛰龙教授等。新生入校后,学校非常重视,从党委书记、校长到系主任、政治辅导员,一一与新生见面。”方振生记得,当年的课业充实繁忙,有20多门必修基础学科,学生们每天不是上课,便是去实验室做实验,南门附近生物楼的自修室常常满座。

  除了上课、做实验、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每周,同学们还会到生物系的试验田种菜、育苗、浇水、施肥,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和锻炼了同学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每周六晚,学校经常在中区小礼堂举行周末舞会,学校里还有各种学术会、研讨会、演讲会、科学讲座、话剧演出等。“当年的康乐园里,充满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和艺术情调。”方振生说。

  教授动物学的江静波教授,最让方振生难以忘怀。“他学识渊博,极富艺术性的讲课,吸引着每一位听课的学生。他讲课时在黑板上随手绘制的生物图像活灵活现,艺术功底深厚。”方振生回忆,“江老师虽已逝世多年,但他高尚的形象,为人师表的风范,待学生宽厚如父的情谊,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毕业半个多世纪后再回忆,他说:“五年的中大求学时光记忆犹新、永生难忘。中大的校训一直影响着我,我对儿女的教育也是传承了中大的校风和校训,学好才能、满怀理想、报效国家。”

  1980年代:十字校训烙印心中,母校越来越好

  刘文森是中山大学1985级中文系校友,这次校庆,他和同学印旗专门从加拿大温哥华赶来。“中大四年的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记得,1980年代的中大中文系,大师辈出。黄天骥、王起等著名教授为他们授课,对当时中文系的一批学子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

  到海外生活后,中大的烙印也一直深深刻印在刘文森心中。近年来,他也越来越感觉到,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中山大学的校友越来越多了。“这也体现了中山大学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祖国越来越强大,母校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这让我们在海外的校友感到更加自豪!”

  印旗也是中山大学1985级中文系校友,1996年,她又回到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旅居加拿大温哥华20年,她深切感受到了中大校友的情谊深厚。“毕业30年,母校给我的教育让我受益终身,‘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十字校训更是烙印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中大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1990年代:每一次踏进中大校门,都感到非常温暖

  毕业20年来,中山大学1995级历史系校友和志勇几乎每年都要回母校看看。“我非常感谢中大,没有母校也不可能有我的今天。”

  和志勇大学毕业后曾在央企工作,2014年辞职创业。毕业20年来,中大的校训精神一直激励着他。“我在学校学到了创新、坚韧、拼搏、踏实,才一步步走到今天。”他告诉记者,每一次回母校,他都能看到母校的许多变化,也感受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从95年前中山先生手创走到今天,这所有历史底蕴的学校一定会越走越远。”他说。

  2000年,李娜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毕业,如今已成功在深圳创业。在中大逸仙时空BBS上,李娜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蓝月亮”。“大家都叫我月亮姐姐。”李娜笑道。

  校训中,“笃行”二字让她感触深刻。“对校友来说,母校永远是我们精神的港湾,每次一踏进中大校门,感觉回到了20多年前我在中大就读的时候,感到非常温暖。”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