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战潼湖

——记142师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8月01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刘延珠

     刘延珠政委正在检查稻谷生产

     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将军与142师领导干部合影,摄于1976年

     时任广州军区政委任思忠和42军首长来潼湖检查工作

     时任142师政委的刘延珠

     2019年8月23日,在广州举行“纪念陆军第142师‘战潼湖’50周年——再忆潼湖稻花香”战友聚会活动,刘延珠同志与战友们合影

     刘延珠政委正在田间参加生产劳动

     刘延珠同志接待非洲国家军事代表团来访

  □刘延珠

  

  1969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42师奉命组建;1977年春,第142师奉命撤编。8年间,我一直担任142师党委书记、政治委员;这8年,是我戎马一生中最难忘的军旅岁月!

  近日,142师战友告知我,要将我师部分战友撰写的“战潼湖”文字结集成册,以示对50年前在潼湖战斗岁月长久的纪念,嘱我作文回忆那段激情似火的战斗岁月。

  

  奉命组建142师

  

  1969年10月的一天,42军接广州军区机关的通知,要我即赴广州,广州军区首长要找我谈话。我时任42军124师副政委,按要求我立即从惠州博罗罗浮山部队驻地赶到广州,见到了广州军区刘兴元政委、江燮元副司令员等军区首长和军区机关的负责同志,同时,也见到了时任41军121师副师长的张奎贵同志。广州军区首长向我们宣布了中央军委命令:组建陆军142师,由42军代管;任命张奎贵同志为师长,我任师政治委员,军区首长同时宣布了师的领导班子成员组成,并简要地向我们明确了组建142师的任务、时间、驻地和师团班子等,明确所辖424团、425团、426团3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编配师直属各专业分队和保障分队,以及兵员装备数量等。要求我们尽快与广州军区机关和42军机关对接,按军委和军区的要求组建好部队。我们受领命令之后,立即马不停蹄地开展了新组建部队的一系列工作。

  按照中央军委和广州军区的命令要求,新组建的142师驻扎在广东省惠阳县潼湖区域内,主要任务是备战和军农生产。142师领导班子成员初期除张师长和我外,李本勤、江志俊两同志任副师长;耿振雄、陈凤岐两同志任副政委,张孝虔同志任师参谋长,葛文玺同志任师政治部主任,董震芳同志任师后勤部部长。此后,军区还陆续从其他单位抽调骨干,充实了我师的师团领导班子,并配齐和加强了师司、政、后机关的领导成员。

  潼湖是接壤广东惠阳、东莞的湿地积水湖,方圆近百平方公里,湖内低洼积水,野草、荆棘丛生,虫害众多。周边少有民居,土地贫瘠。平时“雨天水茫茫,晴天尘土扬”,加上地处北回归线的影响,台风肆虐,春夏之际雷电频繁,虫害严重。过去,广州军区曾连续组织部队“一战”、“二战”潼湖,建立了一些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广州军区后勤部也设立并一直保留有潼湖生产基地指挥部。然而,这次组建一支超万人的列编师进驻潼湖,对潼湖大规模开发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面临的困难是非常艰苦的。刚开始,部队的吃、住、行;日常的生产、生活、管理和卫生保健等,完全没有现成的条件,先期部队基本上是按野营拉练方式搭帐篷生活,从机关到连队都在露天吃“围餐”。受当时条件限制,师医院、部队家属及一些保障单位只能暂时安置在镇隆等地,部队的工作、生活一切几乎从零开始。

  我师从1969年冬组建伊始,中央军委,广州军区和42军就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具体指导。部队编制、师团班子配备、驻地选址、后勤保障、装备物资,以及内部的各种组织体系,如部队建设的政治、军事、后勤、生产等工作“大纲”,实施方案等,上级都及时给予指导和审核批复。特别是部队的兵员补充,骨干配备,后勤保障,生产物资等,都是“一路绿灯”优先保证。为尽快组建好部队,军区先后从41军、42军、广东省军区、广西军区等单位抽调了一批较强的工作骨干到我师,当年还优先为我师选配兵员,从而确保我师接组建命令两个多月即顺利完成组建任务,生产、备战等工作正常开展。这期间,我们按照军区的总体部署要求,抓紧时间实地勘察和调研,在1969年12月组建部队的同时,师党委就同时组织部队官兵在潼湖大地上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围湖垦荒生产热潮。筑大堤、修水利、建营房、改水造地、围湖造田。全师上下万众一心,起早贪黑,挑灯夜战,忘我战斗,整个湖区万马奔腾,热火朝天。

  

  山高更显军威壮

  

  组建初期,异常艰苦的工作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给部队开展正常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压力。

  山高更显军威壮。再大的困难也难以阻挡我师指战员落实上级指示、改造潼湖面貌的决心。师领导虽然刚从各大单位抽调而来,大家过去互不熟悉,经历不同,特别是对做好军农生产经验不足,但班子成员非常团结,工作讲奉献,讲风格,分工协作积极配合。对重大问题认识统一,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大家认真履行职责,以上率下,处处以身作则,给部队做好表率。师团领导经常率机关在一线的田头、地边调查研究,吃苦耐劳,克服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各级值班室的灯光常年彻夜通明,党员、团员更是在各项工作中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冲在前,做在先。全师干部战士、职工家属“万众一心”,斗志高昂,不讲工作条件,不计个人得失。

  部队刚组建,全师没有现成营区营房,大家就自力更生,自己动手用竹料、稻草、泥巴自建“草棚营房”,睡稻草地铺,睡野外帐篷。全师不但自建草棚营房,连办公区、装备库、会议室、食堂、家属房、招待所等,全部都用泥巴、稻草“糊”成,军区首长和地方领导来部队检查慰问,乃至周边群众都笑称我们是“稻草师”。官兵们身住草房,但作风优良,生产备战,你追我赶。师团各级首长定期到基层连队“蹲点”,率机关深入一线靠前指挥,面对面解决实际问题,“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官兵同甘共苦,并肩战斗。初春,指战员们冒着凛冽的刺骨寒风,一身泥,一身水,灌溉耕地,播种,插秧;盛夏,战士们顶烈日战酷暑,克服虫害、特别是蚂蟥猖獗的影响,争分夺秒战“双抢”,吃、喝、拉、撒在田边;秋冬,更是忙碌的季节,4万多亩水稻要收割、晒干、运输、入库;加上冬季天旱,雨少,是冬修水利、道路和修缮营区的最好时机。

  在繁重的军农生产任务的同时,部队还要完成全年度的军训任务,开展各种军事训练、考核。可以说,师直各分队和各团的官兵们常年都生活、战斗在异常艰苦、紧张的时光中。特别是一线生产连队,生产任务更是异常繁重。大多数连队要负责上千亩地生产,每人要负责十几、二十几亩的农田生产管理。农忙季节,官兵们基本上每天都要在田间、地头、晒场、仓库等地大干十六七个小时。锄头、镰刀、铁锹、麻袋、箩筐、扁担基本成为官兵不离身的“武器”。师直分队尽管常年担负保障和突击任务,但由于军农生产时间紧,季节性强,全师基本上都不分忙闲,常年夜以继日地奋战在一线。

  潼湖水质不纯,所有水源基本上都是“铁锈水”,不符合生活食用标准。在潼湖战斗生活,肠胃病、皮肤病、“烂裆”、“烂脚丫”、长脓疮,是官兵们的常见病,因水源所致几乎所有白色的衣物都洗成了黄褐色,官兵们自挖水井,自建过滤水管、水塔等,尽可能解决好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按照当时的供给标准,我师指战员每人每月粮食定量供应35斤大米,2两油,由于当时部队生产、训练任务繁重,加上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供给的标准根本不能满足部队的实际需要。我师从组建开始就把提高、改善部队的生活条件作为部队建设的重要问题,自力更生,积极主动地加以解决。部队组建第一年,经过全师官兵的艰苦奋斗,实现了上级要求的“当年围垦,当年生产,当年丰收”的目标。经请示上级同意,我们从丰收的粮食中,拿出部分粮食,首先解决了部队粮食不足的困难。

  为改善官兵生活,师党委号召全师指战员大搞“副业生产”,利用各种条件养猪、养鸡、养鸭、养牛、养鱼等,做到各团都有副业生产基地,班排有菜地,连队有猪圈。进驻潼湖第二年,部队就基本上做到了伙食单位的粮食、禽肉、蔬菜等自给自足。经过多年的奋战,师直各单位和各团还自力更生办起了修理厂、酱油厂、豆腐坊、粮食加工厂、军人服务社等,极大地方便和满足了部队官兵的实际生活需要。

  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潼湖每年的防风(防洪)、防火、防雷任务都异常严峻。部队住的是草房,失火、自燃引发的火灾每年常有发生;潼湖属于雷区,每年雷电对部队官兵的伤害也很大,每当强雷电过后,基本都有人(畜)伤亡的报告。全师指战员尽管采取了许多方法和防护措施,力求减少人员伤亡和生产损失,把做好“三防”(防风、防火、防雷电)当作全师指战员的常态性工作,耗费了指战员的极大精力。但在组建部队的头几年,由于资源异常缺乏和生产环境艰苦,仍是防不胜防,雷击、台风给指战员造成的伤亡是非常惨痛的。我们至今时常怀念那些长眠在潼湖大地上的英烈们。

  我师在这样十分艰苦和恶劣的条件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连续8年开展生产备战,指战员经受的工作压力是可想而知的,锻炼和考验也是极大的。

  部队的兵员素质直接决定着部队的战斗力。我师兵员主体主要是当年及后来陆续补充入伍的农家子弟、少部分干部子弟及城市兵。各类兵员融为一体,互学上进,在新组建的部队中形成了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又有较强农事经验和吃苦耐劳精神的整体兵员素质,构成了我师基层官兵的独特顽强战斗力,使全师各项工作始终生机勃勃并保持着不竭的活力。

  此外,按照军委和广州军区的指示,我师还陆续接纳了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广东等全国各地的3000多名高等院校大学生来潼湖部队锻炼,他们分成十多个连队,工作、学习、生活都与部队官兵一样。8年间,还接收过一些广州来潼湖锻炼的中学生“学军”。其中,也留下一批立志国防事业的大学生骨干,成为部队建设的有生力量。

  

  既是生产队更是战斗队

  

  我师在潼湖以军农生产为主,每年季节性很强的军农生产始终是全师工作的中心和主线。但我们也牢记中央军委和广州军区赋予我师的各项战备任务,始终保持着部队战斗队的性质。

  每年,师及各团都按照大纲严格制订训练计划,确保在繁忙的农事中圆满完成必要的训练时间和科目,使全师在潼湖军农生产取得丰收的同时,官兵的军事素质也不断提高,达到总部规定的训练标准。师里先后在大路背、镇隆等地和各团驻地设有训练场和教导队,并定期选派骨干参加伯公坳42军教导队集训。师团首长和机关干部每年都带头在教导队驻扎训练,保证人人军事考核达标。我师的军事训练考核指标不少还超过了全训部队,涌现出很多军事训练“尖兵”和先进单位。师还规定,全师凡是预提班排长的骨干都要全部经过严格的军事考核。每年除步兵共同科目外,全师配属的炮兵、防化、工兵、侦察、通讯、卫生、司训等配置分队,每年都达到了军区和42军要求的预定专业训练考核标准,全师指战员边学习边生产边习武,既是生产队又是战斗队,做到“拿起枪杆能打仗,放下武器能生产”,又红又专,全面发展。

  政治工作始终是我军的生命线。师党委从部队组建开始,明确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上级的各项命令、指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用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教育和要求部队;坚持又红又专的治军之路。全师从上到下建立健全了党的组织体系和政治机构,并注重考查和挑选了一大批思想业务过硬的政治骨干,担任和不断充实各级政治领导职务,确保了部队的稳定、纯洁、统一。

  在8年艰苦的潼湖生产备战环境里,全师坚持把政治教育、理论学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等工作,扎实落实到部队建设中,强调并坚持把政治思想工作做到田头、地边、工地,做到每个指战员身上。师及各团政治机关办有政治简报,定期开展专项政治教育和读书交流。师团还编制配备了报导组、电影放映队(组);各单位结合实际办有图书室,广播室,墙报,专栏,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表彰各类好人好事、先进人物,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形成比学赶帮的浓厚氛围。这些都形成了我师政治工作坚强有力、生动活泼的工作主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保证。在8年多的时间里,我师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电台、《战士报》等军地各级报刊、广播电视,以及上级文件、简报中,在一些专门的会议上,大张旗鼓地宣传了许多先进人物和工作经验。我们师的许多工作受到军委、总部、军区和军里的表彰推广。以我师战潼湖为主要素材,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三战潼湖》纪录片,当时在军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为了活跃我师的精神文化生活,除了上级的文艺团体经常来慰问演出外,部队组建不久,我们还组建了师团两级宣传队。“兵演兵,兵唱兵”,自编自导。特殊的表演方式,浓郁的部队文艺气息,写实的表演艺术,以及结合形势排演的一些传统剧目,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深受我师指战员们的欢迎和喜爱,百看不厌。在潼湖战天斗地的岁月里,在部队执行任务繁重,文化生活相对缺乏的年代里,宣传队活跃了我师官兵的文化生活,发挥了特殊的宣传鼓动作用,给官兵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手记】

  

  潼湖8年,我师的后勤保障工作也做得十分出色。从组建伊始到逐步发展,我师在上级的大力支持和官兵们自力更生努力下,每年生产备战需要的运输、油料、军需、装备、粮油、农机等,都能得到及时的供给补充。特别是我师注重不断提高生产机械化的发展,从初期的全部人工生产到半机械化生产,直至后来的机械化生产,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加上部队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逐步实现了我师后期在潼湖的军农生产跨越式发展,减少了官兵的劳动强度,也极大地提高了各项工作成效。师团后勤部门的干部战士职工为我师在潼湖搞好军农生产付出了大量心血,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后勤部门还结合实际,采取许多措施,全力做好部队生产条件下的防病治病工作。每年,师医院不但收治了大量的部队伤病员,农忙季节还派岀医护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把防治工作做到一线。军区后勤部潼湖基地指挥部也充分发挥生产指挥的主导作用。指挥部为适应潼湖生产发展的工作需要,采取许多有效措施,规划和推进整体生产发展,每年都注重科学改良、提升潼湖的水质土壤、生产、种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我师的军农生产收益逐年提高。

  我师在潼湖执行军农生产任务期间,地方政府也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原惠阳地区领导经常到部队慰问、座谈,征求意见,面对面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如,派来最好的农科技术人员,给我师传授新的种养技术;经过军地双方共同努力,开通了师部到惠州的公共汽车;邮电所也在师直和各团设立了分点,极大地方便了官兵及家属们的对外沟通联系。在原广州军区主要领导和惠阳地区主要负责人的直接关心下,惠阳地区从所属的区、县抽调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新建了潼湖中学,校长由地区教育局领导直接兼任。学校分设初中、高中十二个班,较好地解决了部队干部子女及潼湖周边群众子弟的入学问题,带来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师里还开办了幼儿园、服务社、照相馆等服务设施,直接为官兵及家属服务,并解决了部分干部家属的就业问题。

  

  把沼泽湖建成“米粮仓”

  

  潼湖8年,我师先后接待过几十批兄弟部队及地方政府、部门领导来潼湖参观考察,接受过军委总部和广州军区、42军首长的检查、考核,同时也接待过外国军事代表团的来访。他们对我师指战员服从命令听指挥,在潼湖连续长时间艰苦奋斗,军农生产和战备训练取得优异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

  8年间,广州军区两任司令员,政治委员及总部,军区机关,42军领导先后多次到师里考察检查和指导工作。特别是广州军区丁盛司令员、许世友司令员、刘兴元政委、任思忠政委,以及42军首长对我师工作经常过问关心,多次批示,给我师官兵以通报表彰。记得一次,广州军区首长来潼湖检查指导工作时,我向当时的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同志汇报部队在“双抢”工作中艰苦奋战,农忙时挥汗如雨,每天要光着膀子、脚丫,在泥水、汗水中忘我劳动十多个小时,超负荷完成生产任务的情况时,军区首长十分关心,除批示军区机关有关部门积极协调解决我师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外,还专门批示给全师指战员每人增发一件夏服(背心),使全师官兵备感关怀和鼓舞。可以说,我师从组建并在潼湖开展8年军农生产,取得军政、军农生产“双丰收”,把昔日的沼泽湖建成了旱涝保收的“米粮仓”、名副其实的革命“大熔炉”,这既是全师指战员团结奋斗、艰苦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大力关心和支持。

  8年期间,我师有许多战友不但在潼湖流汗、流血,甚至在潼湖土地上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他们是142师的骄傲,军队的光荣,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岁月难忘

  

  1977年3月,广州军区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定撤销142师编制,与广东省军区独立师合并组建新的独立师。我也接到命令,到新组建的广东省军区独立师任职。

  即将离开工作生活8年的142师,离开与全师官兵一起战天斗地,如今面貌焕然一新的潼湖军垦农场,特别是要离开许多朝夕相处、亲如弟兄的部队官兵,我的心情是恋恋不舍的。那段时间,我专门安排时间和其他师领导一起到师直、各团看望干部战士和职工家属。到机关、连队、营区,以及熟悉的地头、田边,分别与官兵们道别,叙友谊,谈未来,话惜别,胸中充满着无限的感慨。

  特别是当我们登上潼湖最高点“宝塔山”,看到整个湖区绿浪翻滚,河渠泛白,阡陌纵横,营房排列,昔日荒芜的沼泽湖区,经过部队指战员“三战潼湖”持续的艰苦奋战,已经建成了旱涝保收的“米粮仓”。4万多亩良田,不仅每年为国家提供了大批的丰收粮食,出口援助部分友好国家,特别在长期艰苦的军农生产环境中,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批思想红、作风硬、素质高的优秀人才,使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持续发扬光大,这是多么值得欣慰和令人骄傲的啊!放眼潼湖内外,一派丰收景象;“宝塔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潼湖这8年,是我终生军旅生涯中最难忘的岁月!

  2019年8月23日,142师部分战友在广州隆重举办了我师战潼湖50周年庆祝活动。我抱病从医院赶到会场,面对久别重逢的战友们,虽然历经风霜,仍然英姿不减,特别是战友欢聚一堂,观看自编、自排、自演反映50年前潼湖战斗岁月的文艺节目时,我眼前也一次次浮现出50年前战天斗地的火热情景,情不自禁地落下了激动的泪水。

  时光飞逝,转眼间50年过去了,142师指战员在潼湖奋战8年形成的“恪守信念,不畏艰苦,英勇拼搏,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中,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刘延珠:中共党员,1928年4月16日出生于山东省长岛县农户之家,后随父“闯关东”至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1945年夏,参加革命队伍。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历任陆军124师战士、炊事员、文书、书记、副指导员、党务助理员,370团干事、股长,124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371团政委,124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委,142师政委、广东省军区独立师政委,42军政治部主任、42军顾问。在戎马一生的革命生涯中,多次负伤,并二十多次立功受奖。获得过中央军委授予的荣誉勋章。1985年离职休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