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荔湾永庆坊广东粤剧博物馆的舞台,演员正在表演 |
在红基石党群服务中心,小朋友练习咏春拳 |
永庆坊已成为广州城市社区微改造的一张“名片” |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李志文 温建敏 张韬远 莫谨榕 陈强 张文 姜雪媛 岭南民居、舞榭歌台,粤剧的韵律从位于广州荔湾永庆坊内的广东粤剧艺术博物馆悠悠传出;另一边,相隔30公里的佛山顺德水藤村红基石党群服务中心,则传出了小小萌娃练习咏春拳时发出的洪亮喝喊声…… 6月中旬,记者跟随“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脚步,走访了广州荔湾永庆坊和佛山顺德水藤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近年来,广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上两个场景,正是广东系列振兴文化措施的缩影。广东高度重视文化文艺事业发展,以走在全国前列为目标,把文化强省建设作为工作部署的重要内容,实现了文化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绣花”式微改造让文化延续 逛传统民居,听粤剧韵律,观李小龙祖居,周末的永庆坊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经历微改造之后的永庆坊,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永庆坊位于广州市最美骑楼街——荔湾区恩宁路,东连上下九地标商业街,南衔5A级景区沙面,是极具广州都市人文底蕴的西关旧址地域。该区域有广州保存最为完整的骑楼建筑群和中西合璧风格的民国建筑,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粤剧曲艺、武术医药、手工印章雕刻、剪纸、西关打铜、广彩、广绣等传统文化和民间手工艺曾在此集聚发展并发扬光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地块成为了广州市危旧房最集中的辖区之一:辖内危破旧房密集,公共基础设施薄弱……2015年8月,永庆坊举行了微改造试验区招标,根据“修旧如旧,建新如故”原则,对其进行了“绣花”式的微改造。 2016年10月,永庆坊一期正式对外开放。经过一年多的改造,永庆坊从一个危旧房集中的片区,摇身一变成为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地标,还采用市场化运营的方式,为老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改造后的永庆坊,实现了“西关风味”与“现代艺术”有机结合,街区内的李小龙故居、粤剧艺术博物馆、西关大屋、牙雕、广彩、广绣展示店和潮流文创店、网红咖啡厅、时尚民宿错落有致。游客在永庆坊内既可以体验纯正的“老广”味道,探寻骑楼古屋,也可以打卡网红潮店。 “最近几年,这里变靓了很多!”70多岁的永庆坊老街坊黄树清在谈及永庆坊改造时激动地表示。他说:“改造之后,这里水变清了,房子变整洁了,游客也多了,我看了心里高兴!” 据了解,承接一期改造的成功经验,永庆坊活化提升项目(二期)于2018年12月开展改造工作,整体计划于2021年底前完成。 “历史文化的传承需要人的延续,而不是说仅仅保留建筑的风格。”荔湾区住房和建设局二级调研员江伟辉认为,只有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居民,活生生的历史才能够在这里延续。 村民追求文明生活新风尚 “我从针织厂退休好多年了,现在每周都过来上课,不仅厨艺越来越高,还交到了很多好朋友,我们都很喜欢这个课程……”村民罗阿姨一边包着粽子,一边开心地和记者分享她的开心事。 这个让罗阿姨每周都过来的地方,是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水藤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基石党群服务中心。 水藤村占地面积5.56平方公里,有住户2717户,户籍人口9720人和超过30000名流动人口,人口规模已接近中型小镇的人口基数。 面对如此稠密的人口,如何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成了水藤村亟需解决的难题。为了给村内各类文化协会提供活动空间,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水藤村将村里敬老院旧址改造成党群服务中心。 红基石党群服务中心占地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虽然面积不是很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据介绍,它内设藤溪书画社、藤溪曲艺社、水藤村龙舟协会总会、乐从镇黎时煖老人大学水藤分校、水藤村秦氏咏春拳馆、水藤足球协会等多个功能室。 红基石党群服务中心二楼传出的粤韵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二楼的粤韵坊是藤溪曲艺社的驻点场室,曲艺社成立于1996年,由藤溪片区一群粤曲爱好者组成,后来曲艺社逐渐壮大,在20多年时间里几经搬迁。 2018年8月,曲艺社响应水藤村委“党建引领,融合创新”的发展号召,搬迁到红基石党群服务中心,曲艺社发展由此上了一个新台阶。 “(曲艺社搬到这里后)不仅场地变大了,而且设备更好了,加入艺社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我们已经有20多个常驻社员!”粤韵坊常客、水藤村村民梁伯说起这个变化时,脸上挂满了笑容。 这些协会组织逐步发展壮大,举办的活动精彩纷呈,很好地满足了村民多样化和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多位村民表示,在这里,他们享受到了更专业化和精细化的服务。2019年以来,水藤村实践站共举行18场次活动,参与人数达47600人,开启了追求文明生活的新风尚。 广东文化高质量发展结硕果 近年来,广东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建设的部署要求,加快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在繁荣文艺创作生产、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817.17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1/7,规模总量连续16年位居全国首位。同时,广东注重鼓励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目前民营文化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均占到全省的90%以上。 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同时,广东推出一系列“文化惠民”措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东站在高起点谋划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崭新格局,通过大力创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推动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总分馆制、扶持和培育群众文化品牌、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群体的文化需求、以智慧服务实现升级等手段,大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广东,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325.86平方米。目前,全省建成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43个、文化馆145个、博物馆22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10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5721个(覆盖率达到99.62%)。 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丰硕果实,化为全省百姓可实实在在感知的身边事、寻常事,为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精神食粮,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名词解释】 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管理和保障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精神食粮,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数说小康】 ●在广东,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325.86平方米。目前,全省建成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43个、文化馆145个、博物馆22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10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5721个,覆盖率达到99.62%。 ●2017年,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817.17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1/7,规模总量连续16年位居全国首位。 【群众心声】 我觉得小康生活不仅要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还要追求精神上、思想上的丰富,具体来说就是人们乐于参加志愿活动,能够主动去帮助别人。 ——水藤村村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黄志鹏 我心目中的小康生活,就是希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能够喜欢粤剧,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人们拥有更高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 ——永庆坊某服装店店主张小姐 总策划/刘海陵 林海利 总统筹/孙 璇 林如敏 统 筹/温建敏 李志文 设计统筹/刘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