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从阴翳中发现 暗微古朴之美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9月14日        版次:A12    栏目:秋拍亮点赏析1    作者:施沛霖

     北魏 铜弥勒佛立像《景明三年四月二十日》款

     南宋 建窑禾目天目茶盏

    

     北宋 当阳峪窑鹧鸪斑斗笠盏

     东汉 玉兽首衔环壶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钙化黄玉猪龙

  文/羊城晚报记者 施沛霖  

  图/香港苏富比提供  

  “离开了阴翳的作用,美也将不再是美。”《阴翳礼赞》是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在1933年发表的美学随笔,典雅的文字带领读者寻幽探秘,叩开通往旧时古雅的扇门。谷崎润一郎心目中的美,是从静谧处款步而出,在清寂之地与光相抵的深邃暗影。“阴翳”一词,也因而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今年10月即将举行的香港苏富比中国艺术品部2020年秋拍,继续“以色选物”,一系列藏品包括古雅朴拙的佛像、茶盏、玉石等,这次藏家们将从阴翳中发现别样美感,领略那种隐藏在幽暗隐约光线下的诗意与韵味。

  

  古物之美,在于“时代的光泽”

  

  谷崎认为:美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而住在古朴幽暗的建筑、在长年累月被人用手摩挲而形成光泽的器物围绕之中,“心情反而会异样祥和,神经变得安定。”

  而所谓的“时代的光泽”,也就是中国古玩行业中所说的“包浆”——器物经过岁月的洗礼、使用者的摩挲与把玩,变得温润可喜、幽光沉静。来自北魏的铜弥勒佛像是此次秋拍的藏品之一,细观之下,弥勒佛像隐约吐露微光,时间使铜身慢慢变得黯淡,却令源自犍陀罗风格的塑形层次更显细腻,透出古雅厚重之气,诉说着传世之美。

  

  与黑釉瓷盏相遇,超然忘我

  

  宋代黑釉瓷器,色泽蕴积深沉,含蓄中暗藏变化,质感盈润,造型简朴,数百年来,曾迷倒无数中国僧侣、日本茶师、西洋陶人。

  国际著名学者康蕊君(Regina Krahl) 在著作中对黑釉瓷器有这样的论述:“黑釉瓷器的烧造历史,至宋之时已数百载,但传统以来不获重视。僧侣喝茶,乃为身心益处,朴素黑釉,更为切合,花巧茶盏则格格不入,南方寺庙或许因而多用黑釉茶盏。福建建窑黑釉与前朝流行之茶盏大异其趣,盏壁厚重不透光,胎色呈棕黑,不以通透薄壁、明净亮泽为尚;其釉色深沉,不如金银宝石闪亮,然而用以盛茶,非常合宜。盏沿下一圈微敛,持用方便,胎釉厚重,举而不烫,茶温久恒,釉色深黑,托衬点茶茶面细沫,黑白相映,瞬息美哉。”

  “细观茶盏,风格一致,惟每盏细节皆稍有不同,其中不乏釉面效果独特出众者,如兔毫、油滴等,有的见银毫、虹光,仔细近观比较,各擅其长。宋徽宗茶学造诣且精,大观元年(1107年)所著《大观茶论》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建盏上奉朝廷,甚得帝皇青睐。茶盏之赏鉴,由是经历重大改变 ……黑釉茶盏,彰显宋代美学,更于宋覆之后仍然广泛流行,历久弥新。” 

  建窑茶盏黑釉莹润,深处倾洒细碎油滴,银铜相间,顿挫明灭,宛若世外玄泽。此次秋拍拍品中有一估价过千万的南宋建窑禾目天目茶盏,釉面流光溢彩,来源为青山居逸藏,曾为著名收藏家罗杰·琵金顿(1928-1969年)的旧藏。

  另有北宋当阳峪窑鹧鸪斑斗笠盏,估价超过200万元,此斗笠盏黑釉褐斑,状似鹧鸪羽毛斑点,同属青山居珍藏,乃杨永德伉俪旧藏,曾两次由埃斯卡纳齐经手。

  

  温润古玉,映照岁月之光  

  

  国人雅好经历过风霜洗礼的隽永宝玉,光映之下,玉石暧暧生辉,半透明的氤氲质感和盈润的包浆,仿佛照见历史的千年沉淀。 

  苏富比秋拍拍品之一的东汉玉兽首衔环壶,外形罕见,表面斑驳迷人。此壶出自熙墀藏玉。

  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玉雕在中国上古玉文化里占一重要席位,黄玉猪龙造型古朴,同样出自熙墀藏玉,在同类玉雕中形体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