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从教育着手,提升危机应对能力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6月15日        版次:A06    栏目:    作者:汤小静、张新标

  □汤小静 张新标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场灾疫,也是值得反思的“可教时机”与变革契机。我国自然灾害频率高、损失大,当前教育在应对疫情危机时存在短板,凸显了教育的责任与使命。此后,我们应当拓展教育应对疫情及危机的想象,转换教育行动范式,实现教育应对危机及治理能力的迭代升级,从教育变革中寻求重塑美好生活的智慧方案。  

  

  凝聚教育应对危机的价值共识

  

  从根本上说,教育的使命是面向美好生活的人性化实践。马克思指出,推动社会发展进程的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产生了物质财富和产品。教育是由人创造的,并创造着人类。教育是推动人转变价值观、行为、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关键工具。应当认识到,教育应对疫情危机和灾害的价值旨归是美好生活。一是明确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维持与增进人类的美好幸福。“美好生活”的基本要义,在于个体生命对道德、情感与理性的价值追求,以及关于幸福的不断追索,是交融于更广阔的人类共同体的社会生活。二是确立现代教育的人文价值坐标即人文主义。要超越狭隘的功利,采取开放的、灵活的、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与实现天赋的机会,实现可持续化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凸显教育人文关怀,增进公民意识。三是推动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人的德性自觉与清醒认知只有根植并回归“美好生活”所构造的“社会共同体”图景中,才能呈现教育之于人之德性的美好诉求与活力。不仅要重视“教以道德”,更应当重视“道德以教”,帮助受教育者思考伦理困境,理解伦理原则与价值,并据此反思生活方式,实践理性生活与德性生活。

  

  建立教育应对危机的预警机制

  

  疫情给全人类敲响警钟,正确认识、科学防控疫情,守护师生乃至全社会的健康,是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建立应对危机的预警机制?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树立风险预警防范意识。全球化日渐加速人类“风险社会”的常态化,应树立覆盖全员、全域、全程的风险预警防范意识,将灾难预警融入教育之中,对风险始终保持警惕与防范。二是警惕教育功利主义与技术崇拜,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警惕教育功利主义,反思技术崇拜对自然无限掠夺造成的灾难,重塑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只有尊重生命、维护自然和谐、恪守公序良俗,维持“适度技术”,人类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灾疫的破坏水平,亦才能够持久地创造和维持美好生活。三是建立健全风险预警防控长效机制。应广泛组织、动员、整合社会资源,加大教育数据投入,开放公共文化资源,共同培育良好的教育生态,打破教育围墙,用好社会这个活教材,做到“无时不教育,无处不教育,无事不教育,无物不教育”,将风险意识贯穿教育全过程,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疫情防控的长效机制。  

  

  加速教育应对危机的知识生产

  

  教育变革总是伴随新的知识的创生、积累。疫情是对人们既有观念与知识的考验,也是教育加速知识生产的契机。加速应对危机的知识生产已成当务之急——

  一是要多维度开掘教育知识资源,关心疫情和各种灾难研究的最新进展,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普及生命与健康教育,生成疫情危机知识资源库、疫情防控知识链。二是回归常识教育,培养科学精神,将生命教育、公共卫生、疾疫防治等内容列入正式的学科课程与学校课程安排,使探索、怀疑、实证、理性成为武装人类思维的强大武器,将个体的、碎片化的感性认识与体验转换成为一种理性的、有深度思考的集体共识与行动。三是发挥智库作用,力争将更多的学者纳入防控专家组,为科学防控提供智力支撑。四是重温并激活人文教育传统,超越种族、阶层、性别、文化等的隔阂,在新的、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中重新发现、认识、感受和珍惜共通的人类价值,激发对生命无限可能性的想象,进行知识再造,从而实现生命的更新、文化的更新与世界的更新。  

  

  提升教育应对危机的治理能力

  

  最大限度优化配置教育科技资源,实现产教、科教的有机融合,实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的多赢。要提升教育的危机应对及治理能力,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面向疫情和各种灾难设置学科专业,增设科目课程,强化危机管理和科学应对教育,将危机管理素养列入教育教学计划。二是强化应急反应机制,特别是在科学研究上发挥更大作用,为疫情和灾难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三是加速人才培养,面向公共卫生防疫、应急管理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人才基础教育培养,加速培养一批既懂得公共卫生,又懂得系统防疫、应急响应的高层次战略型公共卫生人才,建立健全危机管理志愿者队伍,加强日常的演练及培训。四是重塑教学形态,研究制定突发状态下的教学预案,融合现代信息和智能技术,重构教学过程,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作者简介  

  汤小静,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育学博士

  张新标,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