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珠海校区规划图 |
中大“天琴计划”激光测距台站 |
建设中的中大珠海校区 |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亮 通讯员 吴立坚 孙琛 图/学校供图 近日,中山大学“天琴”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捷报频传——天琴一号六大技术在轨验证全部通过,“天琴计划”激光测距台站测出国内最准的地月距离。这些新成果达到了国内同类技术的最高水平,也为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成立20周年取得跨越式发展献上最好华礼。 5月25日,记者来到南海之滨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了解“天琴计划”和校区建设新进展。记者留意到,在规划图中珠海校区的外形恰似一把背山面海、弦索开张的竖琴。校区基建工作克服疫情影响,正如火如荼开展着,这把“竖琴”打造完成后,将如何为珠海校区发展奏出更强音?近年来又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 观天测地 “天琴计划”实现发展战略的第“0”步和第“1”步 “天琴计划”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教授提出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记者获悉,该计划进展顺利,近期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沿途下蛋”,推动天文学、宇宙学和空间基础科学前沿研究的发展。 物理与天文学院院长林伟鹏教授告诉记者,“天琴计划”激光测距台站成功测到月面全部5个激光角反射镜,成为全球少数几个能实现测量的台站之一,完成了“天琴计划”的第“0”步;成功研制大口径角反射镜并安装在鹊桥卫星上,正在开展历史上最远距离(约45万公里)的激光测距;成功研制的“天琴一号”卫星去年12月顺利升空,6大技术在轨验证全部通过,且所有性能均好于任务指标,完成了“天琴计划”的第“1”步。 “天琴计划”的顺利开展,得益于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广东省和珠海市的大力支持。据悉,珠海校区基础设施主要围绕“深空、深海、深地”学科群以及为“一带一路”倡议和服务珠海“三高一特”产业发展设置的学科布局进行建设。在珠海市的重点支持建设下,载荷研究基地、激光测距台站、山洞实验室等“天琴计划”地面综合设施取得重要进展,帮助“天琴计划”实现了“0123”发展战略中的第“0”步。在国家航天局和广东省支持下,天琴一号圆满完成任务,帮助“天琴计划”实现了“0123”发展战略中的第“1”步。 据介绍,“天琴计划”的实施对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天琴团队的教师也承担了教学工作,通过传授“天琴计划”的相关研究内容和知识,激发学生对学科和学术的兴趣。部分研究生可以在天琴中心进行常规操作,实习本科生则通过早期科研项目参加天琴团队的活动和研究。 筑巢引凤 5年内校区扩容1.5倍,学生将增至2万人 天琴中心是中大珠海校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1999年9月,中山大学与珠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2000年9月校区正式启用。2015年以来,中山大学进入了跨越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和文理医工农艺全面发展的学科格局,学校内涵式发展取得了系列新进展。 罗俊表示:“三地三个校区就像三个支点,共同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了提升珠海校区办学空间,实现内涵发展,学校制定了《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建设项目33个,总建筑面积约128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已建设完成和基本完工的项目有13个,正在建设项目8个,校区建筑面积已达52万平方米,比2015年增长了约1.5倍。经过大幅“提增量”建设,珠海校区迎来了“迈进一流、追求卓越”的发展新时期。 随着各项工程设施的建设落成,校区近年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五年内学生人数将从目前的1万人增长到2万人,其中本科生、研究生各1万人。为此,学校规划建设北区研究生宿舍、荔园研究生宿舍和留学生公寓。同时,为支持人才引进工作,1068套人才公寓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施工,将于明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跨越发展 学科建设全面布局,科研经费大幅增长 在学科建设方面,珠海校区现已形成文理医工全面发展、特色突出的学科布局,截至今年5月,设有18个院系,合力支撑学校一流学科建设。 “十三五”以来,珠海校区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研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近五年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等重大项目15项,以及各学科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36项。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珠海校区获得科研经费较2015年增长613.86%。 围绕学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珠海校区构建学科与专业、德育与智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科研与教学“五个融合”卓越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服务社会 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向而行 人才培养需立足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需要,能否发挥好服务社会的职能,也关乎一所大学的综合竞争实力。据了解,珠海校区的建设发展,深深融入地方,既得到地方的大力支持,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智力支持、人才资源和高质量服务。 海洋科学学院院长王东晓教授表示,广东是海洋经济大省,该学院针对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广东海洋的特点,致力于研究海洋动力与减灾、海洋气象与服务、海洋生态与保护、海洋资源与利用等内容。近年来,该学院在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建造、珠江口-南海海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鲸豚保护海洋污染生物研究、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技术攻关等方面均取得了代表性成果。“我们为广东实现海洋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提供强力支撑,为促进海洋经济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惠凤鸣教授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以遥感、定位和制图为核心技术的“测绘”是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关键支撑,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农业、智慧城市、资源、环境和灾害等领域。“学院成立以来,正不断满足国家和区域发展、全球变化与海洋科学等对测绘的迫切需求,我们将做好粤港澳大湾区测绘与遥感科研工作,用自身科研力量服务好生态环境建设。” 同时,珠海校区为当地发展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黄新飞教授说,学院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留在珠海市就业。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黎伟标教授也表示,珠海市气象部门里约有过半的研究人员都从珠海校区毕业,“每次去珠海市气象局,见到的都是师弟师妹或是学生,就像一家人团聚一样”。 据悉,珠海校区正按照“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发展模式,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建设天琴中心、南海研究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等重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校区着力培养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人才,为国家和区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科技创新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