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Z世代是什么? 未来教育如何变革?

中国教育界“达沃斯论坛”探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70年的现状与未来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1月29日        版次:A13    栏目:教育·新业态    作者:何宁

    

    

    

    

    

    

    

    

  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者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要面对一个新的人群——Z世代,即1996年之后出身的人。Z世代生活在互联网、数据化和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他们不管在行为习惯、学习动机、心理健康等方面均颠覆了传统,我们的教育也要随之变革。”近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教育明德论坛2019年年会”上,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首先抛出了Z世代教育的问题,现场近5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围绕“中国基础教育改革70年的现状与未来”展开了交流与讨论。

  文/何宁

  A Z世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全球性热点议题

  Z世代(Generation Z)是指1996年至2012年出生的一代人。我们通常把95后到00后称为Z世代,对应Z世代自然就有X世代(1965-1980年)、Y世代(1981-1995年)。Z世代这一代成长的环境正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时期,其生活习惯、消费习惯都有所不同。 

  “Z世代受到的影响和我们是不一样的,他们是数字原住民,虚拟世界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和现实世界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是同样重大的。由此引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议题,对中国学生和教育者来说,我们面临的难题同样不可小觑。”彭凯平指出,由于现在人们生活环境的网络化,这让人们的行为发生巨大变化,即绝对的个体化、以自我为中心,对信息、知识和观念的选择全靠自己的自由选择,没有教育,没有帮助,没有智慧的指点,也没有文明的引导,完全可以生活在一个自己臆想的空间里。

  面对Z世代的特点,彭凯平指出,积极心理学对中国教育是一条全新的思路,对培养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意义重大。“积极的自我、成就、情绪、意义、关系、投入,是积极教育的六大板块,是培养青少年身心健康、抗逆能力最重要的方式。” 

  B 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是重点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展示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70年的发展现状:“70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口识字率从20%提升到96%,其中小学净入学率从1949年的20%提高到2018年的99.95%,各阶段教育入学水平达到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

  他表示,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当下学校课程建设缺乏价值引领、体系构建以及课程整合能力,未来我们要积极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教育信息化是重点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主任陈丽在主题演讲中认为,互联网创造了教育的“第三空间”,“互联网+教育”将对教育进行重构。“互联网+的时代,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可以传播,我们选择知识的方式更加具有个性化的特点。”陈丽表示,“今天,人类智慧的形态、智慧的汇聚方式、智慧的传播方式以及智慧的选择标准,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我们时代知识的新特征。”

  “教学已经不是简单地把老师知道的告诉学生,而是帮学生构建一个新的生态,这个生态有利于他们跟有价值的信息源建立联系,不停地自我完成知识的更新和提高。”陈丽强调,未来教育的体系将是开放的,是整合全社会资源来服务人的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所以连通、开放成为新的时代教育的新的本质,信息化绝不是简单的手段,而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创新动力。

  C“老师不要当‘演员’而要当‘导演’”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优秀的教师往往也代表了学校的办学实力。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分享了她对如何赋能教师的思考。她认为,如今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具备“自我领导力”、“群体领导力”、“创新领导力”以及“社会领导力”,这样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才有可能经得起实践和岁月的检验,才能真正教育好学生。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对提升课堂教学提了几点建议:第一,老师要吃透教材,要沉下心去研读、升华,变成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声情并茂地讲给学生听;第二,在课堂上,老师不要当“演员”而要当“导演”,要把讲台变成舞台,学生参与“演出”,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老师画龙点睛,总结提高;第三,要采取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勇于探索的学习环境;第四,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差异性的教学,个性化的指导。

  精彩语录

  ◎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基础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局长、校长,要始终牢记两句话。第一句,假如我是孩子;第二句,假如是我的孩子。这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一心一意、全心全意去工作,去学习,做好本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还要送给大家第三句话,我爱的第一个孩子不是我自己的孩子。这句话既俭朴又厚重,既平凡又伟大,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的胸怀,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职业的执着,体现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伟大的爱。

  ——王文湛,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

  ◎教材不是我们的世界,世界才是我们的教材

  教材不是我们的世界,世界才是我们的教材。迷恋他人成长的人也会让人迷恋。教育报国,从上好每一节课开始。

  ——刘希娅,谢家湾小学校长

  一本教材,可以在一个优秀教师的手上产生奇妙的变化。课本的字里行间,蕴藏着可以滋养生命成长的无穷智慧,中国先哲的思想中有无穷的养分。我们不应该只让孩子们背诵原文,而是更应该让他们知道,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明白,有比生命更可贵的一种价值的存在,孟子写的生和死的问题,奠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基本的价值观。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国家教材委员会语文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诗词大会》专家评委

  ◎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这段话既深刻,又朴素,同时还很感人。尤其是最后一句,“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什么叫“学生立场”?“儿童视角”?这就是!当老师容易吗?不容易——得人格高尚,学识渊博,素养全面……多难;但是又很容易,为什么?常常想两个问题:第一,假如我是孩子;第二,假如是我的孩子。经常想想这两点,没有当不好老师的。

  “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这个观点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这句话也可以说是打开苏霍姆林斯基思想宝库的一把钥匙。

  在苏霍姆林斯基所生活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流行的说法是,当今是“科技时代”、“数学时代”、“电子世纪”、“核子世纪”;而苏霍姆林斯基则旗帜鲜明地提出,不对,当今首先是“人的时代”、“人的世纪”!他进而预言,21世纪将是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多么有远见。像我们现在一样,大家都在大声疾呼,进入“互联网时代”了,“人工智能时代”了,“互联网+”时代了……不对,当今时代的本质还是“人的时代”。

  苏霍姆林斯基紧接着“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这句话,还有一段说明,这段话是我自己读到的,特别感动:“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发展、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包含着他的一个重要判断:“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是,让每一个从他身边走出去的人都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在这里,“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人的“幸福”不是一时的,是一生的。

  ——李镇西,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