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神经病学专家宋雪文:

在有限的生命里 我想多救一些病人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2月14日        版次:A04G    作者:符畅、粤卫信、王雪

     宋雪文 羊城晚报记者 梁栩豪 摄

    

  70年从医 广东名医

  羊城晚报记者 符畅 通讯员 粤卫信 王雪

  说起“八六海战”的战斗英雄麦贤得,不少广东人对他的事迹耳熟能详。但鲜有人知道,当年与死神赛跑,成功抢回麦贤得生命的专家队伍,都有哪些医护人员。

  今年已91岁高龄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神经病学教授宋雪文就是其中一位。多年来,她深耕神经病学研究,推动国际交流,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今,她仍时刻心系病人,她说,只要活一天,就要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

  从小立志学医,曾参与抢救战斗英雄麦贤得

  1928年,宋雪文出生于浙江金华的书香门第。在她年幼时,母亲就因肺结核去世了,这成为她心底永久的遗憾,从此萌生了学医的想法。

  那时正值抗日战争,看到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的场景,她更坚定了从医救国的理想。中学毕业后,宋雪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中正医学院(现第三军医大学);1952年大学毕业后,宋雪文调入部队医院系统,成为军医。

  新中国成立后,医学人才稀缺,神经科的研究领域更是一片空白。上世纪60年代起,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宋雪文开始专攻神经内科,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最早在神经病学领域开展研究的专家。

  1965年“八六海战”中,19岁的轮机兵麦贤得在头部受重伤、脑脊液外流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3小时,直至胜利。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指示下,一支神经内科抢救专家队伍组织起来,而宋雪文正是当时抢救小组的副组长。

  回忆当时的情景,宋雪文仍觉得惊心动魄。“在送麦贤得来的路上,他一度心跳、呼吸停止,抢救小组展开激烈讨论,到底做不做手术?是否有其他办法?”宋雪文坚持要做手术,并且想尽办法帮助麦贤得恢复,例如把瘦肉和蔬菜剁成泥,鼻饲给他补充营养。

  在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麦贤得渐渐康复了。2009年,宋雪文受邀到麦贤得汕头家中叙旧,二人还切磋了乒乓球。

  远赴重洋毅然回国:要为祖国和人民做贡献

  1982年,宋雪文调入刚成立不久的广州华侨医院,担任神经科主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宋雪文走出国门,远赴日本、奥地利、瑞士、西德等国参观和学术交流,在学习国外先进医疗技术的同时,将中国神经病学的研究成果推向了国际舞台。

  1983年,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聘请宋雪文担任医学院神经科的客席教授,参加科研、教学和临床工作。即使远隔重洋,宋教授依然心系祖国。“党和人民培育了我,也培养了我的技术,我应该回来为祖国、为人民服务。”于是,1985年,宋雪文放弃美国优渥的待遇,毅然回国。

  1988年,经上级部门批准,宋雪文在暨南大学建立了神经病学研究生招生培养点,同年开始招生。如今,30余年过去了,以宋雪文为首的团队已培养出上百位硕士研究生,桃李满天下。

  退而不休,想多救一些病人

  退休后,无论是教学、医疗还是指导科研,宋雪文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并活跃在国内乃至世界神经病学研究的舞台上。

  1995年,她作为中国医学界代表参加了“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1999年,她在暨南大学首次举办国家级继续再教育学习班——脑血管病新进展;在世界顶尖的学术盛会“世界神经病学大会”上,她多次受邀担任发言嘉宾。

  今年,宋雪文因感冒引起心肌炎,不得不暂停了门诊工作。而在此之前,她每周日上午都会准时出现在诊室中,认真询问每个病人的情况。

  “我虽然生活中很多事情记不清,但我看病从来没出过差错,记得清清楚楚。”宋雪文说,她还记得多年前实习的时候,一位临终的病人身边无人陪伴,她抱着这位病人,直到病人离开。“人的生命很短暂,我希望能多救一些病人。”她说。

  谈及对年轻医生的寄语,宋雪文表示:“我们做医生,要以自己的善心和爱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医好病人,让他们健康、长寿。”

  【名医说】

  以善心爱心

  对待每一位病人

  我们做医生,要以自己的善心和爱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医好病人,让他们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