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品味叶嘉莹的弱德之美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10月19日        版次:A01G    栏目:街谈巷议    作者:林如敏

    

  □林如敏

  

  弱德之美,是诗词大家叶嘉莹创造的一个概念。仅从字面上看,弱德之美这几个字,本身就有一种欲说还休的“弱德之美”。

  叶嘉莹之所以最近频频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是因为上周五上映了一部记录其生平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很少有文艺纪录片像《掬水月在手》那样获得广泛关注。

  所谓弱德之美,据叶嘉莹自述,是在其研究清初词人朱彝尊爱情词时的一个发明创造。“它有一种持守,有一种道德,而这个道德是在被压抑之中的,不能够表达出来的,所以说这是一种‘弱德之美’。”

  “弱德之美”不光是文学理论,还是一种处世伦理。叶嘉莹在多次访谈中进一步阐释。她感叹,当今社会上许多人以强为德,提倡争夺和竞争,但实际上“弱”才是品德,“我这一生并不顺利,我提倡‘弱德之美’,但我并不是弱者,我不想从别人那里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谁能说这样的弱不也是一种强呢?

  “弱德”之“弱”,并不代表软弱、怯懦,而是一种内敛和自持。面对逆境,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而是坚持、坚守、坚忍,“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此之谓“弱德”之不弱也。

  学者戴锦华观影后接受采访,使用了“崇高”这个字眼。她认为叶嘉莹在面对一系列人生大恸时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朴素、极度节制、极度诚恳”的生命态度,就是崇高。“这样体认生命的方式,这样面对生命劫掠的方式,就构成了崇高,哪怕是康德意义上的哲学上的崇高”。

  是否崇高见仁见智。但正如导演陈传兴所谈到的,“叶先生表现最难得的一点就是不怨天、不尤人,真正体现了儒家的一种风范”。这部影片之动人处,亦不在于叶先生的诗词造诣达到了多高的境界,而是经历了诸多人生变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弱德之美。

  弱德之美,绵绵若存,用之不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