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以小番薯撬动大产业,因地制宜助贫困村致富 那毛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彭彬——

“番薯哥”点薯成金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6月30日        版次:A03    栏目:    作者:莫谨榕、赵燕华

     那毛村村民收获新一季番薯 莫谨榕 摄

     彭彬(左)正在和贫困户谈话 莫谨榕 摄

  开栏语

  南粤大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忠诚于党和人民,主动担当;他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他们肩负使命,默默奉献,全身心投入到最艰苦的脱贫攻坚第一线,留下了无数动人故事。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防控新形势,坚守在广东各地脱贫攻坚一线的他们,准备好了吗?

  即日起,羊城晚报推出“党徽闪耀脱贫攻坚路”系列报道,聚焦脱贫攻坚一线优秀党员干部先进事迹,讲述脱贫攻坚“广东故事”,敬请垂注。

  (羊城晚报记者 丰西西)  

  

  羊城晚报记者 莫谨榕 赵燕华  

  盛夏,雷州半岛西南、偏远北部湾,海岸线风光旖旎。依傍这里的那毛村整洁干净。初来的人可能很难想象,四年前那毛村还是一个贫困村,当时土地贫瘠、产业落后、基础设施薄弱、贫困人口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不足4000元。

  转折发生在2016年。当年5月,彭彬作为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派驻雷州市那毛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来到那毛村开展精准扶贫。过去四年,他带领那毛村千方百计脱贫致富奔小康——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远近驰名的“福平”薯、高效有序的农副产品加工厂、甚至是科技含量十足的无人机队,都在彭彬和扶贫工作队一点一滴的耕耘下成为现实。

  

  书记成“番薯哥”:沙地长出“金饽饽”

  

  除了那毛村第一书记,彭彬还有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号”——“番薯哥”。那毛村的“福平”薯在当地远近驰名,种得好、卖得多、能挣钱、助扶贫,不少人慕名前来取经。

  “福平”薯的背后倾注了“番薯哥”彭彬和工作队不少心血。2016年,彭彬进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摸底。“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那毛村扶贫担子格外重,“那毛村发展相对落后,有贫困户52户200人。作为一个海边村庄,那毛村常年受到台风侵扰,可耕作田地面积仅1100亩,村里的贫困户大部分没有受过教育。”彭彬回忆。

  基础弱、底子薄,彭彬深知得依靠科学技术脱贫。结合那毛村滨海沙质土的资源禀赋,彭彬选择了心香手指薯作为脱贫的产业抓手。“这种冬种番薯不仅可以避开台风灾害,还能‘南薯北运’,供应北方冬春市场,有很好的商机”。

  然而,项目的起步并不顺利。“种番薯怎么能挣钱?”彭彬常听到村民发出这样的疑虑。为了动员更多村民加入番薯种植,彭彬想了“一箩筐”办法:先是身先士卒带着三户示范户种下16亩番薯,年底实现丰收,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然后又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引导贫困户参与,还提供免费机耕、赠送薯苗、全程技术指导和全量保价收购的服务。如今,全村有20多户贫困户、80多户村民参与到番薯产业中,一个种植周期(通常为三到四个月)可为实现纯收入超2000元/亩。 

  彭彬还是王牌推销员。他为那毛番薯注册了“福平”品牌,拿下了绿色食品认证以及番薯加工厂的SC认证。他把“福平”薯带到全国绿博会、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等多个展销平台,在第七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上,现场为“福平”薯站台促销,一下子就卖掉了8000多斤,还签下了1.2万斤的订单。

  

  “扶智”又“扶志”:“贫困户”年入超十万

  

  在那毛村,村民们已经习惯了有这样一个像朋友一样的驻村书记。平日里走家串户、入户查访,村民们家里闹了矛盾、孩子毕业了工作没着落、邻里之间有了争执,彭彬都要上门了解、协调一番。

  彭彬2011年曾任紫金县罗洞村扶贫工作队长、村支部副书记。所以,作为一个“二进村”的资深扶贫干部,他更深知扶贫的关键还是在“人”。“要彻底斩断‘穷根’,让贫困户脱贫不返贫,关键还要‘扶智’和‘扶志’,用技能和思想‘武装’他们,让老百姓懂做、会做、想做、敢做。”彭彬表示。

  一个贫困户的蜕变就受益于彭彬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四年前,彭彬在那毛村认识了贫困户李喜。李喜腿部患有残疾,一家大小挤在茅草房里,仅靠着一两亩薄田和妻子外出打散工的收入勉强度日。彭彬多次上门动员,李喜仍是不愿意外出工作,对番薯种植也不感兴趣。

  靠嘴巴说不通,彭彬便身体力行帮助李喜。看到李喜家丢荒的耕地,彭彬带着扶贫工作队帮他种植。李喜看在眼里,愧在心里,慢慢加入了种植队伍。彭彬趁机教给李喜种植技能,还带着他把收成的薯苗、番薯都卖了,短短4个月从地里“刨出”了4000元。看到实打实的收益让李喜备受鼓舞,他不断扩大种植,还积极参加合作社各种务工。现在李喜一家年收入超过10万元,成了村里的脱贫“明星”。

  如何扶起那毛村民的“志”和“智”,彭彬“因人制宜”想了很多点子。 “年轻人觉得农业生产很‘老土’不愿回村,一直是乡村振兴的痛点、难点。”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农业生产,彭彬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下,组织那毛村合作社和珠海羽人公司合资成立湛江羽人飞防服务公司,在村里办起了农用无人机培训学校。“开‘飞机’这种酷炫工作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回来。”如今,那毛村已经培育了十多个无人机飞手,拥有一个60多台无人机的机队。

  

  “输血”变“造血” :围绕番薯打造产业链

  

  四年多来,彭彬看着这个曾经一穷二白的村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19年,那毛村福平种养专业合作社收入增至50万元,同比增长20%,52户贫困户人均分红近2000元,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1000元,全部实现了脱贫。

  但从驻村开始,彭彬的眼光就不只局限在贫困户身上。“我们要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到整个乡村振兴发展的大格局来考虑。只有贫困户和贫困村共同富起来,那毛村和周边乡村一起发展好,才能更好地巩固脱贫成果。所以,全村共同发展对我们来说是个必须完成的任务”。

  在推进番薯种植产业过程中,彭彬很快意识到,产业是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的关键,但贫困村技术不足、资源不足、管理经验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往往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要把产业做大做强,光靠那毛村老百姓不行,光靠工作队也不行,要从社会上引入有技术、有经验的合作伙伴一起来完成”。

  早在两年前,彭彬和工作队就开始围绕“福平”薯种植进行产业链布局。在上游,彭彬探索经济价值更高的番薯育苗,下游则延伸至番薯加工等领域。在彭彬的筹划下,那毛村福平合作社和珠海画喜公司签约,画喜公司将在那毛村承包建设一个占地1300多平方米的番薯加工厂,主要生产粉丝等番薯制品。同时,那毛村还联合了湛江和茂名地区的中直省直单位帮扶村,组建了新时代振兴扶贫产业联盟,把几个村的信息和资源共通共享,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

  自2011年以来,彭彬六年“二进村”,长期奋斗在扶贫一线,与家人聚少离多,彭彬心中不免有愧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陪伴他的时间比较少,确实有不少遗憾。不过,对于扶贫干部来说,扶贫既是一项工作,也是一种信念。”彭彬的心声,也是全省数万名驻村扶贫干部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