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意趣盎然 价值几何

文房紫砂为何能淡市坚挺?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2月16日        版次:A10    栏目:双喜·珍藏特约    作者:林清清

     清康熙 鹤村(陈鸣远)作宜兴紫砂像生板栗及栗子杯共两件 佳士得供图

     罗桂祥旧藏 南瓜壶 刘创新 供图

     陈鸣远作品 刘创新 供图

  收藏大市平淡之下,小波澜不断激发人们的兴趣点。

  日前,一批贝聿铭旧藏文房紫砂,纷纷以高出估价10倍或20倍的高姿态成交,一时赢尽话题热度。

  明清文房紫砂,为何价格仍能坚挺,淡市拍出行情?审美鉴别的收藏门槛到底有多高?俗称“花货”的仿生器,能品与神品之间的差距在哪里?业界流传着诸多典故的“上海民国仿古”,应如何辨别与认识?

  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了相关业内人士,从业界到收藏家,从学术鉴赏与工艺角度,剖析文房紫砂的价值所在。

  文/羊城晚报记者 林清清

  独家访谈

  文房意趣 从审美看收藏高度

  贰

  文房趣玩的艺术价值

  羊城晚报:如何判别紫砂作为艺术品与手工艺品的区别?

  刘创新:以我的理解,一位创作者的作品,在他所处的时代达到精神文明的一个高度,是为艺术品。我曾总结过收藏理念的三个代表:代表一个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代表一个时代的精神文明;代表一个时代最高的审美标准。这也是我认为定义艺术品和工艺品的区别。

  紫砂还有一个更有利的条件,它从创始之初就有作者落款,落款的艺术家群体规模还挺庞大,跟书画门类非常相近,这样我们可以更明确地辨识它的艺术家属性。有不少的紫砂作者,虽然本身是个工匠,但是他的圈子是跟文人士大夫阶层一起交流合作的,比如以陈鸣远为例,他自己曾考取功名,也是属于传统文人中的一员;与他合作的曹廉让也是个举人。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这一类紫砂名家的作品,是可以被视为艺术品的。

  羊城晚报:作为“清代紫砂第一人”的陈鸣远,您觉得最突出的艺术价值是什么?他的各类仿生茶具趣味盎然,又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是否丰富了紫砂的文化内涵,扩展了茶具雅玩的品种?

  刘创新:首先,陈鸣远在紫砂的发展史上,公认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成就。当我们讨论一位艺术家,如果他技术不过硬,那么空谈他的艺术内涵是没意义的。陈鸣远不仅是作品打动人,在陶艺上的成就也是很全面的。不管是筋纹、光素器还是仿生器,三类作品都能做,而且都达到一定高度,即使后来的“民国七大艺人”,如今很受推崇的顾景舟、朱可心、裴石民,都没有这样全面的成就。

  其次,陈鸣远对作品的设计,所考虑的不仅是外形美感,他还考虑使用时的手感,把玩时人壶交流互动的乐趣。这种对把玩趣味的细腻思考,能很好地在作品中实现,我觉得是陈鸣远最突出的成就。

  羊城晚报:对于紫砂收藏,你如何确立自己的收藏体系?有何特别的收藏故事?

  刘创新:对于建立紫砂收藏体系,每个人的考虑不一样。我的紫砂收藏理念,是从紫砂发展史角度,考虑这件作品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艺术价值和地位。所幸在我最痴迷的时候,上手过大量的紫砂传器,包括为内地和港台的一些大收藏家,以及在不止一家拍卖机构做顾问,有一个很大的过手量。所以我特别向往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希望将来我的紫砂收藏形成更完善体系时,可以呈现紫砂发展各个时期的代表性面貌。

  陈鸣远的仿生器作品我有5件,2016年曾举办《鸣而远兮——陈鸣远陶艺研究》展览,一把壶、四件文房,都是仿生器。这其中,南瓜壶是非常重要的。他是香港著名收藏家罗桂祥先生的旧藏。这把壶也让我开拓了眼界,对于理解、鉴别陈鸣远作品,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壹

  文人雅藏之市场现状

  羊城晚报:从贝聿铭的紫砂收藏中,可否看出他的收藏体系与特点?这批紫砂多为陈鸣远制仿生器雅玩,趣味盎然,是否体现出文人雅玩的收藏风范?

  刘创新:紫砂分为光素器、筋纹器和仿生器。因为泥料的可塑性比较高,所以在中国陶瓷的窑口里,紫砂在仿生器上的成就比较显著。在紫砂收藏体系里,仿生器也算是艺术和财力门槛较高一筹的门类。因为它面向的对象,是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阶层,甚至进贡宫廷,而不是民间实用器。可见在清代的文人品位里,紫砂仿生器也是得到重视的。

  仿生器本来就比较稀缺,近代的紫砂大收藏家,如龚心钊、李初梨、陈克立,和再早一点的虚斋庞元济,他们集中收藏了一批紫砂仿生器,现在一部分已经进入国家馆藏,所以市场上可流通的数量不是太多。这几年紫砂收藏热潮下,艺术品市场陆续出现过一些高质量的仿生器,也很快被一些大藏家吸收了。当然,陈鸣远是一位高产的艺术家,这也是为什么今天在市面上还会偶尔出现一些他的真品。

  一个人的学识与品味决定了他的收藏高度。以贝聿铭的才学、眼界以及家学、审美,紫砂仿生器会吸引到他很正常。从他收藏的数量来看,形成了一定的体系,说明他对这一品类是特别感兴趣的。美国学者谢瑞华女士在1977年出版过一本书,书中标注是贝氏收藏,说明贝聿铭在1977年以前已经入藏。

  羊城晚报:最近的紫砂专场在较平淡的大市中表现突出,原因为何?

  刘创新:陈鸣远被誉为“清代紫砂第一人”,并非浪得虚名。他曾进贡宫廷,在世时就被县志所记载,他在紫砂各方面的成就,让他的作品成为紫砂收藏者的终极目标之一。当然因为陈鸣远文房器的存世量稍微大一点,据我统计至少有几十件,但有一部分已归入馆藏。所以市场上只要是可靠的陈鸣远制,有来源著录流传有序的,他的紫砂壶过往成交成绩在七八百万到两三千万元范畴,文房器一般也是两三百万左右的行情。当然具体会根据作品的精彩度、传承条件和作品的文化意义等而有所不同。

  羊城晚报:你觉得目前的紫砂收藏市场中,有何突出的趋势、亮点值得关注?文房紫砂的市场热度如何?

  刘创新:这两年艺术品市场受大环境的影响,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精品会受到更多人追逐。因为一来大家眼界已经上去了,普通东西看不上,加上大家认为现在市场平淡,有机会买到好东西。所以我们看到精品还是拍出很不错的行情,而中低档则能稍显冷清甚至惨淡。

  不过,文房器本身也是紫砂比较具有优势的一个品种,因为买家不仅限于紫砂藏家。紫砂收藏中有几类,是紫砂行外的人也会感兴趣的:一类是文房类,文玩类藏家会感兴趣;另一个是宫廷类,也会得到一些玩官窑的人的关注。

  叁

  鉴赏热点与收藏要点

  羊城晚报:紫砂收藏,从古到今喜爱者众,紫砂的鉴别有何突出的难点要点?

  刘创新:在上世纪80、90年代,当时市场上是很少见到陈鸣远真品,而“上海民国仿古”的影响力又很大。当时台湾曾有个大藏家收藏了一把陈鸣远壶,各地藏家都飞过去拜访。结果今天再回看这把壶,其实是民国仿的。1997年香港中文大学曾举办过陈鸣远陶艺展,开幕时邀请了工艺美术大师蒋蓉,认出了其中几件是她伯父蒋燕亭的作品。所以此后大家对陈鸣远款的作品都没什么把握。即便是顾景舟,也承认曾仿过陈鸣远。

  但是现在,要鉴定明清文房紫砂,书法铭文和印款是紫砂鉴定非常重要的要点。所以即便是鉴定难度高的陈鸣远作品,现在也是“可鉴定”的。现在仿造水平,印款已经可以做得非常像了,但是刻字仿得完美还是很难。陈鸣远壶上有曹廉让手书刻字,书法风格可以比对。陈鸣远著名的四把南瓜壶中,南京博物院收藏了一把“东陵瓜壶”。中国台湾的紫砂学者黄建亮先生,就是以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宋伯胤先生的书法字迹比对鉴定法,来比对鉴定的。

  另外,现有的文献证据在不断丰富中,有陈鸣远年谱可考。康熙时的诗人金张,他的《介老编年诗抄》中,有二十几首诗文,记录了陈鸣远的生活、创作情况和文人往来,可以互相印证。

  羊城晚报:陈鸣远制壶因受欢迎仿制者多,你认为仿制的水平如何?据说早在雍正年间,市面已经有仿冒陈鸣远的紫砂,而你也曾提醒过如何辨识“民初上海仿古”,可否给出一些提示?

  刘创新:在中国艺术的学习过程中,仿古是不可避免的一个过程。我们今天学书法学水墨画,都要临碑、临帖。您提到的一个问题,雍正乾隆时有没有陈鸣远仿品?我认为是没有的。因为目前还没有过硬的证据证明。

  曾有一件收藏在国内某博物馆的一把陈鸣远款包袱壶,我们有鉴赏老紫砂能力的人,都知道是乾隆时期的旧壶,但是它上面有陈鸣远款。很多人就以此为证,说乾隆时期有仿陈鸣远。但你要再细看,那个款是近几十年的窑后刻,所以不能说乾隆时就有仿陈鸣远。

  还有一种是寄托款,风格上跟真品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不被认为是仿品。寄托款和后添款,都不属于仿品。所以目前看来,雍正乾隆时候没有出现仿陈鸣远。根据目前的研究,第一个仿陈鸣远的人应该是陈光明,所谓“仿鸣远壶好手,明有陈光明,暗有江案卿”。他落了陈鸣远款,但是仿的水平包括泥料、工艺都相差很远。

  值得注意的“民国仿古”,是源于当时的大藏家谭敬。他不仅吸收了庞元济《虚斋名画录》、《虚斋名陶录》中大部分藏品,还组织一批人仿制古画和紫砂。谭敬当时也找了一些高手,比如顾景舟、裴石民、蒋燕亭这些名家,是有自己艺术面貌的。

  由此可见,一来说明陈鸣远在清代时,艺术水平就已经非常高,所以会有大批量的仿制。其次是,“上海民国仿古”的仿制水平也蛮高,只是它达不到真迹的水平。通过鉴定,你能区别真品与仿古之间的差异之处。今天看民国仿古,我没有完全否定他们。但你知道,古代谈艺术品的最高要求,“谢赫六法”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如果画得好,叫能品,格调气韵高的叫神品。古人以气韵为先,过于注重技巧就次之了。

  羊城晚报:很多人讲究养壶,古董紫砂能否日常使用?有何注意?

  刘创新:使用当然是有损害的风险的。如果说能小心使用,没有造成损坏,也无妨。我自己也用乾隆时期的老壶泡茶,当然陈鸣远的壶我也泡过,别人问我会不会比较香,我说不会!只是心理上会很幸福。第一流的壶与第二流的壶泡茶有区别吗?没区别;第一流与第九流的壶泡茶有区别吗?有区别。但我们不用第九流的壶泡茶。

  一位老行家跟我说的一句话,我很认同:我们收藏艺术品,应该还原它本来面目。哪怕今天有包浆可能比较美,但这不是它本来的面目。

  我非常欣赏这一种养护方法,他每次养完壶都是干干净净的,只有光泽,没有茶垢。我觉得这种方法会比较科学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