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破“卡脖子”难题,需深层次改革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9月24日        版次:A09G    栏目:首席评论    作者:熊丙奇

  □熊丙奇

  

  我国研究生教育迎来重大改革。9月22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和动态调整新机制。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和推进科技创新做出贡献。

  对此,有网友质疑,人才培养与解决“卡脖子”问题有何关系。 “卡脖子”是现实紧迫问题,等待培养人才来解决“卡脖子”问题,远水能解近渴吗?这是急功近利的育人思路,解决“卡脖子”问题,既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紧抓当前的技术攻关、突破,更要着眼长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事实上,出现目前的被“卡脖子”问题,就与之前的办学缺乏长远规划,过于追求功利的目标有关。在功利导向下,我国高校办学更重视发表论文、申请项目的数量,而不重视质量,“板凳甘坐十年冷”这种宝贵的科研精神,已经越来越淡薄。

  一名青年教师,如果不尽快出成果,就面临被边缘化甚至淘汰,而成果就是在指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对于人才培养,一些高校追求的是规模、体量,以及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率,因此把不少精力用在抓就业数据上,这带来的问题是,有的学校根据就业情况,砍掉了一些不太受社会欢迎的基础学科专业,理由是就业率不高,而学生选择读研、攻博,很大部分都是想通过提升学历以便更好就业,立志进行学术研究者所占比例不高。

  在功利导向下,不能出太多论文成果,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卡脖子”技术攻关遭冷遇,高校的基础学科专业,也被社会舆论渲染为“冷门”专业,考生、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则热衷选择所谓的“热门”。大家所见的是,今年推出的强基计划,有部分试点招生高校,就没有完成招生计划,一些人认为,学数理化基础学科专业,没有“钱景”。毫无疑问,如此育人状况,会导致解决“卡脖子”问题后继乏人。

  扭转功利导向,并非一蹴而就,有人于是对现实感到悲观:要改变这种功利导向,需要推进多少改革,花多大精力,能有效吗?能最终解燃眉之急的“卡脖子”问题吗?解决“卡脖子”问题,慢不得,但也急不得,所谓慢不得,是要有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要有立即动真格的行动;所谓急不得,则是要对准根源问题进行治理,不能指望不改革目前的教育、学术管理与评价体系,就能解决这一问题,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应该以紧迫的态度,启动啃硬骨头的深层次改革。如何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意见》提到了诸多改革措施,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人才等。

  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列出相应的任务清单,逐一攻克,而最基础性任务,则是创新人才培养,这需要围绕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改革我国的教育管理制度、办学制度与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作者是教育界知名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