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梅州梅县]2016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26.1亿元用于脱贫攻坚,目前32个贫困村全部达到退出标准

斗志昂扬战贫困 一路奔康幸福花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6月30日        版次:T13    栏目:    作者:危健峰、刘洪桥、谭献之、李思雁

     梅县区丙村镇芦陵村

     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

  文/危健峰 刘洪桥 谭献之 李思雁

  

  骄阳似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路奔康美丽乡村绽放幸福花。

  走进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芦陵村,新铺筑的沥青路面干净整洁,石窟河畔新建的松桥公园、芦陵码头和休闲公园融为一体,水光山色掩映中民居庭院错落有致,村民休闲散步怡然自得,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芦陵村是梅县区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2016年以来,梅县区坚定政治站位,凝聚合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谋划到位、部署到位、落实到位。全区累计投入26.1亿元,其中5.1亿元用于贫困户产业项目建设、政策落实等,共实施扶贫项目7.86万个。目前,该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32个贫困村全部达到退出标准。

  

  党建领航 斗志昂扬战贫困

  

  “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成立了厨师协会,打造厨师培训基地,面向全国招收学员,进一步擦亮‘厨师之乡’的品牌。”城东镇玉水村党支部书记郭国青指着建设中的厨师培训基地介绍说,玉水村是广东省首个厨师之乡,2000多人的村庄年薪20万元以上的厨师超百人,遍布全国27个省份。

  郭国青告诉记者,他自己也是一名厨师,为带旺村里的人气,他还带头开了一间以“玉水客乡乐”命名的农家乐。郭国青认为,玉水村的厨师资源是乡村振兴中非常重要的人才力量,基层党支部就是要把这些人才凝聚在一起,共同带动村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派驻玉水村第一书记罗明翔告诉记者,通过党建引领,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凝心聚力,完成了村庄道路、路灯、休闲广场及景观建设,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同时,还通过光伏、金融项目、木耳种植、蔬菜种植等提高贫困户和村集体收入,其中依托广东省李金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30亩的精品柚园旅游采摘示范园,并借助“玉水厨乡”的特色,研发了“金柚全宴”为主题的菜式,打造玉水金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农业主导产业项目。

  以党建激活贫困村的内生动力,凝聚帮扶单位和乡贤的外部力量,汇聚社会各界的合力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梅县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梅县区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2018年以来,区党委政府召开了40次脱贫攻坚工作专题会,区委书记遍访32个省定贫困村,区主要领导开展了62次专题调研;实施“头雁工程”,推广党员“三带富”做法,实现党员结对帮扶贫困群众全覆盖;召开13次领导小组会议和17次脱贫攻坚工作联席会议,推动各行业部门分线作战,100%落实行业部门责任,确保“两不愁三保障”等政策落实到位。

  

  产业帮扶 增收致富更长效

  

  “一共种了200棵柚子,承包了3亩鱼塘,年收入大概三万元左右。”莲塘村贫困户古国伟跟记者说起了自己脱贫成绩。“我承包了15亩鱼塘,现在每斤鱼能卖到6.5元,一年的收入接近13万元。”同村的贫困户叶小美美滋滋地说。

  莲塘村党总支书记古文彬向记者介绍,莲塘村与玉水村相邻,水产面积约200亩,金柚种植面积近千亩,可谓家家户户养鱼和种柚。根据实际,村里成立了莲塘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了君利水果专业合作社,以党员结对帮扶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

  而在松口镇的大黄村,金柚更是农民的“金疙瘩”。大黄村以“支部+协会”的形式成立梅县区大黄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金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设梅县金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吸引了28家金柚专业合作社进驻园区,带动周边9个镇的1800多户贫困户发展金柚生产,户均增收1.5万元,真正实现“支部+协会,群众得实惠”的脱贫效果。“金柚是梅县农民的‘摇钱树’和‘致富果’,也是目前最适合、效果最好的增收产业,全区金柚种植面积约24.5万亩,产量53.3万吨,鲜果产值26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左右。”梅县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除了金柚,梅县区还注重发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帮扶产业。如梅西镇引进广东丰年盛景生态有限公司打造“光农互补”产业园,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了5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在光伏板下搭建钢架大棚种植鸡肉菌,不但吸引贫困户入股项目发展,还优先安排50多名贫困户劳力就业,辐射带动其他贫困户种植鸡肉菌,走出产业扶贫新路。大坪镇的百亩小龙虾、百亩肉鸽、百亩油茶林下养鸡基地,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将生态循环产业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结合起来。

  同时,梅县区还以“农企帮农村”产业帮扶模式为引领,遴选了18个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村一对一结对帮扶,通过订单生产、技术指导、吸纳就业、资金入股等方式,与贫困户形成稳定的产业帮扶共赢机制,带动了1600多户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4500元以上。全区建成了19家镇级电商服务站、32个精准扶贫村电商服务点,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的“触电”意识,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农增收致富效果明显。

  

  暖流汇聚 村美民富幸福来

  

  扶贫济困,梅县先行。6月28日,梅县区2020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举行,爱心涌动、善举如流,现场筹得善款3600多万元。“2010年广东扶贫济困日设立以来,梅县区社会各界和热心人士踊跃捐款共襄义举,至目前共收到捐款5.6亿元,这些善款全部用于扶贫济困、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梅县区有关负责人说。

  得益于各级专项资金、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的投入和保障,梅县区的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石窟河畔的白渡镇创乐村,以岭南第一才子宋湘故居为中心,打造的宋湘纪念公园让人眼前一亮,成为弘扬优秀文化、激励教育后人的人文基地。石窟河而下,丙村镇芦陵村从“软弱涣散村”摇身一变成为“美丽乡村的示范点”,村门上“芦山添秀色举人村里千家富,陵水漾金波石窟河畔百业兴”的对联既在讲述历史也在呈现未来。在石窟河与梅江河交界处,粤东最大的文旅项目——中国·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正加快建设,全球首台客家文化主题实景演出《原乡》让人翘首以盼。沿梅江河来到“国际慢城”雁洋镇,以六村联动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契机,带动了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连线连片规划建设,实现要素互补、协调发展。

  梅县境内石窟河至梅江河沿线总长26公里,串联白渡、丙村、雁洋镇的14个村庄,打造的是一张汇聚美丽乡村、生态产业、农村改革、乡村治理的精致名片和样板,是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绿水青山”中赢得“金山银山”。

  “宋湘纪念公园的建成对村民来说就是一种文化的熏陶,我们的乡风会变得更文明。”创乐村民宋纯光非常享受家门口的人文环境。

  “一进村门就能看到公园、足球场、篮球场,环湖绿道风景真是靓。”芦陵村民叶联嘉点赞眼前的美丽乡村。

  “在党和国家的帮扶下,我们的日子变好了,村庄变美了,以后也要搞好自己的庭院,一起出力建设好家乡。”贫困户杨伟贤由衷感叹。

  

  数说扶贫

  

  全区累计投入26.1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工作,其中5.1亿元用于贫困户产业项目建设、政策落实等,区级按政策投入631专项帮扶资金1700万元,2019年区级财政投入帮扶资金5800多万元,共实施扶贫项目7.86万个。目前,该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32个贫困村全部达到退出标准。

  梅县区积极探索“互联网+消费扶贫”模式,获评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完成18个镇级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实现32个省定贫困村电子商务站点全覆盖,还推动2家企业入驻中国社会扶贫网广东馆,成功上架37个产品。截至目前,通过线上和线下销售平台,消费扶贫产品销售金额达1.6亿元,带动贫困户2733户。全区共培育发展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5家(省级23家、市级4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13家(国家级示范社7家)、家庭农场155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