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椅加工车间 |
柏杨林长幼日间托养照料中心 |
贵州最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
文/羊城晚报特派贵州记者 李钢 图/羊城晚报特派贵州记者 邓勃 [开栏语] “在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2016年8月,经过调整后,广州负责对口帮扶贵州的毕节市和黔南州。四年来,一批批广州干部来到这里,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他们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为当地引入先进的产业和技术,帮助一个又一个贫困户走上了脱贫的道路。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深入走访毕节、黔南两地,走进贫困户,走进广州引入的扶贫产业项目,了解在这四年中,在广州的对口帮扶下,当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易地搬迁,是脱贫攻坚“五个一批”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搬”只是完成了第一步,还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羊城晚报记者近日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目前贵州单体安置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采访时了解到,从2020年起,广州市荔湾区对柏杨林安置点开展全面后续帮扶,涵盖了社区治理、长幼残服务、就业、产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等八个方面,累计在该安置点已投入财政和社会帮扶资金5500多万元。 ●居民:古往今来没有遇到的幸福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古往今来没有遇到的幸福。”当记者来到柏杨林街道采访时,遇到了到就业中心找工作的居民郑寿友。 在他的身后,是一栋栋崭新的楼房和宽阔的马路。这里,就是他和其他29000名搬迁群众的新家,其中,贫困人口为5728户25424人。 在大约一年前,郑寿友还住在山区的破房子里。他说:“那时候,家里不通水、不通电,就是一个一下雨就到处漏的破房子。”而如今,他们家十口人易地搬迁到了这里,住进了200平米的新房子。他还希望,能够找到一份工作,让家人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稳得住”:打造“美丽、和谐、平安、幸福”社区 为了让柏杨林的搬迁群众 “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广州市荔湾区结合自身优势,又结合当地特点,推出了一系列的针对性做法和举措。荔湾区民政局牵头制定了 “1+6”方案,着力打造“三个一流”(党建、设施、服务)社区,力争将柏杨林街道建成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建设示范点,建成“美丽、和谐、平安、幸福”社区。 记者在“柏杨林长幼日间托养照料中心+长者饭堂”看到,这里窗明几净,利用荔湾特色西关庭院元素营造了庭院小园林,还精细雕琢了体现广州、毕节兄弟情心连心的主题壁画。而当地老人仅需花3元钱,就可以在这里吃一餐午饭。 该中心是荔湾区发挥居家养老服务传统经验优势,针对柏杨林街道“老幼残”服务需求迫切(60岁以上老人共3437人,儿童10953人,持证残疾人1128人)开展的一个帮扶项目,为全国首家集老人、幼儿日间托养照料、长者饭堂三者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在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指导下,由广州市荔湾区党委政府牵头,携手民主党派(民盟广州)、粤港澳社会机构和团体帮扶运营。 ●“有就业”:建立数据平台 细化每户就业情况 在柏杨林街道的就业服务中心,记者看到,这里还建设了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数据平台,细化到对每家每户的就业和培训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在促进就业方面,荔湾区于2020年安排1000万元财政资金,开展援建扶贫车间、组织劳务输出、组织技能培训、给予稳岗补贴等四项帮扶措施,助力当地解决群众就业稳收问题。 在柏杨林社区的就业车间里,在这里工作的居民们干得热火朝天。在一家藤椅加工车间里,居民尧先生告诉记者说,每完成一张椅子可以获得15元的工资,每天能够完成两至三张椅子,因此,可以每月增加1000多元的收入。 柏杨林街道所在的七星关区人社局党组成员阳鹤告诉记者,对于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的单位,广州荔湾区都将提供5万至10万元的场租补贴。 截至4月30日,柏杨林现有劳动力家庭5226户11148人,已经实现就业5226户10203人,其中到广东省务工1315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103人)。 针对年龄偏大、残疾人、“三无”人员(无法离家、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等特殊困难群体,荔湾区采用补贴场租的形式援建扶贫车间,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能致富”:用产业扶贫激活“造血功能” 荔湾区还开展产业扶贫激活“造血功能”。为当地援建了花卉种植产业园,邻近流转500亩土地,采取引入广州花博园企业与柏杨林合作社合作的形式,种植食用玫瑰、薰衣草等花卉,贫困户通过务工获得工资以及收益分红增收。还援建了蔬菜种植基地,邻近流转200亩土地,采取柏杨林家庭认领的形式种植蔬菜,自给自足外富余产品销售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