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新年将至,又到了人们礼尚往来的时候。德国人是这样送礼的——

40个低于40欧元的送礼主意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2月07日        版次:A08    作者:程丹梅

     德国人参加聚会带的小礼物

     《南德报杂志》封面,这期的重头稿是“149个送礼的小主意”

  撰文/供图 程丹梅

  1

  不兴送过分贵重的礼物

  德国人送礼基本上没有功利的因素作祟。送礼的人和受礼的人也大多相互认识,甚至关系亲密,所以才要用礼物表达互相之间感情和尊重。此外,德国人不把送礼当成任务,也不期望你还礼。

  当然,这里说的不是给上司或者受贿者的礼。

  平时,送礼最多的往往是亲朋好友过生日时,但是结婚、新添婴儿、迁新居、过成年仪式……也是送礼的高潮。

  那么,德国人日常怎么送礼呢?送礼有标准吗?“人家送你的一匹马,你不要往它嘴里看。”这是德国人的一个谚语。也就是说,你不能问礼物的价格。

  德国人送礼不兴大件东西,小东西也绝不能过分贵重,这是他们送礼的准则。你若无缘无故送人家一部手机,人家会奇怪你的动机,或者为此忐忑不安。你如送人家一件不认识的东西,你还得搭上一通子解释,也划不来。给女人送夏奈尔也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品牌的东西未必被认为是最受欢迎的,因为德国人对品牌没有迷信,而且你也不知人家是否喜欢你送的香型。一般来说,不是真正的亲友,只会礼貌性地送花。

  送礼物有一个前提,你得知道人家的需要是什么?人家的爱好是什么?人家庆典的理由是什么?人家用你的礼物会做什么?有无长久保留的价值或者纪念的道理?你了解了这些,给人家礼物,那就是有的放矢,是锦上添花,甚至是雪中送炭。你给了人家想要的礼物,就是尊重人家,了解人家和展示你是人家的知己或者是真正的朋友。

  一个叫斯蒂文的先生说:“买朋友不需要的礼物一方面是浪费钱,另一方面也是占人家的地方。”到底怎么送礼物,这绝对就是一个充分显示个性、善意、对受礼人了解甚至是表达幽默的智力竞赛!例如,推测朋友需要书,必须对对方了解,否则送错了,那就是侮辱人。过于简单或者俗气的书,会让对方会想,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送太深奥的书比如哲学著作,对方接受不了也不是好选择。

  因此,一些把握不准亲友需要什么礼物的人,往往直接征询受礼人需要什么礼物,而受礼人亦不客气地表达自己所需。斯蒂文先生说:“我请哥们参加我的生日晚餐,我对其中一个说,希望你和某某一起送我一张唱片。”德国唱片不便宜,但几个人合伙买就会没问题,也免去了大家不知送何物的动脑筋过程,另一方面也实现了过生日的人长期向往的愿望,真是两全其美。

  我的朋友樱木克也常这么做。樱木克曾特别喜欢一款著名陶瓷,但是个人要买一套这种陶瓷茶具价格不菲,于是她自己先买了这套茶具中的茶壶,茶杯就采用了这个好主意。当朋友们问她生日的愿望是什么时,她就说她只想要该套茶具中的茶杯。这么一来,庆祝生日过后,她的一套茶具就配齐了!

  2

  汉娜的外婆送我几条围裙

  我的朋友露西过去有一个小本子(当然她现在记在手机里了),那里面记载的都是朋友的生日和朋友的爱好。一旦受到邀请,她就胸有成竹地出门购物了。那么,德国人送礼,送什么东西为多呢?实用的东西。它排在礼物特性的第一位!   

  举一个我的结婚纪念聚会上所得礼物的例子,你就清楚了——

  花园所用类的有:三棵果树、五棵英国玫瑰、一棵三角梅、两盆绣球花、香料科植物、鸟巢、花园工具;旅游享受类:十八世纪的郡主宾馆一天一夜享受卡、海边别墅小住邀请函、帐篷地需要的小炉子、旅游景点导游书、遮阳草帽、防晒油。文化娱乐类:书籍、德国杂技晚宴晚会票、日本大鼓表演、汉堡剧场访问函、音乐会门票、博物馆参观券。生活用品类:自行车气泵、花园早餐托盘、南非木制沙拉餐具、冰岛毛毯、艺术果盘、超市购物卡、锅碗瓢盆。饮食类:沙拉调料、威士忌酒、巧克力、烹饪食谱精选集。其他类:购物券和现金……

  我过世的祖母曾经有句话,叫“送饭送给饥人,送衣送给寒人。”德国人的礼物很有这个味道。所以你会常听到前辈的人说,他们在某个时期得到了他们最想要的礼物。

  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让我每每想起都忍俊不禁。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我刚到德国不久,去汉诺威的朋友家做了一次客。朋友的外婆汉娜做得一手好菜饭,很吸引我。汉娜是二战过来的人,有节俭的习惯。见面没多久,她就给我一个小包裹,说可以给我的家人用。

  我打开一看,就乐了:几条围裙!都是她亲手绣的,而且其中有已经用过的。汉娜的举止让她的孙女很奇怪,说外婆你这是干嘛呢?中国什么都有,不缺这个!汉娜说,她给我这个东西不能说是什么礼物,但一是她的手工,二是或许可以给我中国的祖母用,她会懂得!

  汉娜的举止让她的孙女很不好意思,她抱歉地对我说,外婆还生活在过去的年代。但是有一点很能说明德国人送礼的态度:不虚荣和诚实。这也是普通德国人的美德。他们知道什么东西适合自己,什么东西与自己匹配。

  我就曾经听过一位德国老人说:“我没必要去接受女儿给的珍珠项链,她还不如送我几本书来给我消遣更好。”老人这么说是没错儿的!书,是德国人过生日无论穷富都行得通的礼物。送给小孩子画册,送给青年人正畅销的小说,送给刚生孩子的妇女育儿的书,送给喜欢打理花园的人有关植物栽培的指导手册,送给热爱烹饪的男男女女几套食谱,送给退休老人世界旅行指南……这些没有不受欢迎的!

  3

  149个送礼小主意

  临近圣诞节的时候,人们最热衷做的,就是给亲朋好友准备圣诞礼物。这就好像我们小的时候,祖母们还健在,春节时候送些玩具、糖果、花衣服,都是孩子们最盼望的。德国人也都有这种孩童的情怀,他们是那么不厌其烦地四处采购,不厌其烦地用好看的包装纸包装。那些包装纸和打着色彩斑斓花结内的物品,就是一个个精美的谜,让人猜不透,又那么让人向往。有时候,你知道人家不会在圣诞树下摆一个大电脑或者一辆汽车给你,但是,每人都能在打开包装纸去看他人送来的心意,那种意外又意料之中礼物,都挺让人舒坦的。

  德国媒体一到临近圣诞节,绝对瞄准读者心理做点什么。《南德报》曾有一篇文章,题目为“送点儿什么礼物呢……”,副标题是:“送礼不应因钱的问题而告吹,给您40个低于40欧元的送礼主意”。文章把40个礼物用40个小标题给列出来了,还配图片并告诉你网址。比如:“绝对艺术”——一个18欧元的标价上面,是绘有人物画的木方块儿,好看不说,随便怎么摆放都那么有情调儿。“鲨鱼头”——对于冲浪的人来说,这个39欧元的鲨鱼帽让戴它的人显得自信。“真话”——有时候,人需要什么人说句话,提示你,如果,这只是一个记事本,25欧也不错呀!“时间的吊带儿”——你的女朋友不喜欢戴手表、并且总是不能守时吗?如果有一只32欧元能挂的表会如何?最让我好奇和能理解的是,这40个礼物里,还有一半是可以自己动手做的,比如笔记本电脑套、书皮、影集等。

  在最近的《南德报杂志》月刊里,刊登了“149个送家人、朋友以及和善邻居礼物的小主意”,为送礼的人出主意,里面介绍的送礼佳品,包括新颖包装纸、符合年轻人审美的雨伞、淋浴间的帘子、有机纯棉的儿童毯子等。

  媒体里动员人买礼物的小广告,不是那种敲锣打鼓似的或者轰炸式的叫嚣,而是用了颇有情调的手法。一个门口小地毯礼物的广告这样写道:“谁在你家门口站着,我们不知道。但是什么能在你门口铺设,我们绝对有好建议。60cm×40cm,化纤,可以机器洗涤,每件49欧元。”另一个关于送毛巾作为礼物的广告词也很懂人情:“您的干燥和清洁的洗浴爱好,在游泳池,在沙滩或草坪上,把这样的毛巾铺在上面总是对的……”有的杂志还把不同年龄段人喜欢的礼物划分出来,让准备礼物的人很方便。

  4

  接受别人的礼物后不能就没了声儿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环保话题的展开,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对送礼有了新思维,即:免礼!也就是说,几个亲友说好了,不再互相送礼。一是因为该送的都送了,实在想不出什么新主意了,二是包装纸的浪费太大,特别是快递来的东西,仅包装就占了百分之八十,这绝对要改变。“我们可以一起欢聚,但不用操心礼物,也未必不是件好事。”当律师助理的索尼娅说。

  当然,传统的德国人依然极其享受寻找礼物、包装礼物以及写礼物卡的乐趣,而幽默则是包装礼物和写礼物卡的必要特点。一个建筑设计师要送朋友两张话剧票,他附在其中的礼物卡是用手工拼贴出的舞台,极具创意。汉堡的丰益尔先生和他一个叫阿夫的“发小”每年互送同一张生日卡,也就是说,这张卡在谁过生日的那天就递到谁的手中由谁保管,等另一位过生日再赠回去。那张卡已经互送了30多年,依然如新的一样,上面的图案是——从阳光照耀的山冈上走来一队无尽头的企鹅,它们一个搭着一个的肩膀快乐地唱着:我们都来,祝贺你……如果你懂,就知道:谁生日的那天,另一位一定会带全家来吃你的生日宴!

  有意思的是,德国人在接受了别人礼物后,不能就没了声儿,过一段时间后,都会有礼貌地说起:我看了你送的那本书……我喝了那瓶酒……我用了那个杯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