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知礼节,明荣辱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1月03日        版次:A12    作者: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③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 

  ④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⑤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史记》)

  ⑥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中华经史昭示后人,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延展,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教师点题]

  “中华经史”一词已明确了作文选材的范围:讲中国传统文化;“昭示后人”则明确了选材的意义:考察对“传统美德”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它对后人而言,向内表现为“价值取向”,向外表现为“行为规范”;“感触与思考”则明确了核心任务:“感触”偏向于感性认识,“思考”偏向于理性深析。

  几则材料涉及的情境和内容差异较大,感触和思考开放度也应当大。比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可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不争,应主要指在功利上不争,而在其心灵深处,却仍有着家国情怀;“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仁”不在别处,就在你光明的初心,在每一个居仁由义的现代中国人心中;“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一句,应理解为“粮仓充实、衣食饱暖,荣辱的观念才有条件深入人心,老百姓才能自发、自觉、普遍的注重礼节、崇尚礼仪”;“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可联想“一带一路”的倡议,一是行在言先,二是公道自在人心,三是得道多助;“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正是所谓“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题目中要求“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按数列公式计算,两句关联方式便有15种,三句关联方式更有20种,这一共35种组合方式,开放度大,选择面宽,的确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延伸。但仍要注意几点:句子原意的限制性;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辩证性;选句关联的逻辑性(求同思维);合理延伸的方向性。它们都值得推敲。

  (广州市第六中学 郭子健)

  [学生 作文1]

  不争为贵,我仁亦仁

  □卢子言 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9)班

  古贤人之不争、尚仁,令今之众人仰慕。此境界赋予人高尚的品德,在云卷云舒中映出人本质中仁义的微光,带领常人走向更为“雅”的世界,去领略“不争”与“仁”之间的奥妙。

  善心利人,不争名利。《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世间万物都需水的滋润,而水却默默奉献,不争一丝一毫。古有欧阳修,寄情于山水之间,不争朝廷中的琐碎名利,却与百姓交乐甚欢,在地方上治理有方。此非“利万物而不争”者乎?放眼今朝,王继才夫妇在黄海默默守岛三十二年,以孤岛为家,与海水为邻,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遥远的海山岛,却不求回报;“草原妈妈”都贵玛默默爱护着二十八位孤儿,用自己的仁爱之心,温暖着无数小小的心灵,面对国家授予的“人民楷模”荣誉称号,她只是表示“自己有义务抚养这些孩子”……无数人用自己那玲珑无邪的心,以“仁”去利“万物”,此即谓“善心”,即谓“利人”,即谓“不争”。真善美永存世人心中,由古至今,纵使四季更迭,花开花落,都永不枯竭地在滋养着万物生长。

  远离名利场的追逐,完善内心的仁德。仁者远乎?自仁,即仁。《论语》道:“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离我们远吗?并不,只要想成为仁人,便能成为仁人。

  仁,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古贤人之仁,诸如屈原所追求的,今人更需习之。对于每个人来说,仁离自己并不远,重点是如何做出选择,从而拥有属于个人的道与仁;仁,即仁爱,众人需怀有仁爱之心去对待世间万物。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所以遇到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总会有人伸出仁爱之手——回忆“5·12”汶川大地震,无数海内外同胞纷纷向灾区伸出援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种种感人事迹一时间温暖了神州大地;仁,即仁德,当我们怀有仁德之心去看待一件事情,就总能做出理性判断,不至于违背道义。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人仁德的情怀在五千年历史中早就得到升华——我国外交成就颇多,不正是凭借公平公正的仁德之心赢得阵阵掌声的?仁远?非远也。我仁亦仁,传颂已久的仁义在流沙般的亘古岁月中熠熠生辉,终将由吾辈一脉相承。

  “不争”与“尚仁”所体现的“义”与“雅”,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求的。高山苍苍,江水茫茫,愿古贤人之不争、尚仁的优良品德能继续在无数人心中开花结果。

  [教师点评]

  文章标题《不争为贵,我仁亦仁》开门见山地点出所选择的两个名句,简洁有力。

  正文部分,首先指出“善心利人,不争名利”,然后指出“远离名利场的追逐,完善内心的仁德”,主体段的两个部分过渡自然,逻辑清晰。

  在论据上,王继才夫妇、“草原妈妈”都贵玛、“5·12”汶川大地震、一带一路等例子有时代感,突出名言警句在当下的传承和发扬。在语言上,作者善用四字句、化用文言句式,体现出追求典雅蕴藉的语言个性。

  不足之处是,在开头和结尾,把“不争”与“尚仁”往“义”与“雅”的方向靠拢,显得生硬牵强。

  另外,古人的“不急”与“尚仁”在当下如何体现、如何转化,这些文中都没有深入论述。可见对名言警句内涵的理解,还可以挖掘得更深刻。

  (广州市第六中学 郭子健)

  [非师点评]

  这篇作文乍一看合乎规矩,语词通顺,表达清晰。但深究下去,仍有以当下道德模范来“套”古代圣贤思想之弱点。论述并非水到渠成,百分百妥当。

  比如老子对水“不争”之阐释,意义指向其实并非作文中模范事迹可以涵盖。简单化比附虽无大错,但却消减了老子思想的光芒,甚是可惜。

  (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 江冰)

  [学生 作文2]

  上善若水,人亦若水

  □骆丽君 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10)班

  《史记》有言:“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是讲付出。而《老子》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句与其有共通之处。《管子》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则说明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才能顾得上懂礼节、知荣辱的道理。

  在我看来,生而为人,既要学会包容付出,也要活得有尊严,活得体面。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21岁的张玉滚走进大山,手执教鞭17年,他只愿做一轮明月照亮山村孩子走出大山的路。像张玉滚这样默默无闻地付出的人不胜枚举,他们将金钱买不到的知识带进大山。他们明白“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的道理,以身作则地奋斗在支教最前线,培育出一批批优秀的孩子。他们的默默奉献,改变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们的人生轨迹。他们桃李满天下,却从不求回报。或许我们不能成为与他们做同样事情的人,但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那种不计回报的付出精神。我们可以做的默默付出、不计回报的事其实还有许多,比如主动伸出援手扶起摔倒的行人;见义勇为,机智勇敢地与歹徒作斗争等。

  学会付出,也要学会包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发生冲突是在所难免的。老子曾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为最好的善意像水一样,可以对万物有利却不争。当发生矛盾时,我们要像水一样有包容之心,心平气和地思考孰对孰错,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事物。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须学会理解、包容他人,不为无足轻重的小事发怒。

  但活得有礼数、有尊严才活得有价值。《管子》中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一千多年前,科技水平不发达的时代,能不能吃上饭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但当衣食足,仓廪实时,意味着这个人已经摆脱了贫困,他也应该学会礼数,明白荣辱。在万物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已无需过多地担心吃穿用度的问题,那么礼节和荣辱观也显得更加重要。在待人接物上,我们的传统礼节不应有偏差;在为人处事上,我们要有明确的荣辱意识。包容和付出,知礼节并明荣辱,这些都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重要条件。

  [教师点评]

  本文围绕“生而为人”的话题,结合题目中的三句名言行文立意。标题《上善若水,人亦若水》即点明主旨。在主体部分中,“润物无声安如水”“轻看名利淡如水”“分辨荣辱礼如水”三个分论点既紧扣标题中的“水”,又以水为喻,突出为人的品质,突出无私奉献、淡泊名利、活出品位的递进关系,构思巧妙。

  在行文中,于敏、张玉滚等模范人物以及种种不文明现象均有一定的时代感,突出名言警句昭示后人的作用。

  不足之处是,第三个分论点“分辨荣辱礼如水”的内容显得比较生硬,在选择组合的名句时,可以再斟酌。

  (广州市第六中学郭子健)

  [非师点评]

  这篇作文与上一篇有类似的优点与问题。比如,《史记》有言:“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而《老子》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句与其有共通之处。《管子》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段论述就大可推敲。且不论作者对三家学说原文是否准确理解,彼此之间关系之推理演绎也值得商榷。

  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经典,首先要正确理解,不可望文生义。即使抽取其中一义与当下挂钩,看似合理的表象后面也可能隐藏误解,至少失之简单,放弃了经典丰富的一面。此法不值得提倡。

  (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 江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