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人生需要仪式感恰到好处才璀璨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1月29日        版次:A11    栏目:花地·校园达人    作者:

  文

  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法国童话《小王子》中,有一段对白。小王子问:“仪式是什么?”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仪式,大家并不陌生。过生日、成人礼,都是仪式。古人云:“沐浴焚香,抚琴赏菊。”沐浴焚香也是仪式。

  有人喜欢仪式,追求这种有仪式感的生活。他们认为,一年365天,除了吃喝拉撒,毫无期待,生活重复,乏善可陈,多么可怕。也有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仪式感是“伪精致”对生活的渗透,会导致对表面化、形式化的追求,甚至是虚荣的表象化和理想的物质化。还有人认为……

  对仪式或有仪式感的生活,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老师点题]  

  题目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小王子》中的对话引出“仪式”的内涵,并举例说明“仪式”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第二部分是人们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暗含争议;第三部分给出具体任务指令。引导语中已限定写作内容必须是个人对“仪式”或“有仪式感的生活”的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要求考生审视个体生活,观照自我心灵,反思并总结感受。

  “仪式”指借助形式符号,侧重指礼仪秩序等流程;“仪式感”则重在“感”,表达人们在“仪式”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心理认同、价值归属。材料引导语给出了“仪式”的内涵与两种不同的观点。考生既可以表示认同,写仪式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仪式点亮生活,仪式感的重要意义等;也可以持否定观点,写生活不需要过多仪式,没有仪式感又何妨等;还可以辩证分析仪式、仪式感在生活中的关系。

  有人把考场作文比作“戴着镣铐跳舞”,这是真话。在考场上,既要追求“跳舞”的灵动,又要顾及“镣铐”的约束,两者没有必然的取舍,也没有必然的定律,只能因文而定,因人而异。最后套用萧子烨同学的作文题目作结:有适当的个性,才是优秀的考场作文。   (广州市第六中学教师 郭子健)

  [ 学生 作文]1

  有适当的仪式,才是完美的生活  

  □萧子烨 广州第六中学高三(9)班

  现代社会有许多人过着追求仪式的生活,但也有一些人对仪式嗤之以鼻。在我看来,仪式不应多,却是必要的,有适当、适量的仪式,生活才更完美。

  仪式之所以如此受人重视,是因为每一个不一样的仪式,都可以给人不一样的心理暗示。它可以宣告着某个时刻或某个特殊日子的到来。比如成人礼对于每一个款款走过成人门的人来说,是一种成长,表示他们真正步入了成人世界。这个仪式给予他们要有担当、有责任的心理暗示。仪式所带来的对未来的期待,对时间的标记,我认为是任何事物都无法取代的。我想,这不就是这么多人参加“新年倒数”的一个重要原因吗?

  对于许多人来说,仪式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是一种追求和向往。奥运会上奏着本国国歌的升旗仪式、世界杯夺冠的冠军庆典仪式,隆重而充满幸福感的婚礼仪式……这一个又一个仪式,是多少人的一生所求。试想一下,假如没有了这些仪式,生活会变得多么枯燥无味。仪式所体现的,不是对表面化、形式化的追求,更不是虚荣的表象化和理想的物质化。它所体现的,是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对生活情趣的向往,所以说,有适当的仪式,生活才更完美。

  之所以说要有适当的仪式,这“适当”一词不可忽视。生活需要仪式和仪式感,却不需要过多的仪式。如果我们隔三岔五就要如同“新年倒数”一般为第二天的到来倒数,每天放学前都有如“散学典礼”一般隆重的“放学典礼”……这样的生活就不是我们想要的。并不是每个日子都值得被仪式所标记,过多的仪式反而会为生活带来束缚,为生活带来麻烦。

  相反,只有适当的仪式才能更加突出其意义。正如我们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的国庆庆祝活动,这样的安排更能突出国庆的阶段性意义,既能激发人们对发展成就的自豪感,更能激发人们对下一个五年、十年的憧憬。适当的仪式不仅能够增加仪式感,更能强化这一仪式的特殊性,从而让仪式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中华民族的传统自古便注重仪式。过有仪式感的生活,不仅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也让生活充满期待与诗意。

  教师点评

  这篇作文体现出考场作文的规范性。一是立意的规范,在肯定与否定之间以“适当”一词取得平衡,不偏不倚,体现辩证思考的特点;二是行文的规范,先肯定仪式的重要性,再指出要“适当”,先正后反,不急不缓,章法意识明显;三是取材的规范,先从生活层面的仪式说起,再说到国家层面的仪式,由浅入深,层次感清晰;四是论证的规范,第三段中的“试想一下”,第五段中的“相反”等词语,体现出鲜明的比较论证色彩。

  就考场作文而言,这是一篇较规范的高分作文。不过,因为过于规范,读罢难免会产生文中“无我”之感——在单调甚至刻板的行文中缺少激情和个性。尤其是在同质化作文泛滥的情况下,这样的作文很可能“泯于众文”而难以突围。从这个意义上看,这篇文章还算不上优秀作文。

  (广州市第六中学教师 郭子健)

  非师点评

  同一个题目,这两篇都是很不错的学生作文,又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状态,体现了两位小作者强烈的个性,非常有意思。

  萧子烨同学的关键词是“适当”。仪式要有,他认为仪式是一种心理暗示,是对未来的期许、对时间的标记,更是一种追求和向往,但仪式不能过多过滥,他提出了“适当”这个词,文章的观点就立住了。他的两个例子举得有意思,一个是每天放学不用举行“放学典礼”,一个是国家每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两个例子非常恰当,很有说服力。

  (专栏作家、阅读推广人、花城出版社编辑  麦小麦)

  [学生 作文]2

  以仪为美,以仪创美

  □陈思睿 广州第六中学高三(10)班

  仪式,或庄严隆重,或自由愉悦,是人们表达对某一事物重视的途径,是寄托情感的载体。西周已出现礼乐制度,“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等诸多诗句中,我们可以发现,仪式与生活并不割裂,反而融洽相合。有仪式感的生活如抛光打磨后的玉石,值得我们追求。

  有人认为,生活的仪式感与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相悖,是形式主义的表现,折射出社会对“伪精致”的追求。而依我之见,仪式感并不能与虚荣划上等号。追求仪式感、追求诗意的生活方式,体现的是人们对美的向往,对精神充实的需求。

  追美求美,以富精神。在这个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若不想逐宕失返,就需不忘向往美、感受美、创造美,而在生活中点缀仪式感,便是最好的方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节日如今依旧璀璨,不正因它们为生活带来仪式感,带来美的享受吗?若无“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元宵灯会,哪有“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若无“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的重阳登高,何来“菊花需插满头归”的感慨。生活中,仪式感系结着人们的情感,是对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给人们带来物质之上的大美享受。小而言之,仪式感美化了我们的生活,在枯燥不变之中渲染浪漫主义的色彩;大而言之,生活中的仪式感折射出文化的底蕴,它让我们觅得了精神上的归宿,让人活在世界上有了对自己的定位,有了原点,有了依托。

  创美造美,以美见实。追求有仪式感的生活的同时,也是在创造美、传播美。东晋时文人修士修褉事,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久。王羲之正是在这时写下了《兰亭集序》,堪称千古之绝唱。而现今,有仪式感的生活对于常人并不遥远:怀抱严肃尊敬之心对待升旗仪式,弘扬爱国主义热情;认真细致地完成每一次大扫除,以勤劳之手创造整洁环境。这不正是对大美中国的创造吗?有仪式感并不是盲目地拼凑出表面精致的生活,而是以“我见青山多妩媚”的态度看待生活,乐观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给予它们如对待仪式一般的重视。若每人都将分内之事做得尽善尽美,就是在创造属于自己的仪式与美。如此,又何愁没有一个和谐社会呢?

  生活或许有它的现实之处,但我们不能忘记向往美、追求美、创造美。那么,在生活之中增添几分仪式感又何妨?

  [教师点评]

  这篇作文洒脱灵动,体现出考场作文的“有我”。一是思想的“有我”,“以仪为美,以仪创美”,以美为切入点挖掘仪式的内涵,这个角度深刻而有新意;二是表达的“有我”,文中多处引用古诗文且恰如其分,使文章蕴藉丰厚。

  就文章而言,这是一篇优秀作文。不过,考场作文首先是“应制之作”,其次才是“个体创作”。从考场作文的角度看,这篇文章对题意的切合度还是不足。题目中的材料明显指向当下生活,而且要求中明确指出“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观本文,古人或众人的体验非常丰富,但是自己的体验就是摆放教坛上的教具以及升旗仪式,显得单薄。因此,本文从民俗层面出发无可厚非,但需更多地转向对当下生活层面的思考和分析。

  (广州市第六中学,郭子健老师)

  [非师点评]

  对于这种材料作文,如何从材料中提出观点,如何使观点不偏不倚,同时又要突显自己的思考与个性,正是材料作文的难点。陈思睿同学的古典文学功底非常深厚,他的标题《以仪为美,以仪创美》就比一般的作文标题来得更典雅。

  他在文中引经据典,用大量中国文化中的例子来论述人们如何以仪为美,如何更进一步以仪创美。可惜限于篇幅,作为亮点的后一个观点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深入论述,有一点意犹未尽的感觉。但这仍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堂上作文。

  (专栏作家、阅读推广人、花城出版社编辑  麦小麦)

  制图/湛晓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