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省人社厅厅长陈奕威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

就业扶贫让百姓端稳饭碗 粤菜师傅创舌尖振兴新路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6月12日        版次:A07G    栏目:权威访谈    作者:周聪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粤菜师傅”技能大赛(资料图片)

     广东大力实施“粤菜师傅”工程(资料图片)

  羊城晚报记者 周聪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从“输血”到“造血”——一直以来,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广东省人社厅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开展就业、技能、人才、社保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就业扶贫,让一人就业带动全家脱贫;技能扶贫,让贫困劳动力学得一技之长;人才扶贫,推动人才投身农村基层;社保扶贫,编织贫困人口安全保障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近年来,省人社厅更是大力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工程,推进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

  当前,广东各地正积极行动,集中攻克贫困最后堡垒,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近日,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奕威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广东省人社部门坚决落实精准扶贫决策部署,坚持一户一策,深入了解贫困户所盼、所需、所忧、所急,不断优化帮扶措施,确保困难群众脱真贫、真脱贫。

  

  就业扶贫精准发力 两个战场有效减贫

  

  羊城晚报:只要就业稳,收入就能增,脱贫就更有底气。广东就业扶贫方面情况如何?

  陈奕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六稳”的第一个“稳”就是稳就业,“六保”的第一个“保”就是保居民就业,充分体现了就业的重要意义。一直以来,广东省人社厅聚焦省内就业扶贫和东西部劳务扶贫协作,在“一场战役、两个战场”上取得积极进展。

  在省内扶贫战场,广东实施精准就业帮扶计划,逐户逐人制定相应帮扶措施,通过岗位推送、兜底安置等多渠道帮助就业。对不适合外出就业的贫困劳动力,主动协调企业将简单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延伸到乡镇、村居,同时增设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帮助26.2万名省内贫困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针对年初全省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通过岗位推送、兜底安置等多渠道帮助就业,目前已帮助实现就业2525人,比例达85%。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战场,作为用工大省的广东,近年来通过开展省际劳务协作,既有效促进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脱贫增收,又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目前,广东已建立完善网络招聘对接机制,促进供求精准匹配。据国务院扶贫办数据,目前外省在粤务工的贫困劳动力达360多万,其中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四省区在粤务工的贫困劳动力近200万。

  

  技能扶贫授人以渔 人才下乡助推振兴

  

  羊城晚报:就业扶贫,技能先行。广东是技能人才大省,在技能扶贫方面有哪些做法和经验?

  陈奕威:无论是广东省内的脱贫攻坚战,还是与多个省份的对口帮扶,广东技能扶贫行动无所不在。由此,一大批贫困户在提升技能后自主创业,不但解决了自身的收入问题,也拓宽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路,带动当地贫困户增收创收,促进乡村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技能扶贫中,广东156所技工院校全部投入战斗。有职业技能提升意愿的贫困家庭子女,均可100%得到免费技工教育和技能晋升培训,100%推荐就业。据统计,2019年技工院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生1.3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来自粤东粤西粤北农村,省级财政下达生活费补助3526.84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广东贫困生实现技能脱贫。

  羊城晚报:人社部门如何引导各类人才服务贫困地区?

  陈奕威:送智下乡是广东脱贫攻坚的亮点之一。2019年,广东出台实施《关于进一步鼓励引导人才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实施意见》,培育壮大乡村专业人才队伍,推动人才服务农村基层。2020年,五部门联合印发《广东省“乡村工匠”工程实施方案》,实施“乡村工匠”培养、“乡村工匠”评价激励、“乡村工匠”就业创业、“乡村工匠”服务“三农”发展等四大行动任务,发挥其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作用,推动实现乡村振兴。

  同时,广东还实施了诸多人才计划,引导各类人才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比如,“三支一扶”计划实施14年来,共派遣19485名大学生到粤东粤西粤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服务,人员足迹遍及16个地市、83个县(市、区)的2188个镇街基层单位,大大促进了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农林水利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发展。

  

  社保扶贫不漏一人 精准识别动态清零

  

  羊城晚报:社会保险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在这方面推进情况如何?

  陈奕威:近年来,广东社保稳步提高贫困人员养老待遇水平,代缴贫困人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增强工伤保险保障能力,扩大失业保险参保覆盖范围,积极推进社保扶贫应保尽保,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网,充分发挥社保扶贫的“保基本、兜底线”作用,确保社保扶贫路上“一个都不少”。

  从2013年起,广东连续七年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目前全省最低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70元,高出国家统一最低标准82元。2018-2019年,全省为贫困人员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227.48万人次,代缴金额2.84亿元。2019年工伤保险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供养亲属抚恤金三项长期待遇标准分别调整为3866元、2880元、1560元,更好地保障了待遇偏低人员的基本生活。截至2019年底,广东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500.81万人,参保人数稳居全国第一位;为44.34万失业人员累计按月发放失业金35.94亿元,为18.64万外省户籍失业人员累计发放一次性失业金10.40亿元。

  同时,广东社保扶贫搭上了信息化快车。通过信息共享、数据比对,准确掌握贫困人员基础数据,明确社保扶贫工作对象,确保“村不漏户、户不漏人”。

  疫情发生后,我们高度关注新增贫困人口特别是因疫致贫返贫人口变化情况,采取措施确保新增一个、纳入一个,达龄一个、发放一个,做到不漏一人,实现对应参未参、应发未发人员的动态清零。

  

  三大工程一手好牌  脱贫致富底气十足

  

  羊城晚报:近年来,广东陆续推出“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工程,对脱贫攻坚作出哪些积极贡献?

  陈奕威:实施这三大工程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支撑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

  三大工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粤菜师傅”工程重在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解决就业,“广东技工”工程重在解决技能人才供给不足问题,“南粤家政”工程重在解决城市“一老一小”服务需求问题。三大工程犹如三驾马车,拉起了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拉开了广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动局面,拉动了全省齐奔小康的矫健步伐。

  广东还将三大工程导入省际劳务扶贫协作,推进对口支援和帮扶的六省区落实“不分户籍、终身培训”的技能培训政策,组织包括外省籍务工人员在内的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落实各项补贴,帮助实现在粤稳定就业、增收脱贫。

  目前,广东累计开展“粤菜师傅”培训5万人次,直接带动就业创业16万人。全省技能人才127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15万人,156所技工院校在校生55.8万人,占全国1/6。“南粤家政”工程培训28.41万人次,1.72万家家庭服务企业吸纳乡村劳动力就业100多万人。  

  今年,省委、省政府将三大工程列入“省十件民生实事”,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深人推进“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工程保就业促发展的实施方案》。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发挥好三大工程就业缓冲器、人才储备库作用,以“小切口”推动服务“大变化”、解决就业“大问题”、满足民生“大需求”、促进产业“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