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城晚报特派武汉记者 李斯睿 随着武汉方舱医院全部休舱,武汉的新冠肺炎患者目前都在定点医院进行救治。正在被救治的患者中,重症、危重症的都集中在ICU(重症监护室)。这里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羊城晚报特派武汉记者连续三天四度进入广东医疗队支援的武汉协和西院二楼ICU,近距离感受最前沿的“战斗”,记录下医生们拯救危重症患者、与病魔抢夺生命的点滴故事。 医疗“敢死队” 时时直面危险 3月10日下午,躺在病床上的56岁吕芳,在镇静剂的作用下,已经失去了意识。新冠病毒严重损害了吕芳的肺部功能,病床边的一台ECMO(俗称“人工肺”)24小时不停歇地支撑着她。 此时,广医三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高元妹盯着电脑显示屏上吕芳的胸片,紧急拨通了她孩子的电话。“我在隔离病房里,刚给你妈妈拍了胸片,她的右侧出现了气胸。我们需要马上给她做一个穿刺,需要紧急做这个手术,但是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血,你能明白吗?” 当得到患者家属同意后,高元妹立即向身旁的医护人员示意,给吕芳做胸腔穿刺引流术。 “别靠太近,相隔两米的距离。”一旁的医护人员提醒在场的记者。在平时,胸部穿刺手术并不难,但在此时操作这个手术,对医护人员来说却有着极高的暴露风险。所以,这群医生被外界称为“敢死队”。 一切准备就绪后,医护人员开始了胸部穿刺手术。经过紧张的操作,整个手术顺利完成…… 救治一人意味着 拯救一家人 “嘀,嘀,嘀嘀嘀……”ICU床头的生命体征监测仪不时红灯闪亮,短促且刺耳的报警声不断。在协和西院二楼ICU,二十台生命体征监测仪组合在一起,这些“嘀嘀”声成为这里的生命之声。 病情变化快是新冠肺炎的显著特征,这使得重症患者救治起来要比SARS患者更难。在这里,生命是以分钟为单位计算的。 作为协和西院ICU医疗组组长之一,高元妹经常在匆匆吃过盒饭后,立马“进舱”,她负责ICU里10位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和监护。 来自内蒙古的李春阳医生与广东医疗队一起奋战在协和西院ICU。3月10日晚上10时,他走到32岁的何亮和30岁的陈望的病房前,看着他们躺在病床上不受控制地流口水的样子,李春阳非常难受。 “他(何亮)是脑血栓,在我们神经内科本来就是一个罕见的疾病,再综合一个新冠肺炎,真的很难治疗。这个年轻人(陈望)有脑出血。他们太年轻了,这个年纪意味着‘上有老下有小’,拯救他们就意味着拯救一家人。”李春阳坦言。 共同的敌人 是新冠病毒 ICU里并不只有冰冷的机器,也有着细腻的温暖。 在病房里,能看到许多气管插管患者的胸口上都放置了一个充满氧气的无菌乳胶手套。“这个手套能抬高气管插管的冷凝管,防止液体回流,预防感染。”医护人员习惯在这个手套上,用黑色的马克笔画上一张笑脸。 广东省支援湖北武汉疫情防控医疗队重症专家组领队、广医一院副院长张挪富每日早交班时,强调要特别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高元妹每天都要上普通病房看转出的患者,再晚也要和患者家属打一通电话。 3月11日下午,广医一院重症医学科护长黄敬烨为78岁的患者金祥吸痰,如此高风险的操作他每天早晚需要重复3-4次。吸痰结束之后,广州护士郑慧雯把手机凑到了金祥的耳边,一遍遍播放患者家属录制好的祝福视频。每次孙女们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时,金祥都会眨眼和晃动头部。 在ICU里,医患双方之间仿佛有了一种战友般的情感,共同抗击病魔。 就如金祥的孙女在视频里所说的“要相信奇迹”,奇迹也在ICU中不停上演。 截至3月15日,张挪富和他带领的广东支援协和西院ICU医疗队已经工作一个半月。在这期间,他们共收治危重症患者69人,其中14人成功拔除气管插管,17人从ICU转入普通病房。(文中患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