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北京及大湾区国际教育行业名师大咖齐聚清澜山学校“论剑”——

后疫情时期,国际化教育的变与不变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7月29日        版次:A15    栏目:    作者:崔文灿

     吴颖民

     陈志文

     王殿军

     校长们在热烈讨论中国国际化教育的走向

     教育大咖在清澜山“论剑”分享各自的教育观点

     现场观众

  文/羊城晚报记者 崔文灿  图/清澜山学校提供

  

  进入“中伏”第一天,7月26日,东莞松山湖旁的清澜山学校内人头攒动,一场探讨后疫情时期国际教育走向研讨会在此举行。

  高温天气难挡与会者热情,来自北京和珠三角地区国际教育行业的数位大咖相聚,一场充满智慧与思辨的“清澜山论剑”在此展开交锋——后疫情时期国际教育面临着什么困难?有何对策?行业内人士和学生家长又该何去何从……

  在这场由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主办、北京大学国际学校运营与管理研修班华南同学会协办、清澜山学校承办的华南国际化学校研讨会上,教育生态中的利益相关者们乘风破浪,正用新的思路去拓展国际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活动主办方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晓璇表示,举办这场研讨会的目的在于让大家从当前全球化的现状及趋势出发,重新认识国际教育,从教育的终极目标去看国际教育的未来。希望可以常态化地举行,为社会提供权威且有料的国际教育办学的指引。

  

  大咖分享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吴颖民:建立国际教育的新“质量观”

  

  疫情发生以来,国际局势的复杂、家长对国际教育的担忧顾虑,外教的签证波折……凡此种种,都成了国际教育从业者心头的难题。压力和挑战下,是否还要坚持教育的国际化?

  “教育的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必由之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天河区教育顾问、广州中学首任校长吴颖民在论坛上给出了肯定答复,“推动教育的国际化,最重要就是改变我们对质量的看法,建立一种新的质量观。”

  在吴颖民眼中,国际化绝非一国化,而是多种文化交融下更多元更包容的教育体系。家长们愿意为此掏腰包支付高昂学费,源于对高品质教育的诉求。

  “集众美于一身”的国际学校,有着体制内学校难以比肩的优势:对个体差异有高度的尊重;对学生个体有更多关注,让每个学生有更多选择;对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成长性思维有更多的关注和培养;对学生的自我认知有更多的关注,没有“千人一面”的规定课程,让孩子得以施展个性;培养孩子宽阔的视野,对多元文化有更多的理解,有更多的沟通交流的能力。在吴颖民看来,正是这些价值取向让国际学校面临着巨大机遇。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出国是为了更好地成长,而不是目的

  

  根据2018美国门户开放报告(Open Doors Report)的数据,2008至2018年这十年间,中国赴美留学生增长速度明显放缓,2018年的年增长率更是达到近十年最低。外部环境恶化,家长留学意愿改变,留学平台期显著缩短,留学人群结构改变……诸多变化之下,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依然看到了背后的不变——出国留学的信念和对优秀人才的教育方式依旧未改。

  “要不要出国。你一定想清楚你的目的是什么,”陈志文提醒,“出国是为了更好地成长,而不是目的。”

  陈志文说,当前国际化学校数量不少,但是太多人在标签化理解西方教育的先进性。伊顿公学的规矩,美国沙特克圣玛丽中学的36项军规,美国19个州在法律上对学生体罚的允许支持,都是西方对精英看似“苛刻”的要求。

  “优秀的人需要更多磨砺淬炼,这是精英或者优秀的人必经之路。”陈志文如是说。

  “无论什么时候,学习还是第一位。无论我们办什么样的国际化学校,磨砺淬炼、严格的规范,以及学习永远都是不变的,无论哪种教育理念或教育体制下,无论在哪个国家,想成为一个精英,成为优秀的人,都必然具备。所以不要简单标准化理解国际化的教育,还是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你拥有选择权,才有选择的机会!”

  

  清华附中总校长王殿军:“国际教育存在的根基没有动摇,许多影响一定是短暂的、有限的”

  

  王殿军担任清华附中校长13年间,把清华附中带领到了“国际化”的高度。自2009 年创办国际部以来,经过10余年探索创新,清华附中国际部已成为国际化教育的一面旗帜。因而,这位教育家对国际教育拥有独到的观察和思考。

  王殿军坦言,一场疫情暴露出国际教育存在的问题——教学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让国际教育的优势几乎丧失殆尽,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普遍质疑,甚至被认为是“暴露”了师资和教学水平低下的问题。王殿军校长认为,所谓的“暴露”是与国际化课堂的互动、讨论、学生自主研讨等教学方式不适合网络教学造成的,并非真正是师资和教学水平的问题。除了教学方面受影响,师资、运营、活动的开展,都饱受压力。

  即便如此,王殿军对国际教育未来走向仍然乐观,因为国际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并没有改变。他说,中国教育有许多传统的优势,值得继续发扬,值得国外借鉴,但应试教育能力素养培养不给力等根本性问题短期内难以完全解决。

  “如果你想让孩子真正全面培养能力,国际化的教育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方式,原因动力依然存在,我希望我们面对困难,仍然要有信心,要选择坚定,我认为影响是短暂的,也是有限的。”王殿军说,“中国的常规教育实现国际化,将是我们应对疫情或国际巨变最有力的法宝。”

  

  校长论坛

  

  论坛现场,六所国际学校的校长作为一线从业者,对业内面临的压力与困难感受更加真切。身为学校掌舵人,他们对国际学校困境下的应对之策颇有心得,各抒己见。

  疫情之下,如何满足低龄留学回流人群对顶级教育的需求?数位校长不约而同提到了规划的重要性。

  

  谈小留学生回流:课程衔接是最关键的部分

  

  瑞得福国际学校联合创始人、执行校董张望兰女士18年身处国际教育一线,与回流学生及家长有密切的交往和沟通。张望兰深有感触:“他们选择回来的时候,最关心的是课程的衔接,希望能够延续原来自己在海外就读中学时对未来升学的规划,所以,首选是国内的国际学校,且更注重深入了解各个国内国际学校的课程设置,包括一部分AP课程的选择。”张望兰透露,今年秋季开学后,30多个从美国高中回流回来的学生将入读瑞得福国际学校。瑞得福将竭力提供与小留学生无缝对接的、原汁原味的美式国际课程及全英文授课的环境。

  同样作为办学多年的珠海德威国际高中及容闳高中副校长韩菲却坚定地认为,中国孩子要完成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后,再步入到差异化教育选择过程当中来。韩菲提醒,回流的学生家长,一定要从尝试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要问问自己教育的初心是什么,不要因为主观恐惧、临时阻碍,影响了自己对孩子培养的路径。韩菲认为,课程选择非常重要,环境是非常需要让孩子接受的,同时课程也一定要尽可能衔接得上。“插班回流是一个不得已的事情,但是我们一定要把不得已的事情做到长远化的计划范围之内,把它做到最完善最好。”

  东莞市海德双语学校校长创校总校长黄赛勇坦言,回流家庭的国际化诉求很高,例如家长对外教的比例,对授课全英文模式,甚至对宿管老师的管理方式都有高需求。与此同时,他也建议家长,如果真要回流了,还是要想一想规划,规划要结合我们当地或者我们要选择学校能提供的给予的教育模式。

  

  谈办学:要做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学校

  

  “即便提供的课程与国外一致,小留学生回流也必须面临适应问题,所以家长首先要考虑如何好好陪伴孩子度过这段适应期。”东道主清澜山学校校长、清华附中副校长辛颖更希望走出一条课程融合之路。她认为,国内的国际化学校已经超过海外大部分同类学校,不管从学术、活动、环境、家校关系,还是对中国孩子的个性理解上,都有很大的优势。

  对于课程的融合,佛山北外附校三水外国语学校总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陈韵进一步补充。“2014年,学校仅有286个学生,短短五年时间,发展到了4200多个学生的规模,”作为创校校长,陈韵认为,课程在这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所国际学校,国家规定的文化基础课占比60%以上,其中,音体美、劳动技术及部分数学课由美国教师教授,实现外教学科国际合作,这样既满足了文化基础课,又保证了外语特色的课程,解决了课时冲突。此外,也贯彻了真正的外语沉浸式教学。”

  “因此,家长需要调整‘和西方学校完全对标’的期待。”清澜山国际学校行政校长林静姿补充说,如果只是单纯模仿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学校体制,其实是国际教育的1.0模式,而培养中国的人才需要在西方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培养有中国根,民族自豪感的国际化人才,实现2.0版本,“那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学校。”

  

  谈师资:海归会成为国际化学校的中坚力量

  

  再“高大上”的理念也有赖于教师去落实。清澜山学校校长辛颖表示,学校非常重视对师资的培养,包括对梯队的培养,只有把老师的理念和领导团队的理念统一在一起,才能够扎扎实实落实学校的整体理念。在清澜山学校,学校目前的师生比只有1:3.5,未来希望达到1:5。这是因为课程丰富对教师的需求量大,希望能够给到孩子们不同的选择。

  对此,东莞海德双语学校校长黄赛勇表示认同。在他看来,越来越多的海归回来成为双语老师,成了国际学校的中坚力量。“真正出成绩的其实还是海归人员。我同意高质量的外教能给学校和孩子带来不一样的教育模式,也理解家长们喜欢看到各种颜色的脸孔,但是真正让孩子走上最正规最有竞争力的道路的,我认为还是海归人员。”

  深圳瑞得福国际学校作为一所纯美式高中,釆用“选课制”及“走课制”,开设了100多门课程,实现了“一人一张课表”。其联合创始人、执行校董张望兰说,学生可以在中学就完成对大学专业兴趣的探索、尝试,甚至研究。“为了实现这样的“个性化”我们在保持原汁原味美高课程的同时,我们在外教授课的同时,引入更多理解西方教育和中国孩子特点的海归老师来做助教,帮助孩子们更快地适应课程。”

  

  清澜山论剑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无论选择走哪条路,教育的本质是不变的,怎么样保持着一种定力和不变?在论坛的最后一个环节“清澜山论剑”,主持人陈泽芳校长对台上的四位大咖开足火力提问,现场金句频出,掌声不断。

  

  教育的本质是提升孩子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

  

  “论剑”伊始,广东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副秘书长、华樱国际教育及辰美国际艺术教育荣誉校长陈泽芳追问研讨会两大主题:从全球化的现状及趋势出发,重新认识您心目中的国际教育是怎样的?从教育的终极目标来看,国际教育的未来在何方?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编审、《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编辑部副主任范皑皑教授首先发声:“教育的本质是提升孩子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

  “更多教育其实是提升孩子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力资本的均值,减小方差,让它波动更小。投资教育,让孩子接受更多的教育、多样化的教育,其实都是在规避风险,增加确定性,在不确定当中寻找一些确定的路径。”范皑皑如此解释。

  范皑皑感慨:这场疫情可能让不少家长从未曾体验自己和孩子是如此渴望开学。她说,这说明学校不仅仅是一个上学的地方,它是一个完成孩子与孩子之间社交,孩子与老师之间社交,孩子在合作共赢当中实现自我发展的场所。孩子在学校中体验的是社会中的同伴交往,对知识权威的态度,对工作任务的规划和执行力,如何在群体中发表不同意见,如何在不同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等等。

  “无论过去我们怎么想象和探讨AI时代的到来会替代学校,但是现在通过疫情的考验,我们发现学校是无法替代的。”

  

  民办教育、国际教育要守好底线、不越红线

  

  陈泽芳指出,国际教育已进入到深层次融合的阶段,从简单做加法到深度融合与迭代。对于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此前提到的“希望能够创建最中国的国际课程”,陈泽芳问:“从学校的管理者和家长角度看,如何探索实践,实现更好地创新?”

  面对这个复杂的问题,王殿军的回答很接地气:“我们向西方学习不是要照搬它的东西,而是要学习它的教育精髓,为我所用。”他给民办国际教育从业者一个忠告:中国以公立教育为主体,民办教育、国际教育要守好底线、不越红线,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一步发展严格控制数量,严格控制规模,提高质量,讲求特色,讲求品质,不要再盲目扩大。

  

  高品质学校就是要让学生能独立思考,有开阔视野

  

  对于何谓高品质教育,如何评价一所学校这些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在会场的最后部分,陈泽芳把这最后一“剑”递到教育家吴颖民手里:您认同的教育质量观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吴颖民用几个关键词界定了高品质教育的范畴。在他看来,几个基本点是十分重要的:第一,对学生个体差异有高度的尊重;第二,对学生个体有更多的关注,让每个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三对学生的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成长性思维有更多的关注和培养;第四,对于学生的自信和自我认知有更多的关注;第五,要让孩子有开阔的视野,对多元文化有更多的理解,有更多的沟通交流的能力。

  基于这些界定,吴颖民给众多家长支招如何评价一所学校。在他看来,要从如下三点来看:一是基本要求的达到度,就是学校最基本的硬件和软件配置等最基本的设施要能够达到;二是学生在自己的优势领域有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三,未来持续发展的趋势如何。关于趋势部分,吴颖民特别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总结了四点:一是学生经过几年的学校教育,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识,对自己未来职业选择和发展更清楚;二是学生在这个学校培养起良好的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率的学习方法,有更强的独立学习能力;三是学生的自信心能够建立起来;四是学生有健康的身心,有很强的适应性。

  

  论坛金句

  

  “我们在讲国际化的问题,一定要不断增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国际化的学校当中更强化我们中国文化的因素。我相信这一定是未来国际化学校必须补上的短板,必须强化的优势。”

  ——吴颖民  

  “中国以公立教育为主体,民办教育、国际教育要守好底线、不越红线,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王殿军  

  “出国是为了更好地成长,不是目的。从长远发展看,应该出去一次,是教育,更是见世面,成长。”

  ——陈志文  

  “教育本质是提升孩子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多样性是对抗不确定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则,多样性带来稳定性。”

  ——范皑皑  

  “国内的国际化学校,不管从学术、活动、环境、家校关系,还是对中国孩子的个性理解上,相比海外学校,都有非常大的优势。”

  ——辛颖  

  以全球化背景思考教育的融合与迭代,进一步明晰教育的本质,让创新的价值发光,以专业精神与建设性思维去见证、去创造更适合未来发展的教育。

  ——陈泽芳  

  今天的教育是在为未来培养人才,站在未来的高度上来推动今天的教育!

  ——张望兰  

  “学校教育是百花齐放的,教育也是要讲志同道合的。”

  ——韩菲  

  未来国际化学校的师资中,真正能让孩子走上最正规最有竞争力的道路的,我认为还是海归人员。

  ——黄赛勇  

  中外融合课程既满足了文化基础课,又保证了外语特色的课程,贯彻了真正的外语沉浸式教学。

  ——陈韵  

  培养中国的人才需要在西方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那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学校。

  ——林静姿  

  

  (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