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五个一工程”获奖者曾平标:

用文字记录珠海经济特区发展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6月04日        版次:A05    栏目:小印记·大时代 我的特区故事    作者:吴国颂

     曾平标 受访者供图

  

  羊城晚报记者 吴国颂

  曾平标,珠海本土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至今发表和出版各类文学作品近500万字。二十多年前,他怀揣着梦想来到了热火朝天的珠海经济特区。二十多年来,他写下了一部又一部反映珠海经济特区发展的作品。

  《再出发——30年:珠海从历史走向未来》《初心——粤港澳合作中的横琴故事》《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他说,珠海的每一个重大节点,他都会为珠海出一本书,他见证了珠海经济特区的蜕变。


  特区惜才让他选择珠海


  上世纪90年代,人才“孔雀东南飞”。1994年,曾平标已经出版了两部书,发表了作品三十多万字。怀揣着这两块“敲门砖”,曾平标从广西“飞”到广东。来到广东后,他在多个城市工作过。因为文字出色,他比其他人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珠海经济特区急需人才,也重视人才。曾平标告诉羊城晚报记者,1996年,珠海有关部门派人三番五次到广州找他做思想工作。“最后一次把商调函都带上了,其情也真意也真,我便成了珠海人。”

  曾平标回忆说,他第一次到珠海是下班后从广州坐大巴来的。当时还没有高速路,大巴摇摇晃晃到珠海时已经晚上8点多。车过珠海银坑,眼前便豁然开朗,香炉湾上一湾灯火和渔女雕像让他眼前一亮。“入住酒店后,单位的人将我从九洲港拉到前山吃饭,途经九洲大道,感到好长好宽的大道啊!汽车三三两两,偶有一辆摩托车驶过,这与我在广州看到人山车海的感受截然不同。”


  选择用笔记录城市发展


  “来了就是珠海人。每天与这座城市共脉搏同呼吸,自然就会对她有所关注,有所期望,总想着为她做点什么。作为一位业余作家,用笔来记录城市的发展,这是我能做的,也是我应该做的。所以珠海的每一个重大节点,我都会为她出一本书。”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当珠海经济特区建立15周年时,曾平标出版了报告文学集《门神》,追记拱北口岸的众多大事件;当珠海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时,曾平标出版了报告文学集《决斗人生——走近珠海经济精英》,记录了董明珠等一批本土企业家;当珠海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时,曾平标出版了报告文学集《再出发——30年:珠海从历史走向未来》,呈现珠海经济特区推进重大项目的激荡岁月。

  曾平标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今年是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他又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初心——粤港澳合作中的横琴故事》,讲述珠海助力澳门产业多元发展。“之所以坚持下来,是因为对这个城市始终充满激情,充满爱意。”


  作品反映特区40年蜕变


  曾平标的作品,反映了珠海特区的蜕变,交通就是一方面。2018年,他的作品《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正式出版,讲述了港珠澳大桥缘起、立项、论证、环评、施工的全过程。去年,这本书获得了中宣部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图书特别奖。

  为了记录港珠澳大桥这一世纪工程,曾平标从2009年起开始收集资料,从2012年开始陆续采访,用5年多时间走访了130多人,到京粤港澳各地深入采访方案构想者、项目管理者、大桥建设者等关键人物。“我记得,我当时收集到的背景资料、采访素材就装了整整一麻袋。”

  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将横琴岛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首个“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脱颖而出。曾平标成为横琴“一路行走的观察家”,他关注着横琴的点滴变化。“我第一次踏上横琴岛,当时是乘船上去的,蕉林遍野、藤蔓丛生,居民主要是岛上农民和渔民,最高的楼层只有8层。2019年,横琴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8.32%,吸收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36.35%。”曾平标回忆说。

  10年观察和思考,曾平标写下了长篇报告文学《初心——粤港澳合作中的横琴故事》,用手中的笔记录横琴助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的初心使命。曾平标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横琴是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范例,也是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0年发展的新起点。我依然做她的一个忠实记录者,把特区的发展经历和精彩故事记录下来,留给我们自己,也留给我们的后人。”

  曾平标说:“四十而不惑,壮年的珠海经济特区正处于干事创业的黄金岁月,我感到她前景光明、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