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首席评论

性骚扰受害者维权还需更多撑腰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2月13日        版次:A07    栏目:时评    作者:朱昌俊

  □朱昌俊

  高校性侵事件持续发酵。12月11日下午,北大通报博导冯仁杰涉嫌违反师德师风问题,并宣布撤销冯仁杰教师资格,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予以解聘。此前网曝北大教师、博导冯仁杰与多名女子保持不正当关系。而就在两天前,上海财经大学对此前被女生举报性骚扰的副教授钱逢胜给予开除并撤销副教授及教师资格处分。

  开除、解聘,撤销教师资格……两起最新爆出的高校教师被举报性侵的案例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这是对受害者维权的积极回应,也是高校对性骚扰行为说不的又一次立场展示。不过,两起案例都仍难言画上真正的句号,在个案获得积极反馈的背后,依然不能高估高校在防范性侵上的整体水平。

  首先从个案看,两所高校对被举报者作出开除、解聘处置,实际上仍是“家法”伺候,而性侵实际是违法乃至犯罪行为。也就是说,两名被举报者被高校开除、被教师队伍除名,仅仅只是这类案件处置的第一步,对于其具体情节和行为性质,还需要司法部门接手一查到底。确实构成违法犯罪的,就应该在司法范畴内依法予以惩戒。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被举报的两个当事人,都被曝还存在其他受害者的情形,对可能出现的“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关联举报,司法机关也应该予以一视同仁的重视,并在最终的行为定性乃至司法量刑上予以综合考量。如此,才能真正给予受害者足够的安慰,真正向全社会释放对性侵犯罪的“零容忍”态度。

  近年来被爆出的多起高校性侵事件,虽然绝大多数都得到了正面处置,但是其发酵过程,往往都难逃出以公开举报博得重视的特点,也即此类举报如果离开舆论的加持,是否还能够收到同样的效果,充满不确定性。事实上,这次的两起案例中,有的之前就已经在校内被举报,但校方的态度却显得不置可否,直到受害者公开举报后,才迎来“峰回路转”的结局。

  应该看到,性骚扰举报,本就需要受害者有更大的勇气。如果每个受害者都只能通过诉诸舆论的声援才有希望获得成功,无疑是在推高举报的“成本”和难度,相当一部分受害者就可能会选择沉默以对。这种路径依赖,让受害者承受了更大的压力,客观上也是对加害者的纵容。

  今年初,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陈小武性骚扰事件曝光后,教育部重申,对触犯师德红线、侵害学生的行为坚持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同时,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建立健全高校预防性骚扰的长效机制。但到目前为止,相关机制建设的进展情况仍不明晰。随着更多案例被曝光,相关机制建设理当加速。预防性骚扰的长效机制建设,除了要进一步明确性骚扰的预防、举报及处置程序,也应该植入更多对受害者的保护视角。比如,公开举报后,受害者的正常权益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其受到的心理创伤,校方也有必要提供相应的救助干预。

  高校作为社会的价值高地,对于教师违反社会公德乃至法律的行为,理当保持最低的“容忍度”。面对涉及教师性骚扰学生的举报,就该第一时间拿出态度,给予举报者正向的积极反馈。这次的案例中,有高校在公开举报的75小时内作出了严肃处理,算是一种态度上的积极示范。但是,性骚扰受害者维权的不确定性,仍然客观存在,它需要更多高校的警醒与行动,也需要司法部门的针对性联动与配合,真正为受害者撑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