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川航“5·14”事故报告发布,事故原因或是风挡玻璃封严硅胶破损及电弧放电产生局部高温致脱落

机长缺氧状态下 驾驶飞机近20分钟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6月03日        版次:A09G    栏目:更新    作者:唐珩

  

  羊城晚报记者 唐珩

  近日,中国民用航空安全信息系统公开了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空中风挡玻璃爆裂事件的最终调查报告。记者梳理发现,当班机长刘传健在风挡玻璃爆裂并脱落后,在缺氧状态下驾驶飞机近20分钟,最终操控飞机安全落地,无人死亡。

  报告指出,川航空中客车A319-133/B-6419号机执行3U8633航班,其飞行途中驾驶舱右风挡爆裂脱落,飞机失压,副驾驶被气流带离座位,机长刘传健立即上手人工操纵飞机。此时,飞机多个系统出现故障。由于氧气面罩处于机长座位左后方,机长集中精力用左手操纵飞机,够不到氧气面罩。因此,从风挡爆裂飞脱至飞机落地,刘传健一直在驾驶飞机,始终未能佩戴氧气面罩,暴露在10000英尺以上高空缺氧环境的时长为19分钟54秒。

  机组在下降过程中承担了多大的压力?根据调查模拟数据,整个下降过程中驾驶舱内温度在-24℃至8℃之间波动,其中处于-24℃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处于-11℃的时间约为7.5分钟,处于-11℃至0℃的时间约6分钟。整个下降过程中,机长和副驾驶座位位置风速均小于10m/s,即风力不超过五级,整个驾驶舱内最大风速不超过18米/s,相当于七级风。

  报告认为,在驾驶舱低温、缺氧、强风、高音的环境下,飞行机组成员操作配合默契,沟通有效。

  报告透露,本次事件的最大可能原因是:B-6419号机右风挡封严(气象封严或封严硅胶)可能破损,风挡内部存在空腔,外部水汽渗入并存留于风挡底部边缘。电源导线被长期浸泡后绝缘性降低,在风挡左下部拐角处出现潮湿环境下的持续电弧放电。电弧产生的局部高温导致双层结构玻璃破裂。风挡不能承受驾驶舱内外压差从机身爆裂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