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深圳盐田港建设参与者朱元熹:

见证盐田港吞吐量从十万到千万级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7月07日        版次:A02    栏目:小印记·大时代 我的特区故事    作者:林园

     盐田港建设参与者朱元熹

  文/羊城晚报记者 林园 图/羊城晚报记者 王磊

  

  在深圳东部,岸吊林立、百舸争流的盐田港世界闻名。1985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滩涂。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它的建设者书写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当代神话。上世纪80年代初期,南下深圳的朱元熹,加入了盐田港的建设,见证了盐田港从吞吐量只有10万标箱的小港,到如今吞吐量破千万的世界大港。

  

  不惑之年南下深圳

  

  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的朱元熹,来深圳前在武汉一所高校当老师,一直做到教研室主任。在学校的图书馆里,他第一次“接触”到深圳经济特区——图书馆有深圳的报纸,报纸上写的改革开放思想,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时我的家庭负担比较重,在学校教书虽然比较稳定,但经济上捉襟见肘。”朱元熹说,为了改善收入,同时也是为了“闯一闯”,40多岁的他,决定到深圳找工作。到深圳那一年是1981年,朱元熹成了大亚湾核电站的一名高级工程师。“给我开了500多元的月薪,这对我来说是完全不能想象的,我在高校当副教授,一个月也就150元。”朱元熹说,因为当时学校还不愿意放人,他是以“借聘”形式过去的,除了开给他的工资,大亚湾还要付给学校每月600元。这让他深受触动,“说明特区特别重视人才,跟其他地方不一样,特别强调个人价值。”

  

  加入盐田港建设

  

  在大亚湾工作了几年后,恰逢正在新建的盐田港需要一位懂工程管理的技术人员。“我在大亚湾工作的时候考了证书,加上我会英语、俄语等多门外语。当时盐田港有很多与外方接触的业务,于是他们找到了我。”之后,朱元熹被任命为盐田港计划经营部经理。

  谈及盐田港的变化,朱元熹充满了感慨,“从前路都不通那里,盐田港是‘开山填海’建起来的。”据了解,盐田港是发展集装箱码头的理想之地,拥有可供兴建深水泊位的海岸线6.7公里,可供开发建设港口配套设施的后方陆域和港区面积17.96平方公里。然而,在开发前,那里还是山石嶙峋、人烟稀少的大鹏湾畔。可以说,一队队建港施工队伍在大鹏湾畔九径口至正角咀6公里的海岸线上,书写了一幕幕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当代神话。从此,盐田港开发建设的壮丽乐章才拉开了序幕。

  朱元熹介绍,他参与过疏港铁路、水电建设、路河和供水厂改造等工程的建设。“所有合同经过批准才能付款,我当时任计划经营部经理,这些工程我都把关过。”朱元熹表示。

  

  建成港口标杆工程

  

  1993年10月5日,是盐田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盐田港集团和和记黄埔成立深圳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盐田港一、二期工程。这是当时深圳特区建立以来最大的合资项目。凭借自己的外语技能,朱元熹也参加了合资前的谈判,“谈判历时很多天,当时省里的领导也十分支持。”

  合资项目成立后,盐田港发展迈入新篇章。朱元熹认为,盐田港在硬件上的建设,也可以作为标杆工程。“盐田港配置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码头可以做到‘50年不大修’,运用了许多先进理念,对中国集装箱码头的建设具有开创意义。比如桩和桩之间距离比较近,所以抗各种风险的能力很强。因为桩泡在海水里久了会腐烂,盐田港的桩里还装了很多混凝土。”朱元熹还记得,在2000年左右,盐田港用100万美金/台的价格,新购入了一批桥吊,使得船只卸货运输时间又进一步提高。

  即便目前已经退休了,但朱元熹一直关注着盐田港的发展。“从前吞吐量只有10万,后来用三年的时间突破百万。现在已经达到千万级,成为世界级大港。”已经80岁高龄的他,和太太定居深圳。“我很喜欢特区的氛围,这里的气候也舒服,所以我们来了以后就不想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