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深圳华强北 总站在风口

从电子重镇到美妆圣地,华强北40年来紧跟市场需求,不断调整方向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8月25日        版次:A03    栏目:    作者:王漫琪、林曦、何青欣、李悦

     华强北聚集了几十个专业市场,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元器件及产品交易中心

     1982年,建设中的深南路和电子大厦(资料图)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王漫琪 林曦 实习生 何青欣 李悦(图片除署名之外)

  华强北,是一个江湖,也是一个传奇,这里见证了深圳电子制造业的崛起和发展,也成为电子行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构成中国电子产业版图的中坚力量,“中国电子第一街”的美名传遍海内外。

  深圳经济特区创立40年来,从初创到探索,从发展到突破,从转型到升级……对市场极为敏感的华强北,跟着深圳一起,一次又一次地华丽转身,引领潮流。

  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华强北,寻访陪伴华强北一同成长的亲历者,探寻中国改革开放前沿深圳经济特区的精彩缩影。  

  

  以华强北路为中轴,东起上步中路,南到深南路,西到华富路,北至红荔路——走进华强北商圈,街上人潮如鲫,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拿着各式各样的3C电子产品在大厦之间穿梭。“华强北商圈其实占地面积不大,只有1.45平方公里,商圈主街长约900多米。”华强北街道办的工作人员罗栋成告诉记者,就是在这个弹丸之地聚集了几十个专业市场,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元器件及产品交易中心。

  40年前,华强北还是一片郊区荒地,人烟稀少,黄土飞天。谁都没想到,希望就在这片荒地上孕育。

  今年85岁的深圳赛格集团原董事长王殿甫仍清晰地记得那段历史: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市城市建设规划委员会在华强北片区规划了一个以电子工业和来料加工为主的工业区——上步工业区。不少国家部委安排下属企业到深圳设立分支机构、投资办厂,其中以国防工业、电子工业为主。

  华强北的发展,可说是深圳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早在深圳经济特区筹备时期,电子业就被作为来料加工的主导产业。在深圳第一座高层建筑——电子大厦动工前的1979年-1980年,来自内地和香港的电子产业资源已经不断地向深南大道和华强北交汇处聚集。电子大厦于1981年1月动工,1982年8月建成,成为深圳的第一个地标。紧接着,1985年,当时的电子工业部决定在深圳成立办事处,1986年正式成立了深圳电子集团公司,两年后更名为赛格电子集团,并设立了赛格电子配套市场。

  “那个时候,很多生产原料的电子元配件要按计划统一分配,就像粮票一样,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王殿甫表示,赛格电子配套市场开业时候面积只有900平方米,后来整栋大厦八层楼都被改成了电子配套市场,解决了深圳乃至全国电子企业产业配套的问题,并汇聚起了华强北第一批创业者。

  赛格电子市场构建了“以深圳为中心、立足珠三角、辐射全中国”的连锁经营网络体系,通过自主经营、控股、合作、特许加盟等运营模式,陆续在全国各地开办30多家连锁电子市场,从此拉开了华强北成为“中国电子第一街”的序幕,打造了如今全球闻名的完整而高效的电子制造产业链。

  “如今在华强北,没有什么是买不到的。华强北服务于全球的中小微企业,有电子元器件最齐全的现货库存,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哪一家商铺的元器件缺货了,到隔壁店铺一问就能马上解决问题。”华强电子世界总经理陈俊彬对羊城晚报记者说,在鼎盛时期,华强北“打个喷嚏”,珠三角乃至全国市场都“跟着感冒”。

  除了电子产业,华强北还辐射了周边银行金融业、快递业、餐饮、商业地产等,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生态圈。如今在深圳的很多大型供应链公司,最早都是从华强北的贸易公司演变而来。

  不仅如此,华强北自身也在转型升级的探索中。撕去电子城的标签,如今明通已成为华强北最火爆的美妆城,曼哈数码城、远望通信配件城等也正在转型改造美妆城的进程中,并已经逐渐形成外溢效应,这里会否成为下一个“美妆第一街”“日化第一街”值得期待。

  

  再出发  

  撕掉“山寨货”标签,立足电子产业,开拓直播、美妆、文化等领域

  积极转型多元化发展 打造更丰富产业生态  

  

  随着智能手机的全面突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彻底冲击了原本华强北的阵营。之后,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电子商务冲击以及自身转型升级、市政设施建设围挡等多重因素影响,特别是今年年初的疫情,使得华强北商圈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这似乎也成为华强北华丽转身的一次机遇。

  

  积极尝试多条腿走路

  

  在远望数码城,一位招商经理告诉记者,商家也在积极转型,现在远望的二期已经改为经营化妆品,而一期还继续保留电子3C业务,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已经免租了两个月,现在的铺租相较几年前已经大幅下降。

  华强北在积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不利影响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转型升级的坚持,依旧勇立潮头。

  “赛格在积极创新,孵化了创客空间,布局了新能源,涉足了检验检测领域,积极在尝试多条腿走路。”赛格电子市场总经理顾猛对羊城晚报记者表示,电商对于线下商铺的冲击已经趋于平缓,七八年前电商的增长确实很快,但是随着各个商铺自身也开了线上店,双方的占比也达到了某种平衡,线下看货、门店仓储的需求是避免不了的,需求是多样性的,业态也一定是共存的。

  以电子专业市场起家的华强集团,如今已经多元化发展。据华强电子世界总经理陈俊彬介绍,该集团产业除了高科技电子制造业之外,还部署了文化科技产业、新能源、电子高端服务、房地产酒店业、金融五大板块的多元化产业格局,在国内外拥有投资公司40多家和2家上市公司。文化产业方面,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动漫IP《熊出没》就由华强集团打造,在国内拥有多个高科技主题公园,致力于打造“中国的迪士尼”品牌。

  

  多个商城正转型为美妆城

  

  2017年10月,深圳福田区出台了《华强北创新发展行动计划》,3年内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开展“十大行动”,全方位扶持华强北创新发展。

  如今,走在华强北的街道上,你会发现,这里的业态早已不是单一的电子产业。今年最为火热的直播带货在华强北也随处可见。

  记者在“女人世界”看到,整栋商城已经被腾空,每层楼被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功能,各个档口的装修进行得如火如荼。“直播是新风口,要顺应大势潮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重新改造楼层的原因。”商城招商经理李明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绝大部分商铺已经出租了,我们会对每个区域每种品类进行科学规划,二楼和四楼设有共享直播间,主播间提供电商直播带货、主播专业孵化、直播业务培训等内容。五楼一半是直播间,我们会跟MCN机构合作,还会请来大V或者明星走进直播间,让他们帮助商户带货。”

  无独有偶,曼哈数码广场也将部分区域改造成了美妆广场。这一轮向美妆市场行进的转型中,明通数码城将自己定位为“高端、正品、真货”。连一直从事手机周边配件业的杨娟,也在适应市场的转变,进货了不少直播补光灯、直播手机支架等等产品。

  此外,华强北也在尽力摆脱“山寨货”的标签。据了解,明通要求商家在进场之前需要与市场签订“一次性淘汰制度”以及“市场经营主体诚信经营承诺书”,一旦被查实有制假售假的行为、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都将终止租赁合同,无条件将铺位收回。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对于华强北未来的发展,陈俊彬充满信心地表示,华强北商户超过4万家、从业人数达22万人,“作为华强北的从业者,我们要保持拓荒牛的精神,重新出发,在未来的4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们不能落下,我们要用华强北的创业精神、造梦精神,再创造一个辉煌的40年。”

  

  风云录  

  黄金时代的华强北,日均人流量达50万人次,日资金流量10亿元

  “一米柜台”诞生50个亿万富翁   

  

  华强北,总在创造奇迹,因为不乏创造奇迹的人。

  根据组织上的安排,王殿甫1993年赴任赛格集团担任第二任董事长,那年他已经58岁了。“当时到赛格任职,老实说开始是不大乐意的,因为当时的赛格大而散。不过看到赛格办公楼一楼的电子配套市场办得不错,所以,果断地把用于办公的另外7层楼全部腾出来,电子市场从900平方米扩大到1万平方米,一下子涌入了更多的商户。后来地方还是不够,我们就继续扩建”。

  1996年起,赛格大厦逐步拆除重建;1998年,与赛格一街之隔的华强电子市场开业,与赛格一起成为华强北“双子星”;2000年,72层高的赛格广场落成并投入使用,经营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拥有数万个商铺,华强北问鼎当时亚洲第一大电子市场。

  华强北也和赛格一起腾飞起来。2008年第十届高交会上,华强北被中国电子行业协会授予“中国电子第一街”称号,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产品种类最齐全、年交易额最大的电子产品交易集散地。

  和这条街一样,这里上演了无数从“小微”到“大树”的创业故事。一米柜台走出百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的“江湖传说”经常在坊间流传。据不完全统计,40年来,华强北诞生过50个亿万富翁和无数的百万富豪。作为全球互联网巨头的腾讯也是从华强北走出去的。

  王殿甫清楚地记得,当年马化腾创立腾讯的时候,就在赛格科技园的5楼租用了一个很小的办公室。腾讯一直在华强北待到了2004年。

  马化腾的成功不一定能复制,不过华强北其他数以万计的致富者却拥有相同的“华强北基因”。

  “刚来的时候,每天起早贪黑不停发货,有时候还要用蹩脚的英语跟老外交流,那时候年轻也都不怕说错,很有冲劲。”杨娟是汕头潮阳人,跟着老乡来华强北创业有七八年了。如今她在远望数码城租了一个三楼的铺位,主营手机周边配套产品。

  有公开资料数据显示,高峰时期,华强北日均人流量达到50万人次,日资金流量达10亿元,年营业额约300亿元,庞大的人流、物流,火热的市场交易,让一个个造富神话从这里走出。“以前,在华强北拥有一个铺面,就是财富的象征。”华强电子世界总经理陈俊彬说。

  

  亲历者  

  从卖录像机、DVD到自创品牌,陈海升在这片热土创业25年

  “感恩华强北敢创新的土壤”  

  

  陈海升,汕头潮南人,现任深圳市美隆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1995年,21岁的陈海升怀揣着“老板梦”来到了华强北,25年来一直坚守在华强北。从一开始卖录像机、VCD,到了1998年后搬入赛格电子市场经营元器件,“我那时就决定做自主品牌了。自创品牌其实很苦,从无到有、从零到一非常不容易。当时很多朋友不理解,劝我做代理,自创品牌风险太大,搞不好全赔了”。

  但陈海升的信念没有动摇,他要把品质和口碑做好,坚定自主品牌这条路,他先后创立了SUP品牌、油柑网电子元器件交易平台,“在别人崇拜外国品牌时,我们的定位就是做领先一步的中国电阻电容服务商”。

  2008年,陈海升在华强大厦买了半层楼,设立了总部。“我一直感恩华强北敢于创新的土壤,因为它代表了深圳特区的一个符号,也是电子元器件的一个符号。每个人如果基于自己的特征,发挥出优势,一定会越来越好,华强北同样也是会越来越好!”

  

  对话  

  赛格集团前董事长王殿甫:

  华强北正经历转型 但“电子根基”不变  

  

  羊城晚报:您认为在经济特区40年历程里,华强北体现了怎样的精神特质?

  王殿甫:华强北最重要的精神就是遵循市场规律,不断创新。华强北是深圳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值得仔细研究。可以说,华强北为深圳、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自己有着浓厚的华强北情结,我给年轻人们讲理想、讲信念,希望他们传承华强北的创新精神,把这片土地耕耘得更好。只要身体允许,我会继续为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土地作些贡献。

  羊城晚报:您希望未来的华强北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王殿甫:“电子第一街”非常珍贵,这是华强北的根基,一定要保留住。华强北的每次转型,化妆品一条街也好,服装一条街也好、商圈形成都是这条街在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地变化调整,但是“电子第一街”是不变的,它的基础还是电子。

  羊城晚报:纵使年事已高,为何您每次临危受命都义无反顾?

  王殿甫:我这个人是理想主义者,我是1956年在大学二年级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就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是共产党培养了我,国家和人民把我培养起来。所以我大学毕业以后,也就一心一意地为国家作奉献,真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我愿意为了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富强去奋斗。

  

  ●1979年,粤北兵工厂迁入深圳,取名华强,寓意“中华强大”。工厂附近的一条道路便以公司为名,称为华强路,华强北的名字就此生成。

  

  ●1985年,当时的电子工业部决定在深圳设立办事处,整合分散的小电子企业,深圳电子集团公司成立,1986年更名为深圳赛格集团公司。赛格集团成立后,旗下有117家电子企业。

  

  ●1994年,伴随着万佳百货进驻,华强北从专业电子市场向电子和商贸多元业态的现代商贸区转型。

  

  ●1998年,华强电子世界开业,与赛格一起成为华强北“双子星”。

  

  ●2002年华强电子网建成,日均访问量达50万人次,注册会员40万家左右,线上和线下交易量在百亿元以上,相当于再造了一个“网上华强北”。

  

  ●2007年,由华强北各大电子市场电子元器件、手机、数码、IT等56类产品组成的华强北“电子市场价格指数”正式发布,华强北成为中国电子行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2008年第十届高交会上,华强北被中国电子行业协会授予“中国电子第一街”称号。

  

  ●2017年10月,深圳福田区出台了《华强北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计划3年内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开展“十大行动”,全方位扶持华强北创新发展。

  

  ●2019年,在全国率先打造华强北5G应用体验街区,充分发挥华强北国际化的配套优势,通过创客集聚、消费端创新、应用端叠加,强化华强北“超级孵化器”功能。累计梳理11.72万平方米低成本产业空间,现有创新创业园区9家,总运营面积超10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