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如何在满天“星座” 占一席之地?

距离地球200公里至2000公里的低空轨道正展开激烈无比的竞争——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10月19日        版次:A06    栏目:    作者:李钢

     7月8日,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SpaceX猎鹰9号火箭将携带57颗“星链”卫星和2颗Blacksky公司的遥感卫星升空。由于恶劣的天气条件,SpaceX临时取消了当天的发射计划 视觉中国/供图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钢

  

  让我们一起仰望星空——

  距离地球200公里至2000公里的低空轨道,正在开展着一场激烈无比的卫星互联网之争。

  随着全球商业航天的发展,以美国SpaceX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商业航天公司,正在抓紧布局低轨卫星互联网。而在我国,自2015年以来,商业航天事业蓬勃发展,但是依然面临着技术、模式等诸方面的难点和痛点。如何破局,如何能在未来的满天“星座”中占据一席之地,仍待探索。

  

  国内  卫星工厂相继落地

  

  什么是卫星互联网?

  中国长城工业集团航天国际合作研究中心秘书长汪勇说,卫星互联网是指以卫星为网络节点的互联网络,是卫星通信和互联网业务结合的产物,广义的卫星互联网指的是能够提供互联服务的所有卫星通信网络,新基建的概念中,特指的低轨通信卫星系统,能够直接面向公众提供端到端的卫星通信服务。

  与已经成熟的地面网络相比,卫星互联网的作用更多是一种补充与融合,形成全球覆盖、天地一体的网络通信生态。

  近年来,国内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星座计划,鸿雁、虹云、天象等,计划卫星数量达到2000多颗。作为中国首家自主研发低轨卫星的汽车企业,吉利也于2018年开始布局天地一体化出行生态。

  今年4月20日,卫星互联网被我国首度纳入新基建范畴,成为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分水岭。银河航天、九天微星等知名商业航天企业相继落地自己的卫星工厂。

  9月,四川省首次将“新型卫星互联网”纳入了新基建,卫星互联网国家队——中国卫星网络通信集团公司也正在筹建之中。

  

  刚需  万亿市场潜力巨大

  

  在这些布局的背后,是发展卫星互联网的刚性需求。

  据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贺连星介绍,2019年,我国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接近700亿元,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800亿元,随着商业航天市场的逐步开放,中国卫星互联网将迎来爆发式发展。

  而且,卫星互联网也有其鲜明的市场机遇。其典型的业务场景包括飞机、邮轮等地面运营商无法提供网络服务的场所,以及工业互联网、传感网接入服务,可以与地面的国内骨干网、跨国的海底电缆实现融合,构筑天地一体的骨干网络。

  从全球范围来看,至2019年,还有36亿人口没有接入互联网,至少还有70%的地表为卫星互联网留下了信号辐射的空间。

  因此,贺连星认为,发展卫星互联网具有高度战略意义,其不仅是未来实现万物互联的重要一环,也有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并且蕴藏着万亿规模的新兴产业市场潜力。

  

  竞争  频轨资源急需抢占

  

  目前,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极其紧迫的问题是,频(谱)轨(道)资源的抢占问题。

  贺连星介绍说,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定,同步轨道实行公平分配,其他轨道与频谱则实行先登先占的原则,因此许多国家和企业都在建设自己的星座,根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至少已经有16家以上的公司,推出了自己的卫星星座计划,卫星数量超过了5万颗,其中SpaceX的星链计划,提出要在2027年之前,在围绕地球周围的低、中、高三个轨道上发射4.2万颗卫星,截止2020年6月,已经发射卫星540颗,而亚马逊的3236颗卫星的计划,也已获得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的批准。

  但是,整个低轨卫星星座的空间容量仅为6万颗左右,预计到2029年,地球近地轨道将部署约5.7万颗卫星,其中最好的资源、最好的轨道都被SpaceX给占了,轨位空间可以说是所剩无几。

  在频率资源上,我国在低轨卫星主要频段Ku和Ka的申报上已经落后,更高的Q、V、频段和太赫兹频段需要提前部署。

  贺连星还指出,根据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与联网节点数的平方正相关,也就是说,发射的卫星数量越多,空间互联网的总价值就越高。

  “这也是为什么各家都在抢占卫星资源的重要原因。”贺连星说。

  汪勇同样认为,卫星互联网的发展首先就是紧迫性,美国巨头企业OneWeb马上就要走出破产阴影,将在今年12月份发射新的一批36颗卫星,而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即将进行全球公测,亚马逊的频段已经正式批复,Facebook的试验星也在上个月刚刚升空。可以说,竞争者们都在紧锣密鼓地发展。

  

  难点  国内成本远超国外

  

  除了频轨资源方面的竞争,在技术、成本等方面,国内企业也在面临着国外先进公司的巨大挑战。

  卫星互联网领域的主要风险在于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运营管理水平高、盈利模式不清晰。

  贺连星说,在卫星制造和发射成本方面,中国企业是国外最先进企业水平的4-10倍,所以要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他建议,最适合国情的发展思路,还是以国家牵头与出资为主,央企、民企共同参与,鼓励风投及民间资本加入的路径,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协调优势,提高资金与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卫星运营产业总工程师、航天海鹰卫星运营事业部总经理袁鸿翼则认为,希望通过商业航天的发展,通过技术的变动带来产业的变动,进一步拥抱产业互联网,构建一个全新的生态发展形势。商业航天与传统航天不同的是要体现商业价值,以市场为推动,市场和资本双驱动,后期回报前期投资,形成闭环式的发展形势,希望卫星业主、运营方等方面,形成一个共生关系,最终形成卫星即服务的落地场景。

  

  探索  商业模式如何构建?

  

  更为业界所困惑的问题,是卫星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从国外经验来看,似乎对于卫星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稍显清晰。SpaceX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北美地区富裕农民的上网问题,亚马逊则并没有将自己定位为卫星运营商,而是要利用卫星互联网接入来获取更多的用户。

  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CEO杨峰说,中美两国的情况很不一样,从美国来说,其地面网络通讯的覆盖远没有中国做得好,这就给卫星互联网的应用提供了空间,而且美国在全球开展军事行动,也有很强烈的卫星通信需求,所以SpaceX的崛起,背后得到了美国军方的支持。

  对于卫星互联网的应用,中国电科第七研究所移动通信创新中心主任、研究员桂振文认为,目前来看,有两大刚需应用场景:一是海洋,二是边远山区。前者为移动互联网覆盖不了的地方,后者对于移动互联网建设成本非常高。

  但是,对于这两大应用场景,贺连星则认为,并不能构成卫星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他更为看好卫星互联网在物联网领域的作用,预计会形成数以千亿的市场。

  贺连星还说,20年前,在发展3G技术的时候,很多专家都不知道3G究竟能干什么,但是现在回过头看会发现,3G技术真正解决的是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的需求。因此,对于卫星互联网这一新领域,也要站在未来的角度看现在,而不是一味追求一个明确的答案。

  汪勇认为,让星座的建设者去解答这一问题,就如同当年苹果推出智能手机,还要让其列举出会有多少APP一样,没有必要。

  “我相信,将新基建建设好了,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对于建设者来说,首先是活下来。在全球大趋势下,最终可能只有两三家存活下来,我曾经提出过,这里面必须要有中国的星座计划。”汪勇说。

  

  发展  投资机构兴趣浓厚

  

  虽然商业模式的构建仍需时日,但是资本却展现出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2015年至2019年,全球范围对于商业航天的投资额达到了111亿美元,是此前五年的十倍,其中大约一半的资金都流向了SpaceX和OneWeb两家巨头,催生出了大约800多家的初创航天企业。在国内,2019年,我国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投资总额超过了50亿元。

  广州一知名投资机构负责人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他们非常看好卫星互联网产业,并且乐观地认为,这将会是一个如同移动互联网一样的新的产业生态,因此,他们已经对中国的商业航天领域开展了一年多的调研,拜访了尽可能多的机构,正在积极寻找合适的项目进入。

  “我们对于未来是非常看好的,相信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这就将成为一个新的商业蓝海,所以要抓住时机提前布局。”该负责人表示。

  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数智化转型顾问贺国煌表示,对于卫星互联网的未来,重要的是发现市场,去创造需求,物流行业的电商至少在未来十年还会处于蓬勃发展期,市场容量非常大,应该要从创新的角度,打开卫星互联网的市场。他还认为,未来科技竞争的核心会在通讯,卫星互联网的现状很像10年前的电商,从十年后的未来来看现在,市场空间会很大。