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评论员 温建敏
近日,55岁的东莞外来工吴桂春在图书馆的一则留言感动了全国人民,他说“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 在万千网民和当地政府部门的关心下,吴桂春有了一个“暖”结局,他找到了新工作,可以继续留在东莞,继续在图书馆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
暖心新闻的背后,正是广东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果。广东大力推进“文化惠民”,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弥补区域、城乡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切实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特别是把外来工的文化生活也纳入文化建设的计划中,外来工可随时到文化站、图书馆等处读书、看报、上网,为外来工打造精神家园。
在物质生活条件普遍得到较大提升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显得更为迫切。广州永庆坊城市微改造“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顺德水藤村丰富的文化活动“让人们记住乡愁”,显示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和实验区的广东,在精神文明的建设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上,也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才算真正实现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