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街谈巷议

“信邮哀思” 连接此岸彼岸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3月27日        版次:A01G    作者:林如敏

    

  □ 林如敏

  清明临近,但疫情未尽,广州殡葬服务机构暂停现场祭扫活动。除了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云祭扫外,广州市民政局还为市民推出“信邮哀思”服务。市民可以把对亲人的思念写成一封信,邮寄到市殡葬管理处,由工作人员把信件摆放到亲人的墓地或骨灰盒前,让逝去的亲人“看见”你的信。

  我个人很认同法国思想家拉罗什·福科的一句箴言:殡葬的排场更多的是考虑生者的虚荣而非死者的体面。死者长已矣,身后场面哪怕是“备极哀荣”,理论上都与其无关了。

  但这不意味着祭拜、追思的虚无。缅怀亲人、寄托哀思自有一种悼亡美学。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的要义当在于内心虔诚的情感。相较于烟熏火燎的往日现场,安静、绿色的云祭扫于追思的本义而言,并不打折扣。

  亲情作为中国文化传统里最牢固的一条纽带,让人们总是渴望与逝去的亲人重建某种连接。这种连接必须通过物的形式去传递、去完成。比如,在燃烧冥钞的袅袅青烟中,在伏维尚飨的烟酒瓜果里,人们完成了与逝者的互动想象。

  当现场祭拜因为疫情不能达成,物的连接暂时中断了。民政局推出的“信邮哀思”及时补苴罅漏。“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实体书信连接了此岸与彼岸,生者的倾诉因为物的连接(把信件放到墓地或骨灰盒前)似乎可以抵达逝者的耳边。

  天上人间两陌路,只要它能慰藉人心,就不要去追问这种连接是否虚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