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学科教学和活动深度融合科技教育

协和中学获评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团队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5月21日        版次:A16    栏目:    作者:何宁

     2019年OM省赛协和战队获大满贯,4支队伍全部获得一等奖

     机器人省赛现场——VEX组准备完成

     米奇一号电动滑翔机飞行训练

  文/何宁

  广州市协和中学(下称“协和中学”)是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示范校,自2003 年启动生态校园建设至今,共有约150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依据生态校园建设开展的。也是从生态校园建设开始,协和的学生每年都能获得上百项市级以上学生科技竞赛奖项。作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17年来,朴实、沉稳、积极进取的协和师生,携手走出了具有协和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OM大赛全国第一 研究性学习促师生共成长

  2019年3月,在第40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Odyssey of the mind,简称OM)中国区决赛中,协和中学参赛队获得工程技术类项目一等奖第一名,并且是5年来广东省参赛队伍的最佳成绩。2019年12月,在第41届OM广东省赛区决赛中,协和中学初中、高中共4支队伍全部获得省一等奖,同时《网络救援》题组获科学艺术创新奖。一项纪录再次被刷新——协和中学连续5年获得OM广东省赛工程技术类项目一等奖。

  协和中学自2014年起开展OM竞赛活动,在“桐木结构”项目中,创下承重比广州市高中组最高纪录。后来随着活动深入开展,更多的师生参与到活动中。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老师们准备了各种有趣的即兴题,让学生组队限时解答;又根据当年OM竞赛公布的长期题组织学生编写剧本、制作道具、排练表演。通过OM长期题和即兴题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从2015年开始,协和学生在OM的比赛中不断创造奇迹:在2015年-2018年的广东省OM竞赛中,协和连续四年获得省赛工程技术类项目高中组第一名,获科学艺术创新奖两次,获富斯卡特别创造力大奖一次;在OM中国区决赛上,协和竞赛团队共获得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六项、三等奖三项。

  协和学子为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屡创佳绩?协和中学科研处主任郭永峰认为,这与学校重视科研的传统以及学生的勤奋努力分不开:“早在2003年,我们就围绕生态校园建设具体的项目开展项目式学习,也就是现在流行的PBL——问题驱动教学法,那时候国内鲜有STEM教育,但实际上我们已经开始实践了。”

  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简称“新课标”)颁布,对高中课程改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其中提出要重视学生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从那时起,我们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重视研究性学习,老师和学生一起探究。”郭永峰发现,研究性学习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的研究团队曾对三届学生进行跟踪研究,发现样本班(平行班)内,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学生重本率显著高于未参加的群体。他还发现:“研究性学习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成绩,也促进了老师的成长,协和好几位名师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淳朴、踏实、和而不同的协和学子 具备团队竞赛获胜的软实力

  回想起2018年8月在来广州的火车上第一次听师姐说起OM,到2019年3月所在团队获得OM全国第一名,高二学生王智超仍觉得不可思议:“我们最后参赛的14个队员中,大部分都跟我一样,接触OM的时间很短,能脱颖而出,跟老师的专业指导和队员们忘我的投入分不开。”

  谈起比赛前废寝忘食的日子,王智超仍历历在目:“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我回忆起备战决赛那3个多月来的点点滴滴,我们有争吵有欢笑,所有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懈奋斗,齐心协力;这三个月来,我们从一无所知到能够熟练地完成一件道具,从唯唯诺诺到自信满满,我们不仅收获了创新思维带给我们的震撼,还收获了队员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力量。”

  作为OM指导老师之一,协和中学科研处副主任周寅博对学生们的表现赞叹不已。他认为,协和学子总是能在科技创新大赛中一鸣惊人,是平时积累的结果:“我指导的比赛大多是准备周期长、工作量大的项目,学生的训练常常会占据课堂以外的大量时间,但他们为了完成竞赛任务,都很努力地安排好了复习和作业,挤压自己娱乐和休息时间,在培训过程中全情投入。不管是晴空万里的秋日周末,还是汗流浃背的盛夏黄昏,他们都在项目上埋头苦干,外面的精彩,别人的清闲,都与他们无关。这种全情投入的热情和专注总是让老师们很感动。”

  OM的宗旨是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青少年的创造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个活动鼓励做到三个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在周寅博看来,淳朴、低调、踏实、和而不同的协和学子能斩获OM全国赛冠军,并不意外:“在比赛准备的过程里,不同班级、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的学生之间,甚至具有竞争关系的队伍之间,都能毫无保留地交流与合作。他们会为了队伍的胜利,你追我赶;又会牺牲自己的准备时间,去帮助其他队伍里落后的同伴;在需要出力的时候主动请战;在荣誉面前,默默谦让……”

  重视科技教育在学科教学和活动中的融合 科技创新助力学生飞向更广阔天空

  今年3月,协和中学成为第二批“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团队”,这是在2014年学校授牌“广州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基础上的再一次飞跃。

  协和中学一直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打造学校科技教育品牌,老师们承担或参与多项省市科技项目或课题,创立并指导多个学生科技社团,研发校本特色科技教育课程,辅导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成绩斐然。近5年,协和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4个市一等奖,2个省二等奖,1个省三等奖;在“四模一电”全国赛中,获2金3银;在青少年节水比赛中,获全国第三名;在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获全国三等奖(省第一名)等。

  协和中学副校长何庆辉指出,学校素来重视科技教育在学科教学和活动中的融合。“一个大的团队一直在默默奉献着力量,它就是协和中学科技教育教师团队。团队成员各有专长,专业领域覆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信息技术、艺术、数学等多个领域,这样的结构让团队不仅有能力开展多种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科技活动,同时还能开展STEM教育等融合性课程和其他实践活动。”

  积极参加各项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激发了协和学子的科技创新热情,还助力不少学生通过广东省综合素质评价(简称“631”)或自主招生进入全国顶尖高校。如2016届学生蔡琳琳、彭晓茵、郑荧丹的研究成果《渗水洞的设计及其对树木生长的影响研究》获广州市第31 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广东省第31 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及“瀚阳科技英才奖”,蔡琳琳通过“631”被中山大学录取;2018 届学生钟穗斌、张芊、林泽炜的研究成果《一种自动清洁的景观水池吸污器》获广州市第33 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以及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大赛第13 届全国总决赛金奖,钟穗斌通过“631”被华南理工大学录取,林泽炜通过自主招生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

  协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何冠南说:“科研和教学是学校发展的两翼,协和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张开双翼,翱翔高飞。”

  (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