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娣 正是劲风游走的季节,风过处,留下瑟瑟寒意。清晨,在山野间闲走,一不小心,误入芦花深处。 《诗经·蒹葭》里的千古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就是芦苇。那河岸边的萋萋芦苇,见证着一段纠结的爱情。而此时,那遍野的芦花则唤醒了我久远的童年记忆。 芦苇是南方常见的植物。展目野外,田埂上、河沟边、山脚下……随处可见芦苇的身影。当芦叶黄了,芦花白了,大片洁白的芦花,一团团一簇簇的,像飞雪,也像轻盈的羽毛,风一吹,它们便朝着一个方向曼妙地摇曳,仿佛一群舞姬,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小时候,我喜欢举着一束雪白的芦花在风里跑,笑声跟花絮一起会飘得很远;也喜欢摘了芦叶放到嘴边,可以吹出“吱吱啾啾”的哨声;还会削下芦杆,做成芦哨,放在嘴上一吹,“嘟嘟嘟”的哨音清脆悠扬;有农人挖了芦根,晒干了,那是一味难得的中药;古代穷人还用芦花代替棉絮做过冬的衣服,人称芦衣。《孝子传》里,有一个故事:“闵子骞幼时为后母所苦,冬月以芦花衣之以代絮。其父后知之,欲出后母。子骞跪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父遂止。”因此古代“芦衣”曾是“孝子”的标志。一株芊芊芦苇、一束扬絮芦花曾如何醉倒了那些善感的文人骚客,摇曳进他们的清丽诗行里。 读芦花诗,读出一些兴味来。诗人写芦花,总会与渔人扯在一起,如:宋人司空曙赋诗曰:“钓罢归来不系船……只在芦花浅水边。”林逋说:“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火饭渔船。”朱继芳诗曰:“渔翁家在何许,惯宿芦花不归。”芦花丛中传出的笛声也是异常悠扬动听的,如宋人董嗣杲的《闻笛》:“船上何人笛,吹入芦花林。”潘阆所作的是:“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清人纳兰性德也写过:“吹入芦花短笛中。”一株芦花,诗意无限。 芦花还充满画意。清代著名画家边寿民,是“扬州八怪”之一,号“苇间居士”,晚年他回乡定居,结庐于城东粱陂桥畔的芦荡里,名居所为“苇间书屋”。据考,他的庐舍就是用芦苇搭建而成的。他不仅住芦屋,更以善画芦雁而名闻海内。他画的芦雁惟妙惟肖,以各种姿态呈现于水云芦荻之中,显露出清逸、恬淡的意象。他给自己的芦雁图作题画诗《秋苇芦雁图》:“瑟瑟黄芦响,嘹嘹白雁鸣。”郑板桥用诗评价他的画云:“画雁分明见雁鸣,缣缃飒飒荻芦声。笔头何恨秋风冷,尽是关山离别情。” 到了现代,著名画家林风眠也将芦雁画出了自己的风格。《芦雁图》是其代表作之一,画中芦苇向右摇荡,芦雁向左疾飞,空中更有乌云逼至,整个画面充满生命的张力,令人心灵震撼。 傍晚,再次漫步走进芦花深处,竟找到心灵归处的感觉。想起南唐后主李煜的《望江南》里有句:“芦花深处泊孤舟。”但一个“孤”字,总归是苍凉了些。是而我将它改成“芦花深处泊心舟”,愿将心化为一叶小舟,随风荡到芦花的海洋里,静静地停泊。 《“乡音”征文》栏目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具有纪实性,以散文随笔为主,紧扣岭南文化。投稿请发至邮箱:hdjs@ycwb.com,并以“乡音征文”为邮件主题,个人信息请提供电话、身份证号码。
-
即时新闻
芦花深处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9月06日
版次:A08
栏目:“乡音”征文·作品选登
作者:梁惠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