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培正人话培正

时代在变,做人善正不变 时代在变,唯创新可领先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1月29日        版次:A14    栏目:百卅春秋 培才正德    作者:何宁

     “薪火相传”仪式

     培正小学学生正在智慧课室上数学课

     “培正新声——培正创校130周年纪念暨东山培正小学文艺展演”上,六年级超社表演《致敬·传承》

     培正小学130周年书画展

  11月22日晚的中山纪念堂星光璀璨。广州市东山培正小学(下称“培小”)在此举办“培正新声——培正创校130周年纪念暨东山培正小学文艺展演”活动,全球红蓝儿女一起听培正新声。

  百卅培正,砥砺奋进,学校始终与祖国同向而行,红蓝儿女始终奋楫争先。进入新时代,培小依旧蓓蕾绽放,硕果喜人:省级信息化融创项目打造智慧校园,特色课程培育善正品格,STEM、PBL营造善教乐学新生态,小小红色讲解员、善正志愿团,用心用情,红蓝健儿英姿勃发,体育、音乐、美术捷报频传……

  “我和我的培小”都有着怎样的故事?听听校友、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心声。

  A 校友说:

  一日培正人 一生培正情

  5月24日—30日,《善美·育人——东山培正小学130周年校庆书画展》在陈树人纪念馆举行。陈树人是岭南画派创始人,他的孙女陈静芬女士及其儿子、孙子,三代人都毕业于培小。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现年81岁的陈静芬对母校“做人要善,为人要正”的教诲仍铭记于心,这也让她毫不犹豫把子孙都送来读培小。她说:“尽管时代在变,但做人要善正是亘古不变的。”

  上世纪50年代初,陈静芬跟随祖母从香港回到广州,在亲戚好友的建议下,她入读了培小。她回忆道:“我当时正好衔接上五年级,直到现在,我都还清楚地记得培正‘至善至正’的校训,老师们一直教育我们做人要善、要正。”  

  陈静芬认为,做人最重要的宗旨就是善正:“应该从小就要怀着善正的初心,一路走来才会踏踏实实。”也正是“至善至正”这个沿用至今的校训,让她很放心地把儿孙都送来读培小:“我的孙子在培小的育人氛围下身心健康地成长,也很懂得感恩,他经常跟我说起培正的老师对学生们都特别爱护。学校很重视体育,我孙子现在读初三,已经1.9米了,他是在培正时培养了篮球兴趣,叶志丹校长还经常跟他们一起打篮球。”

  广州培正同学会会长王达雄既是培正校友,又是培正家长,两个孩子均就读于培小。他是培正1984年复名后的第二届学生,谈及读书时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时,他说:“我最震惊的是,为什么每年的培正同学日有这么多老校友回来?”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王达雄开始去了解培正的历史。原来,培正从创办开始就特别提倡中西文化融合。他发现:“培正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培正的校长和老师水平都非常高,比如黄启明校长,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的,他1918年担任培正的校长后,就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改革和扩展,是奠定今日培正家族办学规模的重要人物。”

  王达雄说,他在培正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这也给自己为人父母指明了道路:“培正的教育特别强调做人,早在一百年前,黄启明校长就提倡‘敬业乐群’,即老师要尊重自己的事业,老师和学生都要有团队合作的意识。哪怕在今天,这都是非常积极的理念。所以我毫不犹豫把自己两个孩子都送来培小读书。”

  当了广州培正同学会会长后,王达雄发现,培正同学会里特别多几代都是培正人的:“还有很多一个家庭里都是培正毕业的,他们不止在培正读书,毕业后还积极参加同学会,继续为培正服务。这就是我们培正人对母校的爱——一日培正人,一生培正情。”

  B 家长说:

  培正的学生不仅成绩好,综合素质也非常高

  培正小学良好的口碑不止在校友中代代相传,在不少广州市民的心中,培小也是孩子读书的首选。郑欣和黄晓丹女士就是慕名而来的家长,她们都对百年老校深厚的历史底蕴情有独钟。郑欣说:“每次从培正校门外走过,我都要驻足观望很久,这里红墙碧瓦,校园里还有一棵百年大榕树……这种历史的沉淀极富魅力。”

  孩子入读培正后,几乎每天都有成长的惊喜,这让郑欣毫不犹豫地把二宝也送来培正读书。郑欣时不时会拿出儿子李泽一的毕业纪念册来翻一翻,孩子六年来的成长点滴历历在目。

  郑欣和大多数培正家长一样,对学校独有的级社文化赞赏有加。李泽一今年毕业,这一届毕业生属于“安社”,“安”字寓意美好,希望学子安心立志,做修己安人、安邦治国的社会英才、国之栋梁。她说:“儿子他们‘安社’的全体成员一起设计社徽和社旗,儿子有幸当选社长,设计的社徽还有幸当选,真的别提有多自豪了。这份荣誉也一直激励着他不断努力。”

  郑欣和黄晓丹都认为,培正的学生不仅成绩好,综合素质也非常高,自信和大气是培正学生的显著特点。今年1月,广东实验中学官微发布喜报:我校李玥、吴润谦同学荣获“全国优秀少先队员”称号。作为吴润谦的妈妈,黄晓丹很自豪,也很感激儿子六年来在培正受到的良好教育,“孩子经过培正的熏陶后,潜力无限”。

  现在广东实验中学读初二的吴润谦说:“省实的老师都说‘培正出品,必属精品’,这说明了在省实的师兄师姐都很优秀,这是培正的骄傲。”他认为,培正学子之所以受到名校的青睐,是因为培小无论在学习、品德和活动方面,对学生的培养都很到位:“‘至善至正’的校风对我的影响特别大,这四个字的校风要求我们做到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学校每年组织‘善正好学生’的评选非常好,如果能按照每一条标准去做好,我想每个人都是优秀的学生。”

  C 学生说:

  在一群优秀的学生里,同伴就是大家不断努力的最好动力

  记者采访培小学生时,正值新一届大队委的选举,六年级学生赵柏阳、肖蓝可、陈玟如都是其中的候选人,他们正认真地准备下午的竞选演讲。谈及培小的学生,赵柏阳说:“我身边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小伙伴了,大家各有所长,我们互相取长补短。就比如今天,我前两节课因故请假了,一回到教室,同桌就跟我说:‘柏阳,今天的语文课挺难的,重点是这些,我都做好了详细的笔记,我来给你讲一讲吧……’”

  身旁的陈玟如同学也频频点头,她说:“这里的学习氛围特别好,下课后同学们还会聚在一起讨论老师课堂上没讲完的知识点。老师一直倡导我们先自学、组学,然后群学(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所以我们的学习效率都很高,基本上课堂上都能把学习的难题解决掉。”

  肖蓝可同学说,培小的老师总是以身作则,对学生一视同仁,“他们总是用爱来感化我们”。

  赵柏阳想起了上学期一堂令他印象深刻的语文课。五年级下学期时,有一次语文课上,班里有个同学突然呕吐了,还把同桌的书包弄脏了。“当时那位同桌很不开心,还表现出一脸嫌弃的样子。陈敏璇老师看在眼里,但她先把同学的呕吐物清扫干净,安顿好这位同学后,就把他的同桌带到教室外谈话,告诉他同学之间应该包容和互相帮助,这样才能收获更多的友谊。”赵柏阳说,这件事情全班同学都看在眼里,都很佩服陈老师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后来这位同桌也变化很大,跟班里同学关系都很好。

  每当亲朋好友问起陈玟如在哪里读小学时,她都特别自豪地回答——培正小学!随之而来的,是亲朋们异常羡慕的目光。她说:“很多人都对培正的学生很感兴趣,觉得我们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老师都给了我们学生特别大的自主权,比如大队委的选举,都是全体学生投票选出来的,老师不会干涉;就连学校的官微推文也是我们学生自己采写和编辑的。”

  肖蓝可说:“因为培正的学生都很优秀,在一群优秀的学生里,同伴就是大家不断努力的最好动力。”

  D 老师说:

  在这里成长和奉献,我感到特别自豪

  一个世纪前,老校长黄启明就在培正营造了“敬业乐群”的良好氛围,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问及老师们在这里工作有何感想时,“累并快乐着”、融洽、温暖、互助协作等依旧是老师们的共识。

  培小现任校长叶志丹也曾是这里的家长。对于培小老师的敬业乐群、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他深有感触:“记得女儿读一年级时,有一次老师找我谈话,她提醒我孩子正在换牙期,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吃这么多糖果。当时我很纳闷,自己作为父亲,完全不知道孩子喜欢吃糖。老师告诉我,午休时整理孩子的睡袋时发现了糖果纸,所以才提醒家长要注意的。还有一次,女儿回家跟我说,班里有个同学在厕所里摔倒了,大冬天的,老师怕孩子着凉,马上把自己孩子的备用衣服给这位同学穿上。老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和呵护,培小家长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在培小任教25年的副校长林晓玲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刚来这里时那个懵懂的自己:“我第一次给学生上课真的非常非常紧张,虽然课前我已经特别细致地备课了,但课堂上还是很怕自己讲错,怕学生听不懂。那时候多亏了我的师傅陈晓,她当时已经是数学名师了,但一点架子都没有,她只要不上课,都会搬个凳子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听我的课,听完后非常细致地点评。记得有一次课是讲应用题,陈晓一下课就跑过来跟我说,她刚才在自己班上讲得不太好,可能用另一种方式给学生讲,他们会更好理解……我用她说的方法现学现用,从学生们的反应来看,确实比我之前备课时的方法好多了。我下课后也及时跟陈晓反映了情况,她第二天在自己的班里也用了这样的方法,效果确实好多了。”

  24年过去了,这一幕依旧清晰地刻在林晓玲的脑海里:“培小的老师就是这样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新老师,手把手地把新老师培养成骨干教师。”

  因为一直是广州基础教育的排头兵,培小经常要接待前来参观和学习的团队,老师们除了要上好每一节课,还要面对繁重的接待任务。最开始每周一次接待,后来越来越频繁,为了及时通知老师们,老校长叶尔安想了一个办法,她对老师们说,如果看到她办公室门口挂了小灯笼,就说明当天有接待任务。再后来,接待实在太频繁了,叶尔安说:“我也不挂灯笼了,可能随时都有人来学校参观,天天都是参观日。”

  25年来,林晓玲从老师、班主任、教导处主任,成长为现在的副校长。她认为,正是“天天都是参观日”让每一位培小老师都对自己高要求,尽力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手上每一项工作:“培小老师工作虽然非常多,但效率都很高,因为我们分工不分家,老校长张淑华常说,‘我们要互相补台,发现问题马上想办法,大家合力才能把工作做好。’”

  培小老师的爱岗敬业是出了名的,经常大晚上办公室还灯火通明,林晓玲说:“我们确实有很多工作要做,经常放学了还没做完,所以大家都很自觉地在办公室加班。但是同事之间关系特别融洽,大家在一起感觉有伴,心里很温暖。”

  教导处主任徐紫已经在培小度过了30年时光,好几次其他学校“挖”她去当副校长,她都婉拒了:“我真的很爱培小,就像爱自己的家一样。30年来,学校不断发展,越变越美,我真的很开心。培小的氛围非常好,大家都拧成一股绳,在这里成长和奉献,我感到特别自豪。”

  记者观察

  传承和创新,是培正一路领先的秘诀

  广州不乏百年老校,哪怕在培正小学周围,她也不是历史最悠久的学校。可是为什么在基础教育领域,培小能一路领先一个多世纪呢?

  这是我此次深入采访培正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从采访老校长、现任校长到校友、学生、家长和老师们,前前后后数十人,笔录材料3万多字,还参阅了不少培正的史料。慢慢地,培正一路领先的秘诀开始浮现在眼前,我觉得传承和创新是两个关键词,最关键的是,他们真的做到了,而不仅仅是喊口号。

  “至善至正”是培正传承了一个多世纪的校训,现在也是培正立校的根本。而创新,则是我很想细细道来的一点。

  采访完老校长陈兆熙时,学校安排了一辆车送他回佛山南海,可是他却连忙摆手道:“啊,不用麻烦啦,我自己叫滴滴回去。”当时,在场的年轻人都很惊讶,80多岁的老者竟然都知道用滴滴?!太时髦了吧!

  果然,在翻阅培正的史料时,陈兆熙校长的“时髦”、超前意识、创新等特点不断闪现眼前,比如从1985年开始,他就在培正小学进行了整体改革实验,其实就是现在的通过学科融合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能这样做的学校都凤毛麟角,可是培小30多年前就已经在实验了。培小的学生之所以成绩好,综合素质高,就是因为学校一直强调课堂效率,课后才有余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培小一直勇做信息技术应用的“弄潮儿”。早在1994年,就在广州市率先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学校现任党总支书记黄曼君是当年第一批实验教师。1997年是培小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这一年,学校被评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从此开启了信息化教学的新纪元,这也是为什么广州市教育局长樊群会说“培正小学是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学校”。

  为什么培小可以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呢?上世纪九十年代办公室里的电脑纯粹是个摆设,但时任校长陈兆熙说了句振聋发聩的话:“我宁愿你们把电脑用烂,也不要把它放烂!”

  为了鼓励老师学会电脑的基本操作,陈兆熙还使出了“现金诱惑”——每个老师都要在他面前考试使用电脑,考试过关了,就能获得100元的现金奖励。这在当年,是笔不菲的奖金,所以老师们都利用下班时间,踊跃地学习电脑操作。就一个学期的时间,学校几乎人人都会使用电脑。

  迈进新世纪伊始,培小用教科研为抓手,在张淑华校长的带领下,经历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评价研究、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教学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研究、云环境下教育教学创新行动研究等多项课题实践探究,成就了大胆创新、致力教改的研究型教师团队,连续五年获广州市教学成果奖,出版十多本科研成果集,其中《利用可视化技术促进学习能力提升》被广东省教育厅推荐参加全国第十四届教学信息化应用交流会上展示并获二等奖。广东省未来教育实验学校、全国优秀电影课实验校、教育部首批信息化试点单位等荣誉称号接踵而来。学校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先行先试的案例与经验多次在省市区,乃至全国各地的教育部门和学校推广介绍。

  叶志丹校长上任后,不仅大力推进智慧校园的建设,还在文化传承上有新突破。学校搭建智慧德育环境,把“至善至正”理念融入进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从理念到课程,再到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善正文化”引领下,推进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改革创新,开展大数据时代下的个性化终端学习,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改革如虎添翼,让“面向未来、润泽生命、追求创新、优质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出丰硕的果实。

  学校善用新技术为课程改革助力,每学期都面向市、区举办智慧课堂课例观摩活动,包括智慧课堂课例展示、广州市“融合互联思政创新”教学研讨活动、广东省“人工智能技术+教育”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学员学习交流活动等。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谢幼如教授在观摩了培小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心理等学科的智慧课堂后赞不绝口,充分肯定学校的智慧课堂在“立德树人”、“运用技术”和“深度课堂”三方面都做出很好的成效,学生在这样实实在在的智慧课堂上提高了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

  可能你会认为,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肯定是年轻老师的长项,但是在培小,50多岁的老师一样把智慧教学玩得特别溜。比如刚刚获得“新技术、新媒体教学应用暨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大赛”全国一等奖的史莉老师,就年过五旬了,信息化教学不输任何一位年轻老师。

  教育信息化应用让这所百年老校焕发新活力。这种深入骨髓的创新精神,怎么能不令人着迷呢?特别是,在培小这样有历史底蕴的学校,创新更有其独特的魅力。

  只要有空,郑欣和黄晓丹都特别愿意过来培正接孩子放学,“在等孩子的同时,我们很喜欢坐在校门口的大树下,静静地享受校园里浓浓的文化气息……”          (文/何宁)

  (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