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城已初曦 共赴春约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4月10日        版次:A08G    栏目:不信东风 唤不回    作者:汤铭明

    

    

     4月8日,武汉西马路,一名店铺老板娘在围栏中跳舞

     3月24日,武汉东风本田二厂,复工的总装车间流水线上,工人每人间隔1.5米吃午餐

     4月1日,胭脂路社区内,一名网约理发师在为街坊剪发

     3月25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康复驿站,医生带领康复隔离人员做八段锦

     4月8日,武汉解封离汉通道首日,西马路上的一家小吃店卖起了热干面

     吉庆街雕塑前,一名身着防护服的路人在吃热干面

     2月28日,被封闭的得胜桥老街失去了往日的喧哗,一位老伯夜晚在街边遛狗

     3月10日,武汉东西湖区径河街长墩堤社区,公交车为居民运送700份蔬菜

     2月6日,封城后的武汉江城大道立交鲜有车辆经过

     4月6日,武汉汉口江滩,出门透气的市民将口罩挂在树枝上

     4月2日,武汉黄兴路路口,一家小卖部的老板在练拳击

     更多内容请扫二维码

     3月30日,武汉得胜桥社区,街坊们晚饭后跳起了广场舞

  文/图 羊城晚报特派武汉记者 汤铭明

  汉口江滩边,76岁的吴伯终于摘下口罩,像往日一样静静地看着波光潋滟的长江水,“我永远会记住那些让我们摘下口罩的人”。

  那些为武汉拼过命的医护人员,4月10日全部和这座城市告别,返回家乡。78个日夜、1800多个小时,来时风霜雨雪,分别已春暖花开。

  封 锁

  90岁的潘胜出(化名)老人怎么也没想到,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他在黄鹤楼下的平静生活。

  历史会永远记住2020年1月23日。昼夜不息的长江上,江水裹挟着一长串火车鸣笛声奔腾着。居民楼上空飞过白鸽,那哨音与江汉关的钟声呼应,提示着城市的动静。空荡荡的长江大桥,不时呼啸而过的救护车,总让人心头一震。

  城市进出通道封锁,住宅小区打围封控——“重症”武汉,从这一天开始,仿佛进入隔离病房。

  坚 韧

  喧嚣被病毒藏了起来。

  “今天到处串门,明天肺炎上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标语,时刻警醒着每一个人。社区巷口的广播里,不停地循环播放着防疫须知。

  2月11日凌晨,武汉所有住宅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几乎一夜之间,小区门口拉起了警戒线。几天后,一排排颜色各异的人工围栏、共享单车搭成的临时路障,让“硬隔离”成为新的城市景观。

  那天之后,围栏内外,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人们想方设法适应被围栏切断的生活:外卖小哥站在电动车上,趴着围栏用力张望;街坊用长长的绳索将快递吊起;修手机的年轻人透过围栏扫二维码付款……

  这些红黄蓝绿的围栏缝隙里,是一张张武汉人坚韧的面孔。

  时间和病毒在赛跑,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社区居民、下沉党员干部、志愿者……这些生命的摆渡者,穿越支离破碎的至暗时刻,帮助人们重新建立连接。

  “在社区,我们是医生,是采购员,是心理咨询师。”面对巨大的社区工作压力,东西湖区长墩堤社区宋兰娟从未想过退缩。

  武汉的烟火气被暂时隐藏在每一个居家隔离的厨房里,也隐藏在大大小小的方舱医院里、康复隔离点中。

  前进四路的街坊浦姨研究起了蛋糕的N种做法,“忙活了大半辈子,这次算是真正回归生活了。”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内,患者们在这里谈病情、拉家常、下棋、跳舞……3月27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康复驿站,最后99名治愈患者结束隔离观察,在细雨中踏上了归家路途,临别的前一夜,他们在空旷的楼道里,亮起手机灯,用爱点赞医务人员。

  复 苏

  这个冬天太过漫长,这个春天来之不易。4月8日,武汉城门重启,迎来春色。

  傍晚的江滩边,远处高楼,霓虹闪烁。江边散步的情侣、玩滑板的少年、健身的大叔……在家呆了60多天的摄影师小刘终于回到了这片他最爱的打卡地,他说:“最美的,不是照片滤镜下的武汉,是眼前这个生动而真实的武汉!”

  得胜桥老街街口的热干面店铺送起了外卖。杨姐戴着口罩,领着伙伴们跳起了广场舞,她说:“我要把攒了两个月的舞步,全都跳回来!”张姨经营了十多年的卤肉小店重新开张,街巷里远远飘来阵阵卤牛肉的香味。或许,经历过苦难和抗争,才能重新体会到市井生活的坚韧。

  尼采说,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还好,那些不能起舞的日子,很快就会过去。期待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可以摘下口罩,认真地笑,认真地哭,认真地爱。

  云开雾散,繁华依旧。武汉,这座依水而生的城市,依旧会如滚滚江水般生生不息。

  潘胜出的那顿四世同堂、儿孙促膝的年夜饭,等了两个多月,终是吃上了。

  设计统筹/陈健怡

  插图/陈健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