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奇趣生物

驯化大豆,先控制开花期

——延迟花期,可令大豆种植适应性提升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4月06日        版次:A06    栏目:晚会·潮人新知    作者:易芝娜

  羊城晚报记者 易芝娜

  大豆原产于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大豆栽培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农业生产中都占据重要地位,因此驯化和改良大豆的相关研究,从未停止过。

  近日,广州大学、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等多家研究团队合作,发表研究论文称,他们发现Tof11和Tof12这两个有特定分子结构的PRR同源基因可调控大豆开花期,而大豆开花期在大豆驯化中的生态适应过程中能起到关键作用。

  最早的大豆是由分布于我国黄淮流域(北纬32-40度)的野生大豆驯化而来。大豆是典型的光周期极为敏感的短日照作物,野生大豆比栽培大豆对光周期要更为敏感,开花期和成熟期相对栽培大豆也延迟很多。而栽培大豆通过驯化与改良,已相对适应更广泛的地理生态环境。

  但其单个品种或种质资源一般仍只适宜于纬度跨度较小的区域内种植。因此,如何让大豆适应不同生态区环境一直是重要的科研问题。

  新研究发现,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图位克隆、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克隆了这两个可调控大豆光周期的同源基因Tof11和Tof12:通过减弱生物钟基因LHY对豆科特有的花期因子E1的抑制,导致成花素基因FT表达下调。此举最终可令大豆延迟开花,从而进一步缩短了栽培大豆的开花期和生育期,因此提高了栽培大豆的适应性和种植。

  该研究不仅进一步建立了完整的光周期调控分子网络,阐明了大豆适应高纬度生态环境的遗传基础,还发现了大豆驯化过程中同源基因的逐步进化与选择的分子机制,从而确认了光周期开花是作物核心的驯化性状。

  该论文已于3月30日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