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东公共卫生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传染病防控有序有效 爱国卫生运动如火如荼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2月19日        版次:A07    作者:丰西西

     ▲省疾控中心钟豪杰医生在给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做采样送检测 (省疾控中心供图)

     省疾控中心针对登革热疫情开展查蚊灭蚊工作 (省疾控中心供图)

     救治危重SARS病人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供图)

     陈绍文

     2008年,汶川地震伤员由当地转运到广州各大医院治疗,南方医院接到上级命令后,紧急派遣救护车和医护人员赶往白云国际机场迎接伤员,图为现任南方医院党委书记朱宏与急诊科主任桑显富转运伤员情景。 (南方医院供图)

  羊城晚报记者 丰西西  通讯员 粤卫信

  A 传染病防控成效显著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这句诗是形容当年深受血吸虫病之害的江西余江。事实上,这句诗适合70年前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大多数地方。

  新中国成立之初,天花、鼠疫、霍乱、血吸虫、黑热等传染病在我国肆虐流行,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广东也不例外。随着国家免疫规划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陆续出台,让越来越多的力量加入到传染病防控当中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很多传染病,如天花、霍乱等得到较彻底消除,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等病例数大幅下降。尤其对流行100多年的血吸虫病,广东省先后50多次组织万人以上参加以消灭钉螺为重点的血防水利大会战,1974年全省基本消灭消除血吸虫病,1985年在全国率先消除血吸虫病。

  近年来,广东传染病总体疫情平稳,各类传染病防控有序有效。2015-2018年,全省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年均发病率322.75/10万,与2011-2014年的发病率(326.92/10万)相比略有下降。截至2018年,全省连续25年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连续16年无白喉病例报告;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16.72%,下降至2013年的0.97%,乙脑、流脑等多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极低水平。成功应对登革热、流感、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突发疫情。艾滋病疫情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代表一般人群的孕产妇艾滋病病毒抗体感染率稳定在0.02%,艾滋病经血液传播基本阻断;经注射吸毒和母婴传播得到有效遏制,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不断上升,病死率降至2%。

  近几年,全省肺结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肺结核报告发病率稳步下降。疟疾、血吸虫病达到消除状态。全省原100个麻风流行县(市、区)全部通过验收,实现全省基本消灭麻风病目标。

  B “非典”后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传染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2002年末至2003年初,“非典”爆发,广东是全球抗击非典的第一个战场。经过深入调查,广东专家组发出了世界上首份“非典”调查报告,首次使用了“非典型肺炎”的诊断描述。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专家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非典”疫情得到了遏制。

  “非典”之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疫情直报体系。据悉,“非典”后,广东围绕卫生应急预案及体制、机制、法制“一案三制”工作重点,完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医疗机构都建立了应急机构,不断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能力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全省各级卫生部门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卫生应急预案900多部,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覆盖了各类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范畴,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断增强。

  据介绍,2004年开始,全省建设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互联网即时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2小时内国家、省、市、县四级接到报告;省级每月、每季以及每半年度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并针对重点疫情、重点事件实行专题风险评估。每次评估均邀请农业畜牧、检验检疫、气象灾害、市场监管、教育等领域专家,以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环节为切入点,列出风险管理流程图、形成风险提示月历和年历,提出重点部门具体工作建议;在省卫生健康委门户网站每月15日公布上月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信息;在省疾控中心微信平台每月公布下月重点关注的传染病并提醒公众相关防控措施;登革热、禽流感流行季节前发布预警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专家回应社会关切问题,起到公众预警作用。

  C 首例MERS疫情处置获世卫组织点赞

  “非典”后,广东陆续面对H7N9、H5N1禽流感、H1N1流感、登革热等挑战,防控工作都有序、有力、有效。

  2015年5月27日,广东发生一起中国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接到世界卫生组织通报后,广东不到2个小时找到病例,24小时实验室确诊病例,7天内找到78名密切接触者。连续奋战一个月,实现病例有效救治,密切接触者未发生续发病例,院内医务人员零感染的防控目标。同期,韩国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导致186人感染,36人死亡。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评估我国首例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处置:“从SARS到MERS,体现了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跨越了一大步。”

  2013年以来,广东连续5年报告H7N9疫情。2013年-2018年分别报告6、107、71、27、47、1例,2019年未报告病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为了做好H7N9疫情防控,2014年,广东省政府颁布了《广东省家禽经营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文件,推进“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并在全国率先提出活禽经营市场“一天一清洗消毒,一周一大扫除,一月一休市,零售市场当日零存栏(1110)”规范化管理措施;必要时采取临时性休市应急措施。省相关联防联控部门明确分工,各负其责,抓源头防控和医疗救治,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病人”和“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早”“四集中”救治原则,千方百计提高救治成功率。2017年1月,省卫生和农业联合科研攻关组率先发现H7N9病毒发生了对禽高致病性的变异,推动禽间免疫。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家禽H7N9全面免疫工作,应免家禽群体免疫密度超过90%,构筑起坚实免疫屏障,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D 爱国卫生运动确保传染病防控实效

  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确保传染病防控取得实效成果,离不开爱国卫生运动。

  解放前,广州市荔湾区金花街长年累月污水、粪便横流,是有名的沟渠臭、露天厕所臭、垃圾臭的“三臭街”。

  1952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防疫委员会。当月,广东省防疫委员会成立。同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明确各级防疫委员会,以后统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1952年爱国卫生运动发起后,金花街响应号召,全民出动,挖沟渠、建公厕、清垃圾,昔日“三臭街”变成了全国爱国卫生运动模范单位。

  半个多世纪以来,广东爱国卫生运动始终坚持以保护人民健康为目的,以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为主要工作方式,为改善城乡环境、预防控制疾病、提升群众文明素质、促进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以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病媒生物防制、农村“厕所革命”、卫生城镇创建等为载体,大力推进健康广东建设,逐步由环境卫生治理为重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显著改善,长期以来存在的环境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性扭转,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各项指标排在全国前列。2018年11月29日,省人大颁布重新修订的《广东省爱国卫生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从原有的33条增加至73条,充实了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完善了有关协调机制,明确了爱卫会成员单位、各级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的职责,以及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条例》使广东省依法推进爱卫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以立法引领推动广东卫生健康保障服务,推进健康广东建设,进一步推动各地各单位落实爱国卫生工作“四方”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局面,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在安全、环境、卫生健康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如今,在广东,定期清理家中花盆积水成了大多数人的习惯。这样的习惯,源于登革热防控。登革热防控是近年来广东爱国卫生运动的重点工作。由于登革热主要通过白纹伊蚊(花斑蚊)叮咬传播,清除蚊虫孳生地(各类家居、工作场所的室内和外环境积水)、杀灭成蚊和个人预防蚊虫叮咬是登革热防控的关键措施。实践证明,着力加强以防蚊灭蚊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能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的扩散。因此,近年来,每当进入登革热本地流行季,广东省卫健委都会发布登革热防控预警,提醒市民提高防控意识。

  据介绍,至如今,广东已实现省级以上卫生城市地市级全覆盖。深圳、珠海、东莞、中山等城市已实现省级以上卫生镇全覆盖。截至目前,广东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17个,国家卫生镇(县城)102个。卫生镇覆盖率为52.33%个;卫生村受益人口覆盖率为74.0%。

  据悉,到2020年,广东全省国家卫生城市比例将达45%;国家卫生乡镇(县城)比例达到10%。下一步,广东将重点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东在公共卫生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不足40岁延长到现在的77.2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传染病防控方面付出的努力。尤其是在2003年“非典”(SARS)发生后,广东省重大疾病防控从体制机制法制等方面发力,强化各项体系建设。

  近年来,广东取得防范埃博拉出血热,有效应对中东呼吸综合征输入性疫情,阻断寨卡境内传播,控制H7N9疫情等成绩。尤其是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应对,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评价:“从SARS到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体现了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跨越了一大步。” 

  广东省爱卫会卫生创建专家陈绍文:

  探索创卫新模式 造福群众勤耕耘

  口述史

  尽管退休好几年了,年近70岁的广东省爱卫会卫生创建专家、原广东省病媒生物防治协会副会长、原肇庆市卫健局副调研员、市爱卫办主任陈绍文,如今依然忙碌不已,到全省各地指导、培训,帮助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卫生创建工作。

  从1999年就开始从事爱国卫生工作的陈绍文,说起自己的工作感慨万分:“爱国卫生工作是上世纪50年代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倡导下,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全国爱卫会开始推动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卫生村镇活动以来,完善了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提升相关行业管理水平,特别是大幅降低了老鼠、蟑螂、蚊子、苍蝇(四害)等病媒生物的密度,有效切断疾病传播的途径,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陈绍文回忆,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爱卫部门的悉心指导帮助下,肇庆市集全市之力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2002年成功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随后,他和各级爱卫人员深入广大镇村调研,发现镇村环卫基础设施破旧不全,环境卫生管理体系薄弱或空白,到处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人畜粪便恶臭、蚊蝇鼠蟑横行,恶劣的环境严重威胁着当地群众的身心健康。他意识到农村这种环境急需开展创建卫生镇、村的爱国卫生运动。但是,起初在农村开展卫生创建并非易事,常常遇到干群不理解、资金缺口大、涉及部门多、专业性强等重重困难,推动创建举步维艰。但是,陈绍文和市、县爱卫办人员一起,克服重重困难,长期坚持深入基层开展细致的宣传发动工作,并选取一些干部有积极性的村镇搞试点,接着在试点召开推广现场会。通过不懈的努力,陈绍文他们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教育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使大家对卫生创建所取得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都予以高度评价,也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省爱卫部门、市和县级政府都逐步增加资金支持,同时,在民间也形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轰轰烈烈创建卫生镇村的局面。 

  陈绍文介绍,省爱卫会和肇庆市委市政府曾分别在农村创卫工作做得好的广宁县召开现场会。由于创卫过程中全面实行家家户户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排水排污系统全面密封改造、垃圾存放收运设施密闭化、道路全部硬底化,大幅改善了环境卫生。

  下乡时,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对陈绍文说:“我一辈子都没有享受过这么好的环境啊!”曾经有一位老人拿着一盒布满灰尘的蚊香对陈绍文说:“你看我这盒蚊香已经用了好几个月啦,创建卫生村前一个月要用好几盒蚊香才行!”还有个村干部曾经跟陈绍文开玩笑说:“搞了卫生村后,村里老鼠都不见了会饿死猫的。在基层的干部群众中普遍认为卫生创建的确是造福人民、功德无量的事业。很多县、镇、村干部创卫成功后,面对群众感恩党委政府的情感时,都深深感到有一种强烈的成功感。

  陈绍文告诉记者,在开展创卫过程中,陈绍文和同事们始终瞄准“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这个目标,坚持“实效、实用、实惠”原则,在推动每一项工作,研究建造每一种设施的时候,都要想方设法做到实际效果要好、群众使用方便、投入资金最少。陈绍文在近20年的爱卫工作生涯中,经手创建一个国家卫生城市和两个省级卫生城市,近60多个卫生镇、近4000个卫生村。同时,经常参加全省各地的卫生创建检查指导,在实践中成功探索出一套“效果好、投入少、见效快、易推广、群众欢迎”的创卫方法。还研制出 “水封式沉沙井”和“密封式卫生垃圾屋”两种设施,获得国家专利。为了降低各地开展卫生创建难度,提高卫生创建成效。近年来,陈绍文用多年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各地好的做法,建立了一个卫生创建和病媒生物防制基础设施实物模型培训基地,供创卫人员实地参观学习。

  大事记

  ●1952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防疫委员会;1955年,中共中央赋予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的任务,由此“除四害”成为爱国卫生运动的特殊使命;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重新组建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1974年,广东基本消灭血吸虫病。

  ●1978年,广东开始实施计划免疫规划。

  ●上世纪80年代末,广东各市、县防疫站相继恢复。

  ●2000年12月,广东省卫生监督所和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式成立。

  ●2003年,抗击“非典”并取得全面胜利。

  ●2003年,《广东省爱国卫生工作条例》颁布实施,广东省爱国卫生工作步入法制化发展轨道。

  ●2004年成功抵御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2012年,广东省建立了国家第一批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类国家卫生应急队,并建立了全国首家省级应急医院——广东省应急医院。

  ●2016年省政府设立了由省领导牵头、42个部门组成的省政府防治重大疾病工作联席会议。

  ●截至2018年,全省连续25年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连续16年无白喉病例报告。

  ●自2010年广东惠东县报告最后一例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后,全省再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2019年4月,广东通过省级消除疟疾终审评估。

  光影纪

  设计统筹/陈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