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第51个世界地球日 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4月22日        版次:A07    栏目:特别报道    作者:赵燕华、 穗规资宣

     海珠湿地 谢惠强 摄

     地球日宣传图片

  文/赵燕华 穗规资宣

  今年4月22日是第51个地球日,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共同的地球、保护家园的环保意识。中国非常重视地球日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和地球日的宗旨也是不谋而合,都是告诫人们,不要用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发展,这是不可取的。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小到一个组织一个个人,都需要有爱护地球资源的意识,都要主动承担起保护地球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改善地球环境,克服困难,为自己赢得更加持久的生存和发展。

  记者从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在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方面,广州作为全国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先行先试城市,组织编制了《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送审稿,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该规划经修改完善,目前部、省正在审查。

  与此同时,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方面,广州市2018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二位、全国第四位,建设用地地均GDP在全国仅有的3个建设用地地均GDP 高于1000 万元/公顷的城市中排名第二位。

  广州“四轮”驱动

  做好自然资源保护利用   

  A、强化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体”意识 

  据悉,目前自然资源部和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正在审查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是按照自然资源部在广州市开展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先行先试相关部署而编制的,其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握广州“山水城田海”良好自然本底,强化底线意识,严格管护自然生态网络,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特点有四:

  一是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底线约束,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应划尽划永久基本农田,统筹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建立全域空间管控体系。

  二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为基础,合理确定生态、农业、城镇空间。

  三是顺应广州自然地理地貌,依托山水林田湖海自然资源,构建以重要自然资源分布区域为主体、水系与廊道为纽带、重点生态公园为节点、通山达海的生态空间网络,系统保育市域九大生态片区,建设区域-组团-社区三级生态廊道。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总体规划》强化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体”意识,强调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系统性思维,以珠江水系为脉络,以流域空间为载体,统筹森林、河涌、湖库、湿地、农田等自然资源系统保护利用和治理。适应自然资源统一管理要求,明确森林、水、耕地、湿地、海域等重要资源的核心指标、空间布局、管控保护内容和治理要求。

  B、 获奖励2500亩用地计划指标

  一组数据显示,广州市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全面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广州市土地消耗率(每增加1亿元GDP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从2011年的13.67公顷减少到2018年的8.29公顷,下降39.4%,土地节约集约水平显著提高。

  ——广州市2018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二位、全国第四位,建设用地地均GDP在全国仅有的三个建设用地地均GDP 高于1000 万元/公顷的城市中排名第二位。

  ——2018年,广州市南沙区在激励措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闲置土地少且用地需求量较大”方面获得2018年度国务院督察激励奖励2500亩用地计划指标。

  与此同时,广州市积极落实土地例行督察、巡察、审计等工作的整改要求,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并按照省自然资源厅的工作要求,在全市范围内连续多年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专项整治行动。2017年、2018、2019年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

  ——近两年,广州市成功出让轨道交通用地14宗,用地面积188.87公顷,建筑面积484.85万平方米。利用轨道交通存量的车辆段、停车场及站点设施用地进行综合开发,实施“地铁+物业”开发模式,合理利用地下、地上空间,打造轨道交通运输功能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有机衔接的一体化建设项目,此举措既盘活了历史存量用地,又优化了城市功能布局,增强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C、明确未来三年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及目标

  近年来,广州市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广州市地处粤中低山与珠江三角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断裂构造发育、基岩类型复杂、土体工程性质不良,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加上我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充沛,人类活动强烈,地质灾害隐患分布点多面广,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2016年至今,全市共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463宗;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市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为556处。

  据悉,近几年,全市完成了新一轮机构改革,明确了市、区应急管理和自然资源部门地质灾害防治职责,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制进一步夯实。根据省自然资源厅部署,广州市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所有行政区均有专业地勘队伍作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对各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专业指导意见。同时,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拟定了《广州市贯彻落实<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三年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及目标。

  2016年以来,广州市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对各种途径报来的疑似地质灾害进行了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置,截至2020年3月,共接报疑似地质灾害1057宗,出动应急调查5000余人次,灾情险情得到有效处置,全市未发生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

  D、 广州市耕地保有量192万亩

  新冠肺炎席卷全球,不少国家和地区出现囤积粮食、限制或禁止粮食出口等现象,粮食安全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也考验着耕地保护转型发展的思路。

  据了解,广州市稳步推进全市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工作。全市按照不低于原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实际划定面积的数量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2019年12月,全市各区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实际划定1.67万亩,全部通过省级质检。

  据悉,广州市超额完成2018年度全省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在2019年开展的全省2018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中,广州市耕地保有量为192.41万亩,对比目标任务超额34.58万亩,实际划定基本农田面积为135.17万亩,比目标任务增划0.87万亩,超额完成2018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相关任务,在考核中获一等奖。

  此外,广州市还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制度。2019年,印发无土栽培、有土栽培、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四个门类的《广州市设施农用地正负面清单》,细化农业用地分类,按三种情形(原地类、设施农用地、建设用地)分类管理,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工作;修订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我市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缩短设施农业用地备案工作办理时限,简化报备程序,增加关于设施农用地的变更、续期的规定。

  为应对非洲猪瘟、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稳定生猪生产,稳定猪肉供给,落实省《关于进一步做好生猪养殖用地保障工作的通知》,通过取消生猪养殖设施农用地附属设施用地15亩上限规定、允许建设多层建筑、一定条件下允许提前用地等多项措施,重点保障生猪养殖设施项目用地。

  2020年,白云、黄埔、从化和增城区4个区共申报5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已编制了试点方案并经区政府、市政府审核同意,目前已向省自然资源厅推荐报送试点方案。

  世界地球日 广州开展“云科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亲近自然、了解自然,才能保护自然。4月20日以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通过别开生面的网络课程、互动有趣的线上答题等形式开展为期一周的线上宣传教育活动。

  为了让市民尤其是中小学生更好地理解珍爱地球、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广州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副教授郭程轩做客平台,以《从敬畏自然、保护地球的角度看待人类健康》为主题,生动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就是健康与环境的关系”这一观点,引导市民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呼吁大家珍爱地球保护自然。

  面对日益恶化的地球生态环境,每个人都有义务行动起来,用行动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次活动通过网络课程、线上答题互动等‘云科普’形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时代使命感。我们也呼吁,家长要从我做起,言传身教,让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孩子的自觉行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工作人员表示,这是近年来广州市首次将“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主场活动转为线上,是一次创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